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人淡如菊chen

除夕习俗

人淡如菊chen  · 简书  ·  · 2019-02-05 21:59

        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年”的晚上。你是怎么度过的呢?忙碌了一天的我们,始终没有改变我们以往的习俗,那就是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图片发自简书App

        吃过晚饭,我们一家四口围坐在桌旁。一盘黑驴肉,拍个黄瓜就是下酒菜。婆婆不这么认为,她还是执意要按她的老方法安排年夜饭。我们边看电视,边包饺子。很快就包好了饺子。我们就开始吃年夜饭。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了四盘。苹果又放上了一大盘,我和老公是不让把苹果放上去,于是便说:“苹果常吃不必放了,”婆婆妈说这是每年都必不可少的。这叫做平平安安。俗话说:“家有一老便是一宝。”婆婆懂得可真不少。姜倒底还是老的辣,婆婆妈就是一部传统文化。儿子在一旁为了讨奶奶开心。故意装作不知道,问奶奶为什么要放盘枣?为什么要吃杮柄?为什么要吃杏仁?为什么要吃长生果?吃年糕等等问题。儿子的问题引出了婆婆妈的话匣子。他说年夜饭不是随便吃的,吃枣,那就是春来早,吃柿饼,意味着事事如意,吃杏仁做一个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是一年比一年高。婆婆是个性格爽朗的人。说一阵,笑一阵。一家老小,我们边吃边乐。谈笑畅叙。时间过得飞快,不知不觉就到了十点半的时间。婆婆是个善谈之人。她给我们讲到了除夕的刀砧声。还讲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非常凄凉。旧社会穷人生活困难,三十晚上是个关。有一户人家,丈夫到三十晚上很晚了尚未拿钱归来。家中盆粟早罄,年货毫无。女人在家哄睡了孩子,一筹莫展。听到邻家的刀砧声,痛苦到了极点,不知丈夫能否拿点钱或东西回来。不知明天这个年如何过,又怕自己家中没有刀砧声惹人笑,便拿刀斩空砧板。一边噔噔噔的斩,一边眼泪漱漱的落。这个故事让人听了确实心酸。我们听的也潸然泪下。

图片发自简书App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婆婆妈真不该讲这些。但是儿子很感兴趣。并没有阻断奶奶的话匣子。吃年夜饭,大年夜丰盛的菜,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

图片发自简书App

        我们北方人是年夜饭一般少不了的一样东西,那必定是桌上有“鱼”。“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预示年年有余。还有一样少不了的——萝卜。俗称菜头。远祝愿有好彩头。龙虾,鲍鱼是煎炸食物,也是必备的,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都要上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

        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多少要喝一点。古代,过年喝酒,非常注重酒的品质。有些酒现在已经没有了。只留下许多动人的酒名。如葡萄葡醅、桃花酒、屠苏酒。在这些酒中间,流传最久,最普遍的,还是屠苏酒。但是屠苏酒的名称是如何来的?又是用什么制作的?据说屠苏是一种草名,也有人说,屠素是古代的一种房子。在这种房子里酿的酒就成为屠苏酒。还有一种说法,屠苏酒就是汉末名医华佗创造而成的。其配方为大黄、白术、桂枝、防风、花椒、乌头、附子等中药。入酒中浸制而成。这种药具有益气温阳之功效。后有唐代名医生孙思邈滚传开来。他每年腊月总要会分给众邻乡亲一包药。告诉大家以药泡酒,可以预防瘟疫。孙思邈还将自己的屋子起名为“屠苏屋”。以后经过历代相传,饮屠苏酒便成为过年的风俗。古时饮屠苏酒,方法很别致。一般人饮酒,总是从年长者开始。但是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是从最年少的饮起,也就是说合家欢聚,饮屠苏酒时,先从年少的小儿开始,年纪较长的在后,逐人饮少许。宋朝文学家苏澈的《除日》诗中说过:“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说的就是这种风俗。有人不明白这种习惯的意义。董勋解释说:少者得岁,故贺之,老者失睡,故罚之。这种习俗在宋朝人很盛行。如苏轼在《除夜野宿常州城外》诗中说:“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苏轼晚年虽然穷困潦倒,但精神却很乐观,他认为只要身体健康,虽然年老,也不在意,最后罚饮屠苏酒自然不必推。这种别具一格的饮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产生种种感慨,所以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人们谁也不再大规模盛行此风俗。但在节日或平日也用这些要求的习俗仍然是存在的。

和老人坐下来聊天,真的很有意思。传统节日文化还是不可丢。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