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瑞美

机会成本和时间管理术

瑞美  · 简书  ·  · 2021-04-09 19:02

非常多年以前,曾经看过一本关于时间管理术的书,书名已经淡忘了。但书中谈到如果想有更多可以掌控的时间,不如将自己创造价值低的工作,自己不感兴趣的日常事务外包给他人,然后把自己的时间空出来做自己幸福感高的事情或者能更好提升自己的事情。但是与此同时,要注意不要对受雇者有过高的要求。

书中提到了作者自己的一个例子:她雇佣了人员来帮她进行家务活和做饭,她就可以更好地进行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如写作。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没开始学财务管理学,但也能朴素地理解,假设我在搞个卫生的时间写一篇文章,能赚1000元,那我花200元请清洁人员帮我搞卫生来换取更多的工作时间,相当于把净赚800元。

后来,学了财务管理学,就知道有一个词叫做“机会成本”,这个例子的道理主要在于,如果我选择自己搞卫生,那么我就丧失了赚1000块钱的机会。

那么,假若请人搞卫生要200元,搞卫生的这个时间如果替换成自己去工作,自己只能赚100元,那从经济的角度,肯定应该是自己搞卫生才对。

机会成本也是现在许多大公司判断一项是否对一个项目进行投资,以及是否将某些业务外包的理论基础。

但另一方面,那本时间管理的作者认为不能强求受雇方把事情做的完美(除非你的钱出的足够多)。不能要求对方要用抹布搓地板那般把地板擦得一尘不染,这样要求就太高了;也不能强求对方做饭做到非常好吃,只要达到普通就可以了。

这就类似于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金钱中,你要力求某件事处于完美?还是说差不多,达到及格线就行。

在工作以后,我觉得,到底是要追求哪种目标,和本身事物特性极其有关。如果是多门考试,均要求60才能拿到证书,那么就没有必要在某个科目钻研到要90分的程度,然后其他科目出现个50,那实在属于没有必要。但如果你是科研,那你就需要对某一方面特别专注,达到很高的水平。

法考路上,这方面我更加是理解得透彻。像刑法学和民法学,知识点浩如烟海,虽然有趣,但着实没必要偏科。但当真正进入法律行业,却又必须对某类法律有所特长。这就是目标不同,来选择适合的策略,有时,需要稍微钻研,追求完美;有时只需要达到自己心中的及格线就可以了。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