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搞哥读史

晚清小历史(八十四)丨娶娼为妾,自劾罢官

搞哥读史  · 简书  · 历史  · 2018-01-16 08:18

在晚清的政坛上,有一个政治派系,叫做“清流党”,由一帮在京的言官词臣所组成。这些人以纠弹时政、匡时济世为己任,意在内除国弊、外御强敌,是大清朝堂上的一股“正能量”。可惜清流党人多为文官,又缺乏主政实践经验,提出的许多建议存在流于形式,纸上谈兵的缺陷。

“清流”,顾名思义,是相对于“浊流”而言的。在清流党的眼中,洋务运动,就是一道浊流。因此,清流党是与洋务派相对立的一个政治派别。

晚清的清流党,有前清流和后清流之分,因组成成员的不同,也分别被称作北清流和南清流。北清流的魁首,是李鸿藻,南清流的领袖,是翁同龢。

在北清流时期,由于“清流”与“青牛”谐音,所以清流党也被称为“青牛党”。青牛党的成员,也相应有了许多有趣的外号。

李鸿藻作为清流党魁,自然充当“牛头”;张佩纶与张之洞二人,是清流得力健将,因此为青牛的一对“牛角”;此外,王懿荣是“牛肚”,陈宝琛乃“牛尾”,还有一个人非常不幸,当了青牛的“牛鞭”,这个人叫做爱新觉罗·宝廷。

从宝廷的姓氏中,已可得知其身份为大清皇族。根据《清史稿》的记载,宝廷实际上为“郑献亲王济尔哈朗八世孙”,是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的济尔哈朗子孙,根正苗红的大清接班人。

宝廷7岁丧母,由父亲抚养长大,自幼被父亲许以很高的期望。宝廷也不负期许,从小用功读书,并于同治七年(1868年)的会试中高中进士,入翰林院深造。

出仕以后,宝廷以敢言直谏而著称,与陈宝琛、张佩纶、邓承修一道,被称作“翰林四谏”。

丁戊奇荒期间,宝廷上疏请同治下罪己诏、责臣工,并提出救灾四策,曰“察釐税,开粮捐,购洋米,增粜局。”后来,因吴可读“尸谏”事件再次引发光绪皇帝的嗣统问题,宝廷也未明哲保身,而是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得到慈禧的赞许。历经转迁,宝廷一度官居​内阁学士、礼部侍郎,成为了朝廷的二品大员。

除了文才和谏才之外,宝廷之诗才,更是首屈一指。宝廷的诗歌,在晚清诗坛上极受认可和推崇,相当于纳兰性德之词在词坛上的地位。宝廷本人更有“晚清八旗诗人,当推第一”的赞誉。

然而,如此一位天纵英才、贤良方正的年轻才子,虽说加入了那头大青牛,为何却偏偏得了“牛鞭”这个不雅的称号呢?

原因说来可笑,宝廷是个文人骚客,这文人骚客,要么风骨,要么风流。宝廷有风流的毛病,喜欢“狎游”,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经常跑到外面去嫖娼。

不知是否因为从小缺乏母爱,宝廷对于女人,有一种近乎偏执的欲望。他的风流韵事,在许多私家笔记中都有所记载。与宝廷同时代的李慈铭,在其《越缦堂日记》中,对宝廷寻花问柳的嗜好进行了一番勾勒。

“宝廷素喜狎游,为纤俗诗词,以江湖才子自命,都中坊巷,日有踪迹,且屡娶狭邪,别蓄居之,故贫居,至绝炊。”

听起来,宝廷是个不怎么顾家的人,整天在北京城里到处逛窑子花钱,以致家中“绝炊”——没米下锅了。但是,宝廷同时又非常重感情,对于中意的妓女,他还不忍心她们沦落风尘,专门娶其过门作妾,搞了许多家外家。

真不知道该说他是好男人还是坏男人。

不过给他个“牛鞭”的称号,倒也非常贴切。

宝廷自己穷得叮当响,娶了一妻三妾,还嫌不足,每次一有到外省“典试”的出差机会,就想着偷腥。

仍然是《越缦堂日记》中的记载,在同治十二年(1873年),宝廷奉旨到浙江主持乡试,在回京的途中遇上了一位“花蒲鞋头船娘”,也就是所谓的船妓,甚是喜爱,便出钱买下。

不过,这是宝廷第一次在外地买妓女,没有经验,付了钱后,宝廷就自己先行回京了。等到约定的时间,宝廷赶着彩车到码头接人时,才发现自己被人耍了,不仅落得个人财两空的下场,还被时人引为笑谈。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吃过这次亏,一般人肯定会吸取教训:外地买妓这事儿不可靠,以后不干了。

但宝廷的脑回路,和一般人是不太一样。光绪七年(1881年),宝廷到福建主持乡试,第二年考试结束回京时,又在所乘的“江山船”上买了一个船妓汪氏,并将她娶为自己的第四个妾。

宝廷从上次失败中吸取的教训竟然是,为了防止这个妓女跑路,这次得两人同船一起回京。

宝廷想出来的这个计策,有些自作聪明。官员考差出京,到地方典试,是为天子办事,乃是出公差。虽然主考官贪污纳贿、私行狎妓的事可能不少,可若没有确凿证据,朝廷也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宝廷这次借出公差的机会,私纳妓女为妾,还明目张胆地同乘一船、招摇过市,就有点太过分了。

当船行至杭州袁浦之时,宝廷被当地县令截住,要他当面说明情况。宝廷担心事发被人参劾,便想,与其让别人来爆我的料,不如我先自爆。于是,宝廷立刻以条陈福建船政为名,向朝廷上疏,并在奏折中附了一个片,在附片中弹劾了自己。

“钱塘江有九姓渔船,始自明代。奴才典闽试归至衢州,坐‘江山船’,舟人有女年已十八。奴才已故弟兄五人皆无嗣,奴才仅有二子,不敷分继,遂买为妾。奴才以直言事朝廷,屡蒙恩眷,他人有罪则言之,己有罪则不言,何以为直?”

宝廷在此对自己纳妾作出的解释,颇为有趣。

他说,自己有五个已经去世的兄弟,都没有留下子嗣,按道理应该给他们分别过继儿子继承香火。但是宝廷自己只有两个儿子,实在分不过来,迫不得已之下,才买了这个小妾,给自己生儿子。

这话一听,分明就是狡辩,不过宝廷最后倒还光明磊落,口称“他人有罪则言之,己有罪则不言,何以为直?”言下之意,就是自己要参劾自己一本。

于法于理,宝廷此次纳妾,实属不当。所以宝廷平素用来参劾别人的弹章,这次把自己给参倒了。

“上谕:侍郎宝廷奏途中买妾,自请从重惩责等语。宝廷奉命典试,宜如何束身自爱,乃竟于归途买妾,殊出情理之外,宝廷着交部严加议处。”

随后,宝廷便被免官回籍,于西山隐居终老。

有人提出,宝廷聪明一世,怎么会如此糊涂,因为一个妓女丢了乌纱帽?言官弹劾自己,前所未遇,难道恋爱真的能让人变笨吗?

对此问题,有人持否定态度。比如《花随人圣庵摭忆》的作者黄浚,就指出“光绪初年之四谏及清流,议论风生,封事劘切,久为西朝所不满。四谏中,宝竹坡最知几,故亟以纳妓自劾,实求免也。”

黄浚认为,当年北清流党鼎盛一时,是因慈禧借以牵制洋务派的恭亲王奕訢。慈安逝世后,慈禧一人坐大,清流党失去了对她的利用价值。宝廷因自知过去树敌过多,担心被秋后算账,于是借纳妓之事来弹劾自己,只是为了辞职而已。

而传言宝廷被罢官后,曾于西山自咏一诗,曰“江浙衡文眼界宽,两番携妓入长安。微臣好色原天性,只爱蛾眉不爱官。”

从此诗来看,宝廷倒没有流露出为避祸自保而纳妾的意思,但其名士风流,却是一览无余。世间不乏好色者,宝廷不但自承好色,还敢“两番携妓入长安”,如此风流,非旷世通达之人,应该也绝难办到吧。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