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米杉006

《无依之地》:人生如寄,我们都在路上

米杉006  · 简书  ·  · 2021-03-25 12:55

昨天看了电影《无依之地》,感慨颇多。电影讲述的是主人公弗恩,在六十多岁时失去丈夫,他们没有孩子,原先居住的小镇也伴随着经济萧条和支柱产业的倒闭而消失,弗恩没有工作没有亲人没有了家,她选择了用一辆改装的房车,带着自己的全部家当过上了漂泊无依的生活。


电影的基调苍凉而深沉,从悲伤和失去开始,以苍凉和放逐结尾——亦或是没有结尾,因为弗恩一直在路上。

弗恩的生活在别人看来是值得同情的,但是她是执着的,甚至说有点倔强,她没有接受别人的同情甚至是可以让她停下来的爱,她看生活的眼神,在主演弗兰西斯深刻的皱纹和深邃的眼窝衬托下,显出更多的是思考,是孤独,是对生命和死亡的追问,而不是落寞和悲伤。

起初,弗恩为了不离开和丈夫生活过的地方,直到小镇的邮编都被抹去。她去亚马逊打零工,在天寒地冻的季节睡在不御寒的房车里也不愿意去南方更温暖的地方,因为她觉得:

“波(他丈夫)没有见过他父母,我们也没有孩子,要是我没留在那儿,要是我离开了,就好像他从未存在过一样。所以我没法整理行装继续前进,他非常爱自己的工作,我们都爱他。所以我留下来 同一个小镇,同一个房子,就像我爸说过的,回忆在,人就在。可能我这辈子就只顾着回忆他了。”

小镇消失后,在“靠退休金无法生活”的弗恩,为了将生活成本压缩到最低,将简陋的家当都搬上房车,开始了边走边打零工的向西之旅。

在路上的日子在别人看来是艰难而不能理解的,弗恩给亚马逊打零工,在国家公园做临时工,勉强维持生活,也遇到一些可以安定下来的机会,但是她都拒绝了……在她看来,没有了亲人,安定失去了意义,家是安放那些你记挂的人和事物的地方,这些,她都带在自己的车上了。

打零工的时候,她见过一个人把家的意义纹在身上:

家,仅仅是一个字,还是那些你能随时带着的东西?

对于弗恩,家就是她带在车上的一切和她心里的回忆。

斯万基是弗恩在旅途中遇到的一位快75岁的老人,在得知自己只有七八个月的生命时光后,他选择了出发,在路上遇到弗恩,给她提供了帮助,并给她分享了自己面对死亡的感想。他给她讲述自己曾经见过大自然中最美的画面——在悬崖下的湖面上,他在皮筏艇上,看雏燕出壳,蛋壳落在水面上,燕子在纷飞,光影倒映在湖水上,好像他也在飞,那些燕子就像围着他飞,那一刻,他觉得幸福无比,即便立刻死去也值得。

斯万基最后的时刻又回到那里,在大自然的怀抱中离去,朋友们通过把石头丢进火里来祭奠他——因为他喜欢石头,他按照自己的意愿走完人生最后一程,这种选择比在病床上全身插满管子离去,无疑是幸福的——这也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会面临的选择……

弗恩的旅程中也会给她遇到的朋友带来快乐和鼓舞,她遇到琳达.梅,和她一起嬉笑者模仿荒野美容院,两个古稀老人,开心得像个孩子;她还遇到一个年轻人,面对年轻人的茫然给他背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她见到侄女的孩子,问她还记不记得她们一起讨论过的文学作品;她真诚、不矫饰吸引了Dave.,后者全家都喜欢她并真诚邀请她加入他们的大家庭。

在大自然中,弗恩身心是舒展的,在世俗的人群中,弗恩不接受妥协和虚假的安定。

她一个人提着马灯,远离人群,走在大地上,背景是黄昏的满天云霞。

她在森林里看到犀牛,她脱光衣服,像一片叶子,漂在清澈的山泉水中;

她在国家森林公园里,对着奇形怪状的地貌和石头兴奋无比,像一个孩子看着高处的Dave。

她在妹妹家短居,和妹夫的朋友——一个房产业务员发生争执,她尖锐的批评对方不应该劝人用一生的积蓄去消费一个自己消费不起的房子。

由此可见,弗恩不是一个消极的人,她有感染力,有个性,有诗意,有思考,有灵魂。她在物质上几乎一无所有,却已然不忘给年轻人背诗,和小孩子讨论文学。但是也正因为如此,她和世俗格格不入。只有在旅途中,在那些经受过深远伤痛的人身边,这种力量才会显现出来,她影响着那些和她一样在路上的人,也被那些人影响,与其说是同病相怜,不如说是给彼此分享能活下去的理由和方式。

“在路上,就不用说永别,我们说再见,有一天,我们就真的再见了。就像我有一天会遇到我的孩子,你也会遇到你的波”

那位像圣诞老人一样的房车团队组织者,给弗恩说了这段话,也成为了电影的点睛之笔。在路上,是为了再见,为了让生命连成一个圆,在那个圆里,不会有永别,只会有一次又一次的遇见和再见。

但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在自己的生命里找到那个圆,不管大地如何荒凉,因为爱不会消失。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