看啥推荐读物
专栏名称: 西湘
微信公众号:西湘辣椒与肉爱好者,没有作品的小黄文作者被不成功的写作事业所耽误的臭皮匠人生理想是成为杂货店老板娘出版作品《只怪众生太美丽》新书《薛涛评传》难产中最近在学习写小说可以评论勾搭,谢绝豆邮唠嗑【约稿可联系微信号dalixixiang】
今天看啥  ›  专栏  ›  西湘

行山记

西湘  · 豆瓣  ·  · 2018-03-24 23:54

朋友昨天问我:你去过菠萝寺吗?

我一听这寺庙的名字好新鲜好萌,顿时来了兴趣,再加上朋友说这个寺庙是建在悬崖边上的,更加想去看看了,遂马上决定次日上山。

尽管早上五点才睡着,但是八点钟我就顽强地爬了起来,跟朋友一起上了山。

坐车到感通索道处,下车开始步行。

早上下过雨,蜿蜒的山路上一道细细的水流随着弯道婉转而顺从地流淌着,路边的坡上也不时有细流泄下,不远处的山沟里传来忽远忽近的轰鸣,那是雨后暴涨的山溪不断从高处坠落的吼声。整个世界湿答答的,被水洗得雪白青翠。

走完了水泥之后便是土路了,路上被流水犁出许多小沟来,像许多条粗细不一的血管,奔淌着前赴后继的雨水。

这条路很长,偶尔有小一点的岔路,不过一个拐弯又与主路会合了。路的终点便是“菠萝寺”,与索道附近人声鼎沸的寂照庵不同,这条漫长的土路上人迹罕至。我们爬了一个半小时的山,只碰到了一拨人。整座山像是空的,既不闻人声,又无鸟语,只有看不见的那条溪流在奔腾的声音。

严重缺觉又空腹上山的我,凭着小时候在老家山沟沟里练起的童子功,轻松地克服了渣体力和高海拔的双重障碍,越爬越勇,很快就置身于云雾之中。每到下雨天,苍山上便会云雾缠绵,尤其是在雨季的时候,在山下的城里每一抬头看到的都是漫天的云雾,此刻身在云雾之中,那感觉自是不同。

“菠萝寺”的海拔接近三千米,已是十分高冷。站在一处山坳口,看到对面的尖峦被遮没在纱帐般的云雾之中,山谷中一条水量丰沛的溪水张牙舞爪地奔腾而下,所有的矮草和树叶都凝满了水珠,眉间嘴角尽是湿意,虽然因为剧烈运动和不断升高的海拔导致心跳加剧,呼吸之间却极为舒畅。

快到寺庙的时候经过一座小小的石拱桥,静卧于长草丛中,上书“忏悔桥”。寻常的桥建在水上,渡人,这桥建在山野之中,也用来渡人,有点妙。

最后的一段路是陡峭的石阶,庙宇已在眼前,只不过需要仰望。山石和台阶的缝隙里长满了野草,孤高的庙堂背倚巨石,面朝青峰,庙前一个黄袍僧人独立在云雾之中,掏出相机拍了下来。上到门前一看,僧人清瘦高挑,文质彬彬,手里握着一只手机。山中寂寞,和尚也难耐。山上的手机信号就像鬼一样飘忽,需要寻一开阔地方能与外界联通。

见到我们来,黄袍僧人淡然以对,朋友之前来过,算是旧识,便在门前与他闲聊。我独自进庙去转了一圈。

院子狭小但清幽,大理的许多民宅都有这种寂静清凉的气质,何况是脱去了烟火俗事的寺庙。居中是供有佛像的大雄宝殿,左右各有一幢二层的朱红木质小楼。院中花木繁盛,绿意盎然。左边的楼下正中的一间屋子敞着门,一个消瘦的老者默然独坐,穿得很厚。右边的楼下摆着三张矮桌,两个比我们早到的登山者托膝而坐,悠然饮茶。左边的小楼与大雄宝殿的夹角处一棵大树,将院子遮了一半,在湿雨中更添清雅。院门正对着那座有大溪淌下的山峰,那峰上依旧是云雾飘扬,变幻如戏。

寺庙的背后是一座巨石,右边小楼的侧门出去,有一个小小的石洞,洞口狭小,仅容一人进入,还得是个瘦子,洞中有蒲垫,看来是一个修行之所。石洞边上用红漆写着“有求必应”,因为下雨,供香客许愿随喜的功德箱被塞进了洞中。

左边小楼的侧门出去有一间小小的厨房,两个灶眼,墙角堆着一些柴火,几个残破的柜子和架子放着粮食和厨具。我们本想到庙里吃斋饭,做饭的大娘颤巍巍地下楼来,抚着胸口说她身体不好,做不了饭了,他们自己每日只吃两餐。因为地势太高,庙里所有吃的用的都要从山下背上来,虽然吃斋饭收20元一人,对他们来说仍是不划算的。如果下次再上山的话,倒是可以给他们捎点米面之类的食物上来。

出庙门往左50米有一个圆塔,是这寺庙创始人的墓。原来这庙的名字并非“菠萝寺”,而是“波罗寺”。传说这寺庙名称的由来便是因为那位在石洞中修行得道的高僧“波罗大师”。这位大师是南诏国时期的古人,因为不识字,口舌笨拙,一句“摩诃磐若波罗蜜多”只会念“波罗”二字,所以大家都叫他波罗和尚。后来,波罗和尚独自来到圣应峰的这个石洞中修行成佛,被人们称为波罗祖师,古寺也因此而得名。

波罗寺至今仍不通电,靠着两块太阳能电池板供应日常所需,倒是有自来水,据说是几年前一位善心的居士捐资修成的。

回来后查了下资料,原来寺庙对面的高峰叫作佛顶峰,而那道颇有气势的溪流就是莫残溪。这地方真是萧然独立,别有气质,是个不可多得的修行之所,如果住在这儿也挺舒服的。

朋友问了一下僧人可否在此住宿,僧人说禅房倒是有的,不过他没有时间收拾卫生洗换被子,所以一般不留香客在这住宿。

没得吃,又不能住,我们只能稍作休息便告辞下山了。当然,最重要的目的是我们都在惦记着上山时见到的漫山遍野的菌子。

现在正是出菌子的季节,古城里的菜市场里就有新鲜采来的菌子卖,不过自己亲自来采又是另外一种乐趣了。我小的时候早上要负责放牛,经常赶着牛在山林间徜徉,同时一边捡菌子。牛在山里混上个把小时肚子就吃饱了,我这边一顿饭的菌子也有了,堪称童年记忆里的乐事。

离开家以后捡菌子的机会几乎就没有了。上一次成功地捡菌子大概是在2012年的夏天,在丽江,我和朋友特意穿了雨靴,开车到福国寺后面的山上,过了一把瘾,吃了一顿自己捡的菌子。第二年的夏天一个丽江本地的朋友带我们去她家村里的山上去捡,一大帮人轰轰烈烈地上山,很勉强才凑出了一盘菌子,因为捡菌子吃的人太多了,对于云南人来说,这是宁可被毒死也不能放弃的一味。

上山的时候我带了点水和食物,这时候把袋子空了出来专门用来装菌子,没过多久,我们便捡了满满一袋子。即使是在老家的时候,我也从来没有捡过这么多菌子,真的是漫山遍野铺天盖地,到处都是菌子,圆滚滚,肉乎乎的,很多都已经烂在地里。我们欢欢喜喜地抬着一大袋菌子走下山去,一路上都被围观,感觉自己的身影前所未有地伟岸,这么多的菌子呐!

我们不禁感叹道:真是满满的收获呢!不过我又有点担心地嘀咕:万一这些菌子都不能吃那我会气到爆炸的。朋友说:不可能的,这种菌子长在松树下的,这么常见的菌子,肯定能吃的,我没说它是松茸就算客气的了。

下山回到古城,草草吃了碗面我就回家洗澡挺尸了,实在是又累又困到了极点。迷糊了一会儿没睡着,打开手机看到朋友发来一条声嘶力竭的语音消息:XX,我们采的菌子是有毒的,不能吃啊!千万别吃啊!

电话这边的本人眼前一黑,两行清泪顺脸而下……


补记:

这座寺庙后来又去了两次。

因为第一次去的时候下雨,没能到谷里的溪边看看,第二次找了个 晴天,去谷里看了看莫残溪。

那一次寺里的师父很热心地带我们去后山看了他常去打坐的石头,然后又给我们指路,让我们安全地到达了溪边。去谷底的路非常难走,可以说是基本没有路,唯一的标识就是“大理山泉”公司的水管子,一不小心就会摔到悬崖下面,回来的时候还差点迷路,称得上是一次探险了。

林中供隐居人住的小屋

一路上忽远忽近地听到水声,但是却一直走不到旁边,最后走出了一身大汗。同行的是两位女友,大家都热得不像话,说等下干脆扑到溪里洗个澡算了,反正山里也没有人。到了溪边我们就知道错了,因为海拔高,虽然是盛夏时节,溪水却像是冰镇过的一样,手一伸进去就被冰得直打哆嗦。不过,那冰水拿来敷脸却是很舒服的。我们纷纷把矿泉水瓶子装满了“冰水”放在脸上滚来滚去。

为了感谢师父给我们指路,我们承诺下次给他背一些食物上来,于是又有了第三次“行山记”。

这一次我们找了个男丁,我们一起给师父背去了一桶油,一些米、面条,还有一些素菜。那一天正是周末,天气也好,上山以后才发现寺里热闹得不像话,还有很多跟我们一样的人,大包小包地帮寺里背了食物上来。

中午,我们把桌子抬到寺门前空地上,大吃了一顿。虽然是全素餐,却很美味,所有的菜和饭都扫光了,渣都不剩。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