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木央的春天

年少时的一次观潮 - 那些回不去的时光

木央的春天  · 简书  ·  · 2018-10-03 21:07

人生前进的路上遇到给予指点的前辈总是件幸运的事。我就是遇到这么两位前辈一直鼓励着我多写写,于是我一路前行。上个月,这两位前辈不约而同地建议我写写海宁观潮的事,还都同时发了今年海宁潮的壮观视频。说实话,我生在海宁,大部分的童年和初中时光也在海宁,但观潮却只是初中毕业时去看了一回。记忆中的潮水只是看到视频后才再次浮现。其实像很多人一样,就像你生活在上海,但去东方明珠游览的几乎很少,所以我写海宁观潮,憋了好几天都没憋出正题来。习惯了诉讲述自己的故事,还是说说我年少时那唯一的一次海宁观潮吧。

我的家乡在海宁,那是个鱼米之乡。海宁以他的潮水而国内众人皆知。每年的中秋前后农历八月十六日至十八日各地游客蜂拥海宁只为一睹这壮观时刻。我们中考结束后,商议去看潮,作为初中生涯的句点。在男同学的张罗下,班主任和物理老师一路带着我们,每人一辆自行车浩浩荡荡一个骑往观潮点。那时的乡下很多是泥路,尽管路面是干燥的,但时不时坑坑洼洼,两个把手被颠的抖动的厉害,手都麻了。铃铛有时也被颠的叮叮直响。老师和男同学在前面带路,我们女生紧紧跟在后面,不愿掉队,一路上青春飞扬,大家用力踩着自行车,时而平稳地踩着踏板,时而半站起身子,避免着颠簸,手麻不要紧,把屁股颠麻了就没法走路了,时而身子往前冲,猛踩几下踏脚,作为长途骑行里的一个小插曲,发挥一下小宇宙。

最后花了将近2个小时左右时间来到观潮点-老盐仓。后来得知那是个最佳的看回头潮的地点。自行车超海塘堤上一撂,所有的劳累都一并丢在旁边,面朝所谓的大海一眼望去,一片浑浊的海水看不到边。潮水没来时风平浪静,我们纷纷卷起裤脚管,下堤岸入海水,浑浊凉凉的海水,冲走了劳累。尽管和想象中的海水天壤之别。但是我们还是舒服地享受着海水的喜悦,同学间中考结束的喜悦。其实我现在回想起来,我们只是站在了钱塘江边上,但是一直以来以为那就是我们海宁的海。

老师们应该是事先了解了涨潮的时间,不多久通知我们全体上岸,估摸着潮水应该快来了。那时没有网络没有手机,也没有广播通知,更没有围栏保护,就是野外的一个堤岸,安全时刻重要,我们纷纷上岸等待潮水的来临。

上岸后没多久,就听老师喊道,潮水快来了,远处快看快看。顺着老师所指方向远远望去,果然有一条白线隐隐约约,不多时听见像闷雷的声音,越来越近越来越清晰;白线也越来越近成粗壮型,翻滚着一路向前冲过来。几乎不给我们反应的时间,瞬间已是万马奔腾,破碎的浪前赴后继地往前直冲而上,朝堤岸呼啸着路狂奔而来。咆哮而来的潮水遇到堤岸,像一群奔腾的怒狮,发出骇人的吼声猛烈撞击着堤坝,然后又是猛一个翻卷。我们嘴里不停地发出惊叫声,回想着如果不是老师及时叫我们上岸我们根本无法逃开这滔天的浊浪,不禁后怕连连。

海宁观潮其实农历每月初与月中皆有大潮可观,我们当时就是6月去的,只是农历八月十八那天一般浪会最高。此处扫盲一下:这是因为农历八月十六日至十八日,太阳、月球、地球几乎在一条直线上,所以这天海水受到的引潮力最大。

看完潮是如何回家的我都不记得了,只记得回到家累跨了,整条腿酸疼无力。倒在床上闷头大睡了一宿方才缓过劲来,把母亲担心的不行。观潮后,我们的初中生涯圆满划上句号,此后大家各奔东西,我又再次去了上海。直至相隔27年后同学再一次相聚,看到那时的照片,无限感慨,那时的我们都是朴实无华的样子,年少时的时光,年少时的懵懵懂懂现在都已成了记忆,但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