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吹面不寒杨

儿时的年味/爷爷烧出来的年味

吹面不寒杨  · 简书  ·  · 2019-01-08 18:07
图片发自简书App

老人们都说,现在每天的生活都象过年。这句话当然首先是对现在美好生活的肯定,然后其次才是对当年年味的怀念,我个人这样认为。

儿时的年味,带着对新衣美食的渴盼,物质的贫困加深了我们小孩子对年味的眷恋。但在我,烙进心灵的还是祖辈过年的那份隆重抑或说是虔诚。

在我的记忆中儿时浓浓的年味是爷爷烧火烧出来的。

图片发自简书App

我的爷爷和现在孩子们的爷爷是两个概念。现在的爷爷们都如弥勒佛般的慈爱亲近,都如财神爷般的大方随和;而我的爷爷或者说那时的爷爷们,大多不苟言笑,端的有着一家之主的威严和规矩。在我们老家,男人是不能烧火的,因为“钻灶火旮旯的男人不算爷们儿”,所以这个不成文的规矩被老家人传承并遵守着。但有一天是例外,就是大年三十煮饺子的时候,一定要一家之主的男人来烧火。

于是在我自小的印象中,爷爷烧灶火就是过年。我曾偷偷问过奶奶,奶奶说:“男人阳气盛,男人烧火会烧得旺,意味着人员旺盛。”后来明白,就是人丁兴旺的意思。

爷爷年三十烧灶火烧的柴火也是和平时不一样的。烧的是秫秸,就是高粱杆。在那个你穷我穷大家都穷的年代里,秫秸不是用来烧的,是用来盖房或卖钱的。每到秋天收了高粱后,奶奶都会把每一棵高粱杆上的叶子包下来,剩下一根光溜溜的杆一顺放好,再用细的高粱杆踩扁当绳子,把秫秸捆好放在院墙下晒着。笔直成捆的秫秸是农村盖土坯房的好材料,会有商贩来收购或本村人用到相互购买,那是舍不得当柴烧的。即便这样,每年年三十晚上,爷爷都会抱进留了大半年的一捆秫秸,放在灶前煮饺子。

我也就此问过奶奶,奶奶说:“在能烧的柴火中,你看还有比秫秸更直溜更顺溜的吗?”我摇摇头,奶奶接着说,“三十晚上烧秫秸,就是要这个直顺,能一年平平顺顺。”

现在想来,这一把柴一灶火烧出的是全家人的平安顺遂啊!

每到年三十傍晚,爷爷奶奶就会把全家人早早地聚到家里,然后分派各自的任务,刷盘刷碗准备鞭炮,还有准备纸钱香火等上供的物品,之后奶奶就添一大锅水,让爷爷开始烧火。

爷爷平时严肃的脸庞这时也会舒缓开来,毫无怨言地坐在灶前小凳上,点火添柴,直直的秫秸爆着火花跳跃在灶里,映红爷爷黝黑发亮的额头。锅中的水滚沸时,奶奶总让妈妈婶婶等牵着我们进屋,并嘱咐一句:“看好孩子,别让孩子乱说话。”我曾偷偷撩开布帘向外看,只见奶奶双手麻利地往锅里捡拾饺子,大盖帘上的外圈饺子一会儿都进到锅里,然后奶奶把盖帘顺好,一下把剩下的饺子就都溜到了锅里。盖上大锅盖,奶奶会吩咐爷爷:“旺旺的烧。”爷爷就顺一把秫秸,往灶中送去,灶中的火苗立时舔出来,整个映红了堂屋。奶奶再掀开锅时,饺子已在白浪中翻滚,爷爷也会伸长脖子看着锅里,或添把柴或拨拨火,那小心而谨慎的动作与奶奶分外的默契。

图片发自简书App

直到爷爷去世的那年。

现在已不用烧灶台,也没有那些规矩礼法,作为接受新文明教育的我却无法去非议儿时过年的俗礼,常情不自禁回忆起昔日的点点滴滴。

爷爷年三十烧灶火的场景永远烙印在我的脑海中。现在每年除夕吃饺子,我都会想到那个心甘情愿烧灶火的瘦削的老人的背影。他烧火时的那份隆重虔诚融入我的灵魂,铸成我在生活中向望美好的一缕心神,无往不利。

儿时的年味在现代生活中淡薄流失,但在我的记忆里却伴随岁月发酵而历久弥醇。那一把旺火燃烧着时代的憧憬,恢弘成一代代新梦想的征程!

#羽西X简书 红蕴新生#

活动传送门:https://www.jianshu.com/p/ee05f7eff678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