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伈漪

为什么我们爱找借口?

伈漪  · 简书  ·  · 2018-09-21 22:28

      生活中,我们在遇到很多问题,并且解决不了的时候,人们往往会倾向于给自己找借口。而且这些借口都特别顺理成章。比如,当我们下定决心要减肥,制定了一系列的轻食谱,让自己远离高热量的垃圾食物,但是当甜品、汉堡出现的时候,又会忍不住吃上两口,这时只好安慰自己“吃一点没事的,一天也吃不成一个胖子。明天再开始吃沙拉”;又比如说生活中戒烟的朋友,有时候忍不住抽2根,然后安慰自己:“压力太大了,抽根烟放松自己,不会上瘾的”。这种行为表现就是:你明知道不好,但是你又会合理化自己的行为,为自己进行辩护。

      为什么生活中人们需要不断地给自己找借口呢?

      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廷格发现,当一个人的行为与自己以前的自我认知产生分歧时,人们就会感到非常的煎熬、不舒服,会产生一种失调感,费斯廷将这个现象称之为:认知失调。当人们出现认知失调时会怎么办呢?

      心理学家海德就此提出了一个平衡理论。平衡理论认为,人在自己的内心需要寻求一种认知上的平衡。而一旦出现了不平衡状态,人就会改变自己的态度以获取平衡。换句话就是,人们会给自己找借口,改变自己的态度,合理化自己的行为,是为了避免出现认知失调的煎熬感。例如我是个注重环保的人,不喜欢随意乱丢垃圾,破坏公物等行为,但是当我一个很喜欢的朋友,从草坪上踩过去的时候,我内心十分不舒服,我的认知会发生失调,因为我特别喜欢这个人,但是他的行为又让我感觉很讨厌,这种认知上的不一致,让我感到非常难受,为了消除这种认知上的不协调,有三种办法:1、从此以后我就不喜欢他了,从粉转黑;2、我要放弃对环保的要求,摒弃长期以往的习惯;3、我认为我喜欢的人应该是一个注重环保的人,只是肯定有什么原因,不得已这么做了;前两种的改变相对较难,意味着你要改变长期以来的习惯,而第三种为当事人找借口,合理化他的行为相对容易,哪怕我所认为的假设不一定是真实的。所以有时候人们会相信谣言或错误的观点,不一定代表人们没有判断力,而有可能追求内心的平衡,潜意识里面会去相信错误的观点。

      心理学家费斯廷格做个一个“认知失调”的实验,实验要求参与者做一个小时非常枯燥的绕线的工作,在实验者离开实验室之前,让实验者出去告知下一位的被试者这个实验活动有趣极了,如果你和别人这么说了,你就可以获得一笔奖金,有一组人会得到20美金的奖励,而另一组人只能获得1美金的奖励,最后让参与者填写一份关于绕线工作的调查问卷,结果发现,奖励20美元的参与者依然觉得绕线的工作十分无聊,但是得到1美元奖励的实验者却提高了对绕线工作的评价,这是为什么呢?心理学家解释:当实验者告知别人绕线工作很有趣的时候,其实心口不一致,头脑会出现2个部分,一是工作很无聊,二是我要告诉别人这个工作很有趣,这两者之间相互失调,为了平衡这种失调,于是就合理化自己的行为,他们会觉得是因为20美元的外在诱惑条件,导致我作出这样的行为,而获得1美元实验者觉得1美元不足以让他说谎,这种认知失衡带来的心理压力会让他进一步审视两种因素的重要性,绕线很无聊这个是没法改变的,和别人说这个工作很有趣已经发生了,也没法改变,所以要想避免认知失调,那么改变对绕线工作的看法则比较容易,所以参与者不自觉说服自己,其实那个工作挺有趣的,我还挺喜欢的,那这与我和别人说这个工作很有趣这两者就协调一致了,所以结果是拿钱少的人比拿钱多的人更喜欢这个工作,这种情况被称为在不充分的合理化条件下认知失调引起的态度转变。

      我们不要以为“认知失调”只是一个无关痛痒的心理学效应,这种可以改变人们态度的手法,经常被很多不法分子所利用,最典型的就是传销组织。比如,强迫每个人高喊“XXX产品好,XXX公司最棒”,或是打鸡血“努力就会成功,我们要更努力”,这种就是典型通过行为来改变人们的态度,参与者们久而久之就会被洗脑成功,让人们从心里上认为这个东西是真的好的,是重要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小心这种行为。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时刻觉察下,我们在合理化什么,我们在寻求什么样的借口,从而更好地做自己。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