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璞文1

仁者的孤独——论语贯通86

璞文1  · 简书  ·  · 2019-04-21 10:44
图片发自简书App

4•25--4•26是《里仁》篇的结束段落,与开始的4•1呼应。4•1里仁为美,讲人要注重内在仁的修养,安住在仁的境界。4•25则讲“德不孤,必有邻。”君子注重于道德的修养,自然没有相互之间的利益串联的热闹,自然会比较孤单的,但孔子说,寂寞是享受呀,道德不会真正寂寞的,一定有人与你心相通。所以说,前后呼应,安住在内心仁的和美的境界。

这个与《学而》的结构形式一样,为学开始讲人生修养的三个不亦乐乎,结尾用“不患人之不知也”结束,也是这种相互呼应的结构。《学而》与《里仁》讲的都是人生的修养功夫,反复强调的重点也一样,只强调道德的修养一定不孤单,一定有知音与朋友。

4•25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4•26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4•25讲德不孤,必有邻。4•26 则从反面劝说,不要太殷勤于人际交往,而要关心内心的道德修养。太过于这些利益与交往,自己也会伤害。太密切了,反而失去真正的朋友了。至此,《里仁》篇在前后呼应中结束。

图片发自简书App

论语第一篇《学而》,讲人生要以修养为目标,第二篇《为政》,则将这个目标,由个体推广到群体的幸福与安乐,提出社会大同的理想,要注重社会风气与教化是政治的根本;第三篇《八俏》则阐明用礼乐来行使教化的功能;第四篇《里仁》又回到内心修养的追求,指出仁者要以道为目标,要仁义相合来修养自己。这四篇启承转合,成了一个系统,从内到外又回到内,基本阐明了孔子的人生理想与社会理想,谈完这四篇也基本理解了《论语》这本书。后面各篇,是孔子这四篇里面的思想的延伸与发挥。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