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楓樵

海外生涯之·在回忆里等我

楓樵  · 简书  ·  · 2021-04-07 10:50

文/枫樵

01. 缘聚

多伦多,据说在印第安语里指的是“相会之地”。

在这样一个病毒肆虐的非常时期,我毅然只身前往这座仅有一面之缘的城市打探未来的栖身之所——我对其印象还停留在两年前安大略湖畔的惊鸿一瞥:高耸的电视塔和铁路博物馆的彩色火车头。

地图上的光标一点点移动着,汽车载着我一路向北而行。

几天前,一个当地的朋友问我最近有什么打算。

我说:“准备搬到downtown”。

“伦敦的downtown吗?”

“多伦多的”。

“哇,这真是一个很大的改变!”

我笑着说:“比从中国搬来加拿大要小一点……”。

此刻天空湛蓝,阳光耀眼,一架喷气式飞机在我头顶上空划出一道长长的尾线。

昨夜的疑虑和不安很快被打消了,只剩下去一片更广阔的天地闯荡的兴奋和喜悦。

车载音响里,歌手声嘶力竭地唱着:“我们不一样,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境遇……”

同行的乘客带着巨大的行李箱,我们搭乘着同一辆顺风车,去往不同的目的地。

汽车渐渐驶入慢车道,一路走街串巷,我提前询问收款账号,师傅却轻轻摆手:“先下车吧!回程再一起付!”

我有些难以置信地说:“您对人可真是信任!”

师傅不慌不忙地解释:“我跑了那么多趟,载了不知多少人,几百个人里面大概只有一两个放我鸽子,那我何必为了不到百分之一的奇葩去操百分之九十九的闲心?”

下了车,也许是被司机师傅的这份豁达所感染,我迈着轻快的步子朝约定的店铺走去。

不大的店面干净整洁,我们保持着“安全距离”各自就坐,觥筹交错,未来的“多伦多三人组”宣布成立——来自天南海北的校友,辗转通过学校的内网彼此认识,又在这偌大城市的一隅共聚一堂,不可不谓有缘。


02. 年轻时住过的地方

看完出租屋,两位校友引领我走过市中心的街道,有一群人正戴着面罩游行,为原住民鸣不平。

“如果不是因为疫情,这里的活动会更加丰富。”他们解释道。

我们在街角的露天座椅上喝拿铁,聊着各自的见闻。

在这里,你可以和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做朋友,领略不同族裔多彩的文化。

夕阳之下,人来车往,我们憧憬着未来,互道美好的祝福。

我想起这样一句话:“年轻时候住过的地方,今后不管你走到哪里,都会一直跟着你”。


03. 全世界都为你让路

汽车喇叭里还在循环播放着“我们不一样,虽然会经历不同的事情,我们都希望,来生还能相遇”。

回来的路上,师傅和新上车的乘客讲起他早年在日本和新西兰的趣事。

黑夜中,只有零星的店铺还亮着灯,师傅谈到那些躲在暗处的交警,还心有余悸。

我第一次欣赏夜幕下的伦敦——我在加拿大居住的第一个城市,这个本该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却被当年的殖民者冠以与世界金融中心英国伦敦相同的名字,她也有自己的“泰晤士河”与“牛津街”,只是丝毫不见她同名兄弟的繁华与气派。

但她见证了我初来乍到的迷惘和惊惶、与好友分别和相聚的悲喜,她也默默注视着我在这片土地上挥洒汗水、在学习的园地里辛勤耕耘。

漫天繁星粲然炫目,四周静悄悄的,这城市白天目送着我去一个新的世界探索,夜晚我归来时,她又一声不响地伫立,仿佛早已在路边整装迎接……

有位同校毕业后“东漂”的小伙伴写道:“多伦多容不下我的肉身,小伦敦装不下我的灵魂”。

小地方有小地方的安逸,大城市有大城市的精彩。

我在笔记本里写下:“无论今后去到哪里,你只需随遇而安。

但如果你真的想去一个地方,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