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贤哉飞也

思维是不是自己的?

贤哉飞也  · 简书  ·  · 2020-12-21 09:16

没有找到让我满意的思维的定义,就自己总结一下吧。我记得有个观点是这样的,思维,是以语言为基础的,没有语言这个前提就不可能产生思维。我倒是认为,没有语言也会有思维,可能会比较混乱,不好表达,但是还是会有,这就涉及到一个命题,不能交流的思维,算不算思维呢?我觉得是算的,虽然可能不被理解。我更倾向于,没有适当的脑,就没有思维这个观点。我就认为了,思维是脑的活动,至于这个活动是啥,可能是一个想法,可能是一幅画面,有可能是语言(文字)可以描述的,也可能是以现有的表达方式不能描述的,但我还是那个观点,即使不能被描述,它也是思维。总结一下,应该是你在头脑中的映像,就是思维,它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投射,也是对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一种概括,有些可以用语言或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 也有些可以用图画或音乐的方式表达出来,当然,也有很多以现有的呈现方式表达不出来。

知道了思维是现实世界的投射和概括,那产生的思维是不是都来自现实世界呢?我理解是的,但它仍然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来源于自身的感受;另一种是来源于其他个体的思维表达。换个说法就是,一种是来自于自己的经验,一种是来自与其他人的经验。自己的经验很好理解,亲身经历的事情,其他人的经验,来源就比较丰富,比如直接教授的,通过书籍等记录方式记录的非当前环境下的知识等等。

先说自己的经验呗。有句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我理解这个行万里路,就是要增加自身经验。先不说行万里路的验证功能了,只说它长见识的一方面。这些经验,都来自于亲身感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亲身感受,是一种身体感觉,是身体与外界交流的结果,这种感觉流动在身体与外界之中,可能会有两种走向,第一是走向思维,把这种感觉用语言和文字描述出来,定义出来,是其可以与人交流,让这种感觉有了被别人理解的可能。我们见过的许多古诗,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例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些诗句很准确的描述了当时的情景,也描述了作者当时的心情。但是,有一点值得注意的,如果仅仅是根据字面去理解,会有一种被困在诗句中的感觉,如果自己能把诗句的画面呈现在头脑中,在加上时间和空间的变化,那种感觉就是超越诗句,变成一种自己的东西。第二是穿过身体,把记忆留在无意识中,只有当再次出现相似的环境时,才有类似的情感出现,也就是所谓的触景生情,睹物思人之类的感觉。这种不经过大脑思考的感情或者情绪,是自己身体对于周边环境或者说周边关系(因为包括人)的真实反应,也许有的时候,你会觉得自己的想法与所谓的真实感受是不一致的,甚至是相反的,理智(思维)告诉我们这样做不对,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思维进行判断,进而行动,但是我建议留神一下自己的感受,这个感受可能才是真实的自我。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人分为本我,超我和自我。我们真实表现出来的状态是自我,是本我(完全按照自己的本能行动)和超我(完全按照社会规范的期待行动)的平衡点,根据自己周围环境不同,自我会在本我和超我之后不断地摆动。真实的自我也许不被社会规范所容忍,但是自己要接纳自己。

亲身体验,虽说感受是真实的,但是这个感受只是自己对于当前环境的感受。这个感受是很有局限性的,一般情况下尽量不要往其他人身上延申,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你妈觉得你冷,让你穿秋裤。这就印证了那句话,谁冷谁知道,但是你觉得冷和别人觉得冷是不一样的,这个感觉也要根据个人的体质和知识来决定。自我的体验总结,延伸到别人身上,就可能给别人带来困扰了。如果孩子的家长使用这种教育方式,无疑会对孩子的独立思想和行动自由造成负面影响,让孩子忽视自己的感觉或者活在一种跟自己感觉不一致的生活中,这种压抑可能让孩子在今后的生活中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也许会产生自卑感。如果这种自我体验延伸到与自己实力相当的人身上,如果对方是有回避型人格的,即从小就受到父母的延伸影响的人,可能会比较顺利,因为双方都处在相对熟悉的位置,如果对方是对思想独立和行动自由有强烈热情的人,那么就可能遇到较为激烈的反抗,因为有足够的实力就不用为了担心后果而委屈自己了。这种感受的表达,尽量不用延伸,只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经验就好,不能强迫别人去接受,这也是对别人最起码的尊重。

再说说来自他人的经验。他人经验能想到的无非是两类,一种是现在的,一种是历史的(有没有未来的,我就不确定了)。现在的经验,基本可以通过互相交流来获取。还有一种是历史的经验,这种只能通过书来获取。这种书籍所包含的内容,有些是不可能通过亲身经历体会到的,因为,你能亲身体验的,只能是现在还存在的(随着科技的发展,VR技术可能会让自己沉浸到历史中的需求得到满足),而书中(书,作为两千年左右的唯一传播介质,记载的经验应该很多,最近二十年的知识爆炸,其实更准确的说是信息暴涨吧,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是知识)记录的内容可能会让你来回穿梭与这两千多年的时光隧道中,了解各个时间段(有记载)的人物,事件,景观等等。除了知识沉淀的数量,这种特殊的知识也是书中更特别的记录。

因为思维的来源可能是亲身经验,也可能是他人经验,这就让我想到思维到底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那种亲身经验的感受,经过自己的概括总结,形成的思维,就完完全全是自己的吗?我只能说,感受是你自身亲身感觉到的,是你自己的,而你用来总结概括的思维方式,可能是别人教授给你的,或者是你根据你周围的环境或者社会传统自己形成的一种思路,这个是你自己的,但是很难说它不受别人影响,一但是受到别人影响, 又很难说思维是你自己的了。昨天看了《建党伟业》,里面有个桥段,陈独秀,李大钊在北大与辜鸿铭先生的一场辩论中提到,学日本也好,欧美也好,俄国也好,只要是能适合我们国家就好。很有点不管黑猫白猫的感觉。辜鸿铭先生大致说来这么一段话,制度都是各国多年文化的沉淀。这才是我们自己的,但是这个自己的到底是否适合自己呢?遇不到具体的问题,就在这里闷头想答案,是否真有意义呢?

思维的交流,一般是通过语言,文字,或者是将遇到的具体画面转化成自己可以理解的语言和文字,最终是要处理成符号化,可被自己的思维理解的信号。文字的交流最大的优势是便于传播。而身体的感受,除了描绘成文字进行传播后,其他方式的传播可以通过表情,语气,情绪等,但这也需要接受者的感受能力达到相应的水平。顺便说一句,有人对沟通方式进行过评级,最好的沟通是面对面(视频),其次是电话(语音),再次是文字(邮件或微信等),因为语气,表情往往蕴藏了太过丰富的信息,也许只有30%的信息靠文字沟通,另外的70%都要靠语气,表情等非文字性的内容来沟通。即使我们使用语言面对面沟通,那么当你全神贯注的关注对方的时候,你会和对方发成一个共情的状体,你会感受到她他的感受,就好像自己和他融为一体,会体会到除了语言之后更深层次的感受,如果你不提醒对话者,那可能是他自己也未必能够意识到的深层次的表达内容了。比如,我听过一个故事,有人描述一件很伤心的事情时候,但是聆听者在听的时候,却感到一种莫名的开心。后来与讲述者沟通的时候,他也承认他心底里是一种很开心的状态。

思维可以交流,这就是思维连接的方式吧,如果要靠思维去控制别人,看上去是一件很科幻的事情,但是历史中有很多具体案例却非常明显的展现了这种现象——人的思维被控制了。也就是说,那时候思维不是你自己的了。尤其是以ZJ最能体现这点。ZJ是什么?按照百科的解释,ZJ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特殊意识形态。看,从根本上来说,ZJ是一种文化现象,当然不能说所有的文化现象都是ZJ,但是其他非ZJ的文化现象也可以用某个特定的此来代替吧,这并不是什么本质的问题。更大胆一点的自问,很多被历史经验证明了的优秀传统,作为我的人生准则,行为指导,作为我思维中坚不可摧的信仰,真的是我自己的吗?是的,有一部分是的,哪部分呢?就是被我的亲身经历所检验过,并被证明在当时条件下是可行的,这种经验总结概括成的思维,才是我自己的。有一句话,其实已经被很多人所认可的,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用今天的话题来讲,可以调整为身体体验是检验思维的唯一标准。思维是身体体验的概括和总结,这个用穷举法就可以做到验证,因为即使仅有一个身体体验不符合自己的思维,那也可以对它(思维)进行反思和修正了。身体连接是什么?我目前能够理解的就是上面说的共情,途径就是全神贯注,体会对方的情绪,表情,感情,达到感情上的合二为一,这就是我理解的身体连接。

咱们再聊聊读心术是什么?有人说相由心生,通过面相可以了解到一个人的过去和将来。我本来是不信这个的,但是随着知识的更新,我越来越觉得这并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有时候感觉,一个人的经历就像是一张纸贴在他脸上这么明显,以前觉得神秘,只是自己内心早就判定(或者被别人判定)成了迷信,从而不在相信了。随着掌握的知识和技巧不断更新,可以通过别人的表情,动作,情绪等等体会到这个人的性格,以及对应的经历。有句话叫做性格决定命运,其实主要是选择决定命运,而性格决定了你每个时间段的选择或者际遇。当知识和技巧足够丰富,应该可以借此推断出你的过去和未来。既然性格决定命运,那么性格改变之后,那命运是否也会跟着改变呢?有句俗话,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本来就不是很容易的事情。我不确定能不能改变性格,我可以说一说改变性格的步骤,也可能只是其中一些步骤。首先就是,要想改变性格,就要觉知自己的性格。要意识到自己,站在自己之外看看自己是什么样子。感觉这并不是站在自己的对面,就是像镜子那样,而是站在自己旁边,用一个第三方的视角来看,这样也许更为客观,这只是我的感觉,并不是思考的结果,也许可以作为参考。觉知自己之后,用自己的身体和情绪去体会自己的性格所产生的行为,如果没有不舒适的感觉,那说明这个性格就是真实的你了。

高情商和低情商呢?

高情商,是当人处在二元关系或者三元关系中时,作出的行为让各方都不尴尬。在表达自己观点的同时(准确的说是不同于其他人的观点),不让人觉得难堪。与高情商的人相处,会让其他人觉得很舒适,这种舒适不是一味地退缩,忍让,而是在界限很明确的情况下,让各方都觉得舒适。情商的高低和思维是否有关呢?我觉得有,但是还有一个前提,就是能够共情别人的感受,有了这个前提之后才轮到思维发挥作用,根据自己的或者别人的经验总结来行动,让别人感到舒适。如果你不能共情别人的感受,只能看到表面的东西,任你智商再高,思维再敏捷,也可能触摸不到对方内心深处的东西,从而会让别人感到不适。可以说,身体连接,也就是共情是高情商的必要条件了。其实,这么考虑一下,高情商或者低情商,只是对某种现象或者某种关系的描述,根本的东西是是否可以让关系变得舒服,这个才是我们要关注的要点,而不是作为评论家在事后判定你的情商是否苟用。当别人说你情商低的时候,他的意思应该是你的某些行为让别人产生了不愉快的感觉吧。这种不愉快并不是因为你的拒绝或者反抗这个行为,而是你没有共情到对方的感情。这么一说,感觉为人处世很简单,就是达到目的的同时,照顾到别人的感受。就这么简单吗?是的,步骤就这么简单,但就像同样的食材(问题),同样的菜谱(处理方法),但是不同的人做出来的菜(结果)味道也不尽相同,这种人与人的差距,并不知道需要什么来弥补。我现在所知,就是通过自己不断的时间来靠近自己希望的状态,也许每个人走的路不同,但是目标是一样的。虽然这样可能各自达到的高度不一致,但能做到虽不能至,心仍向往,也能对他人多些帮助,让自己少些遗憾吧。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