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繁星点点_7178

《精神分析诊断》第七章小结@宁静致远–繁星点点

繁星点点_7178  · 简书  ·  · 2019-11-16 15:41

第七章精神变态(反社会性)人格

精神变态谱系中,边缘型和精神病效率比较大比重,这类诊断特指缺乏依恋,偏好原始性防御的人群。

“被动–寄生型”精神变态看似有温暖的家庭和美好的友谊,我们对意想不到的丑恶更为惊讶,面对具有明显攻击的恶行见怪不怪,他们二者对他人的侵害是相同的。

精神变态人格的驱力、情感和气质

具有反社会性倾向的儿童先天性比同龄人表现很多的攻击性。基因可被激活或抑制,大脑中的化学物质可随个体感知而发生变化,遗传和后天习得交互作用。

追求刺激且“迷途不知返”的特性。精神变态患者的大脑回脑中管理语言和情感的区域存在明显异常,这表明极端反社会性群体无法像正常人一样,通过实际关系来习得各种体验,他们的情感表达并非出自内心,而是作为第二语言用来操纵他人。精神变态个体管理情感的能力比较差,其感受愉悦的阈限值也高于平均水平。

由于精神变态群体缺乏清晰表达情感的能力,是人很难逐一描述他们的主要感受,他们往往用行动代替语言,无需特定情感就能唤醒感受。

精神变态患者的防御和适应过程

精神变态性个体的主要防御机制是全能控制。他们也会使用投射性认同、解离和付诸行动,他们使出浑身解数来抵御羞愧,特别是残暴型精神变态个体还会努力调虎离山,以此掩盖自己变态的恶念。

逃避责任具有解离的属性,是诊断精神变态的重要依据之一。付诸行动是精神变态个体的典型特征。反社会人格者一方面会生性冲动,另一方面又难以体会控制冲动后的自尊感受。精神变态个体对投射性认同十分依赖。到中年时会突然金盆洗手,出人意料的成为守法良民,可能是因为生理改变激素水平降低或体力不支,从而导致了冲动减少。

精神变态个体的关系模式

本社会性人格的童年常常充斥着不安和混乱。教条式的严厉管教夹杂着过分的纵容和忽视,形成了令人迷惑不堪的生长经历。精神变态个体即使意识到情绪的流露也不愿意承认,因为他们将情绪视作软弱无力的象征。潜能幻想和反社会性人格的另一来源可能与父母或其他重要客体竭力助长儿童的全能幻想有关。

精神变态的自体

精神变态倾向者的生物学基础之一是某种程度的攻击性。精神变态个体的自我表征常常会在全能控制和极度恐惧状态之间不断切换,因此精神变态个体常会以攻击行为和施虐行为来维持自我感受,或减少痛苦和恢复自信。任何脱离现实的自命不凡者都可能试图通过暴力来维持自尊。家庭环境越是混乱,养育者越是缺乏能力或管教不当,儿童便越是无法无天,无视冲动的后果。精神变态患者的另一个值得关注点是原始性嫉妒,即得不到就毁灭的原始欲望。

治疗中的移情和反移情

精神变态来访者对治疗师的移情基调是他们人格中掠夺倾向的一种投射,及他们会假设治疗师试图利用患者来满足私欲。来访者针对治疗师的投射以及随之而起的对治疗师的攻击和利用,常常使治疗师表现出无可奈何的震惊,以及努力维持自己竭力帮助来访者的初衷。

憎恨也是一种依恋的表现,治疗师能够识别和承受内心的憎恨,尽管并不愉快,但却十分有利于产生共情,借此体会经理精神变态来访者的内心世界。其他反移情则相对处于辅助地位。治疗师在受到有意贬低的攻击时,将会激起强烈的敌意或无助的屈从,治疗师如能辨别这种贬低是来访者对嫉妒的防御,那么冷静地指出精神变态患者的这种恶意轻蔑,将有助于治疗。

精神变态人格诊断的治疗意义

治疗师应该对精神变态人格的诊断十分慎重,应更加重视诊断评估的准确性,也需鉴别该精神变态患者是否适合心理治疗。真的是在政治精神变态来访者时,必须坚持毫不妥协的方针。使用震慑法或因势利导赢得尊敬的心理咨询师。对精神病态来访者,治疗师可能不得不采取一种强硬的不露声色的态度。

治疗精神病态个体的总体目标是帮助来访者解除全能控制、投射性认同,破坏性嫉妒以及自我毁灭等行为,来访者将会发生实质性的改变。从利用语言来控制他人到运用语言诚实的表达,来访者也开始尝试抑制冲动,逐渐体会自我控制的成就感。

鉴别诊断

精神变态VS.偏执型人格

都具有能力之争。偏执型人格可产生罪恶感。

精神变态VS.解离型人格

存在许多重叠。反社会人格预后不容乐观,被害妄想人格治疗反应相对良好。(对虐待的恐惧VS.全能感)对这两者不进行鉴别。

精神变态VS.自恋型人格

轻微自恋–重度自恋–精神变态状态一系列变化。主观空虚感,需要依靠外部因素来维持自尊。精神变态不会重复使用理想化,自恋型个体不会依赖全能控制。

精神变态人格VS.成瘾

成瘾获得成瘾物质胜过人际关系或个人自尊。

小结:

精神变态人格:强烈渴求自己对他人的影响,操纵他人,战胜他人的感受。反社会性个体情感隔离特征的两种状态暴露和躁狂。精神变态人格者具有全能控制,投射性认同、解离和付诸行动等防御。这类患者的客体关系具有不稳定性、迎合性、情感误解、剥削利用及偶尔的暴虐行为。自我结构用夸大来掩盖虚弱和嫉妒。非共情性移情和反移情反应,强调治疗师持续的不容妥协性,以及治疗师不露声色的重要作用。对精神变态人格与偏执解离自恋集成赢者的人格特征进行区分。

进一步阅读建议

《该隐的印记》

《操纵者》

《精神变态心理》

《破除陈规》

《衣冠禽兽》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