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啥推荐读物
专栏名称: 槲叶山路
大学读工科,毕业后从西安到广东,在外风风雨雨...
今天看啥  ›  专栏  ›  槲叶山路

(安史之乱系列)肃宗灵武理兵 之(一)权力交接

槲叶山路  · 简书  ·  · 2018-12-04 11:54
                                       

天宝十五载七月十二甲子日,太子李亨在朔方一干官员的簇拥下,在灵武南楼即位称帝,改元至德,遥遵玄宗为太上皇。李亨成为唐朝第七位皇帝,也就是肃宗。

儿子抢班夺权,把老皇帝赶下台自己当皇帝,在唐朝前期并不罕见,太宗之于高祖、中宗之于武后、玄宗之于睿宗,都是这样上台的。李亨不过是有样学样,把李唐王朝的优良传统重新发扬了一遍。

但是,这次的情况与以前有所不同,前几位老皇帝,都是政变以后处于政变者掌控之下,身不由己,不得不配合将来的新帝完成立监国、禅位等一系列政权转移流程,使得新帝的合法性看起来无懈可击。而这次,肃宗在灵武、玄宗在四川,两者之间山水阻隔,路途千里,玄宗说什么做什么,肃宗无法掌控。如果玄宗不予配合,肃宗即位的合法性就成了问题,这样势必造成两个中央的后果。

玄宗不但没有处于李亨的掌控之下,而且站在他一边的,是合法的唐中央政府。玄宗入蜀,仅存的宰相韦见素跟随。到剑南以后,又接连提拔了三名宰相:授蜀郡长史、剑南节度副大使崔圆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授宪部侍郎房琯为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授巴西郡守崔涣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调整武部尚书、知门下省事韦见素为左相。这样,政府的最高层配齐,意味着中央政府整体转移到剑南。

肃宗方面,拥立其称帝的官员都不是什么元老重臣。牵头的裴冕,职务是河西行军司马兼御史中丞,只是一个中级文官。肃宗在灵武称帝,按说得到了朔方军事集团的大力支持,但实际并非如此。就在这一年年初,朔方的兵力由节度使郭子仪率领,开赴河北与叛军作战。六月,也就是桃林之战前,朔方、河东联军与叛军在嘉山与叛军打了一仗取得胜利。之后,接到命令返回朔方。在肃宗称帝的时候,朔方军还在回师的路上。所以,拥立肃宗的朔方官员只是一些留守人员。比如大理司直、朔方留后、支度副使杜鸿渐,六城水运使魏少游,节度判官崔漪,支度判官卢简金,关内盐池判官李涵等二三流角色。就是这些小角色,居然协助肃宗把称帝这么大的事给办了。

李亨在没有掌控老父皇、没有重量级后盾撑腰的情况下自立为帝,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场政治赌博。当然,李亨之所以敢这么做,很大程度上是他拥有一张王牌,那就是玄宗的成命。有了这个,以上问题都不是问题。

在肃宗即位后发布的大赦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乃者羯胡乱常,京阙失守,天未悔祸,群凶尚扇。圣皇久厌天位,思传眇身,军兴之初,已有成命。予恐不德,罔敢祗承。今群公卿士佥曰:孝莫大於继德,功莫大於中兴。朕所以理兵朔方,将殄寇逆,务以大者,本其孝乎。

其中,“圣皇久厌天位,思传眇身,军兴之初,已有成命。”是个关键。也就是说,在安禄山叛乱之初,玄宗有过传位于李亨的表态。玄宗作出这一表态的时间应当是天宝十四载十二月的时候,当时高仙芝弃守陕郡,形势一度吃紧,玄宗打算亲征,制太子监国。并对宰相作出这样一番表示:

“朕在位垂五十载,倦于忧劝,去秋已欲传位太子;值水旱相仍,不欲以余灾遗子孙,淹留俟稍丰。不意逆胡横发,朕当亲征,且使之监国。事平之日,朕将高枕无为矣。”

玄宗讲这番话很有意思。说他“去秋”—也就是天宝十三载就不想干了,准备传位给太子。但是这一年年景不好,又是发大水又是闹旱灾,于是就耽误了,想待到丰年再退休。没想到安禄山又造反了,自己不得不亲征。待叛乱平定后再传位给太子。玄宗在这里讲要传位实际上是给不传位作铺垫—传位的前提是国家安定、老百姓安居乐业,现在逆胡作乱、四海鼎沸,那自己不得不再委屈一下,待叛乱平定后再说退休吧。考虑到玄宗讲这番话的语境—当时正值唐军退守潼关,玄宗连杀高仙芝、封常清之时,不过是玄宗经历一连串失败、地位不稳,用于安抚太子的说辞,其实当不得真。但没想到的是,玄宗当时耍滑头作出的表态,却被太子抓住了,作为自立为帝的依据。

李亨在大赦文中还不忘给父亲台阶下,作出一番表白,说“今群公卿士佥曰:孝莫大於继德,功莫大於中兴。朕所以理兵朔方,将殄寇逆,务以大者,本其孝乎。”绕来绕去,将自己在朔方自立归结为尽孝道,其中的逻辑似乎也能说得过去。

七月十二日甲子肃宗即位那一天,玄宗一行刚到普安郡(今四川剑阁县)。在普安郡,玄宗下了道制书,作了一系列人事任命,其中李亨被任命为天下兵马大元帅。这就是两个中央并行时所引起的矛盾。所以,肃宗方面必须要尽快与玄宗方面沟通,完成两个中央之间权力的交接。

肃宗即位以后,立即派员赶赴剑南,向玄宗通报自立为帝的情况,争取其承认既成事实。

八月十二日癸巳,灵武方面的使者到达玄宗行在成都。据《资治通鉴》记载,玄宗在听到肃宗即位的消息后,非常高兴,说:“吾儿应天顺人,吾复何忧!”

在玄宗的慷慨大度面前,一切的处心积虑都显得多余。不可否认,在当日马嵬与太子分道之际,玄宗应当就预料到今天的结果,从进入剑南以来频密的高层人事调整就能看出端倪,空缺的相位被玄宗突击提拔的官员所充满。在以后一段时间里,肃宗只能继续沿用玄宗安排好了的人事布局。

四天以后,八月十六日丁酉,玄宗下了一道诏书,正式传位李亨:

元子亨,睿哲聪明,恪慎克孝,才备文武,量吞海岳。付之神器,佥曰宜然。今宗社未安,国家多难,宜令即皇帝位,朕称太上皇。且天下兵权,宜制在中夏,朕据巴蜀,应座则难。其四海军权,先取皇帝处分,然後奏朕知。待克复上京,朕将凝神静虑,偃息大庭也。

八月十八己亥日,玄宗在成都行宫前殿召见宰相韦见素、房琯、崔涣,命令他们带着传国玉玺和玉册赴灵武传位,并对赴灵武官员发布诰命:

皇帝自幼仁孝,与诸子有异,朕岂不知。往十三年,已有传位之意,属其岁水旱,左右劝朕,且俟丰年。尔来便属禄山构逆,方隅震扰,示遂此心。昨发马嵬,亦有处分。今皇帝受命,朕心顿如释负,劳卿等远去,勉辅佐之。多难兴王,自古皆有,卿等乃心王室,以宗社为念,早定中原,吾之望也。

玄宗接过了儿子所给的台阶,并随手又派发了一个礼包――“昨发马嵬,亦有处分。”提醒儿子马嵬分道之时,我还和你有过交底,你怎么不提了呢?这就是高手过招,一切尽在不言中,意会即可。

经过玄宗的追认,李亨灵武称帝不仅实体合法,而且程序合法。太子李亨经过多年的隐忍,待到华发初生时,终于抓住机会,提前接班。这样以来,起步路上的荆棘已经扫清。再往前,山高水长,路途艰险,就看李亨如何发挥了。

(本文为槲叶山路原创,谢绝未经本人同意转载)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