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方思辰

“跨越大半个中国去奶你” 是爱还是荒唐?

方思辰  · 简书  ·  · 2018-01-30 15:38
图片发自简书App

01

苏晓是一位在上海打拼的年轻母亲,她的孩子在远离上海两千公里的四川老家。

2017年8月,苏晓产假结束后只身从老家四川绵阳回到上海工作,把四个月大的孩子俊俊留下。

除了在孩子睡前打个视频电话以解思念之苦,她在离开前就做了一个决定

——每个月抽个周末从上海背上40公斤母乳回近两千公里外的四川绵阳。

这就是近日刷爆朋友圈的那篇报道《跨越大半个中国去奶你》

苏晓再忙再累也要千里送母乳,维持着这份远程的母子情谊。

我们国家面积很大,领土东西跨经度有60多度,跨了5个时区,东西距离约5200公里。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年轻的母亲决定跨越半个国度背着母乳去喂养孩子。

母爱固然伟大,但苏晓这一做法与典型的“中国式母爱”别无二致。


02

北大毕业的留学生王猛(化名),最近写了篇万字长文,发给了要好的朋友,告诫年轻的父母“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

王猛是曾经以某市高考状元的身份进入北京大学,毕业后又进入国外留学。

他是许多人眼中的那个“别人家的孩子”。

但是从小到大,他连按自己意愿选择衣服的权利都没有,几乎所有的衣服都是按照父母的意愿和审美来置办。

于是王猛在12年前就开始不再回家过年,当了一个“叛逆青年”,后来又拉黑父母。

这个案例可以很好的说明:中国式母爱或家庭教育观是对孩子个性的压制。

理由都是“一切都为你好”

小时候,让你认真写家庭作业,不准看动画片是为你好;长大后,让你回家找安稳的工作也是为你好。

大学不让谈恋爱,是为你好;毕业之后就催你结婚,也是为你好。

但是,父母认为的好与孩子认为的好,可能有“半个中国“的距离。

乖孩子成了叛逆青年,王猛的做法说明着中国式母爱的失败。


03

中国式母爱,往往导致孩子经济不自立,精神不独立,养出巨婴。

啃老是普遍的一种现象。比如,他们不去找工作,经受不起挫折,一旦受挫就萎靡不振。

或者随便找个闲职打发时间,一旦遇到问题就逃避退缩到家里,没有独自担当的精神。

在中国式母爱中长大的人,有的甚至人到中年了,还过着伸手朝老母亲要钱过的生活,这样例子时常可见。

对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甚至不惜丧失原则,结果就把自己的儿女变成襁褓中长不大的孩子。

这里的“长不大”不是指身体,而是指心理上的健康和人格上的健全。

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不知道体量他人,被中国式母爱养大的孩子。

在人际交往中往往显得不和群,不会做人交朋友。

因为小时候就被母亲心疼,什么要求都能被满足。

所以长大后,他们在人际交往中还会延续这种行为和思考模式。

个人中心化思维使得他们不会换位思考,只要不和自己心愿就会表现出蛮横无理。


04

很多小孩还没出生时,父母已经为他们规划了从出生到死亡的一整套规划。

很多父母的心声是“不能输在起跑线”。

但人生不是只有一百米,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输一步两步根本就不是问题。

一切包办,一切都安排好,尽管出发点都是为了自己的孩子。

但是“包办人生”如同“包办婚姻”一样往往是不幸福的。

反而成了阻碍健康成长的羁绊,使得孩子成年后要么继续依赖父母,要么极端叛逆以至于拉黑生养自己的父母。

因为家人寄钱晚了,留日学生汪某回国后在机场连刺母亲数刀。

汪某的母亲当场昏迷,被送进医院重症监护室。

这是发生在2011年的“旅日留学生机场刺母案”。

虽然,不排除这是因为汪某留日期间学业、生活不顺而心情抑郁导致的极端行为。

但他却以如此方式对待母亲,这无疑是家庭教育的失败。

《看见》里柴静的调查是:他出国留学是因为他在父亲所施加的巨大压力下中考失败,被迫日本留学。


05

中国式母爱,这是种标签化的名词。

往往暗含了一种人生依附关系,孩子是父母的私有物品,而非法律上的监护人与被监护人的关系。

这种关系意味着孩子是没有选择权的,没有个体自由只能听从安排。

要么继续当个“小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要么由爱生恨,成为叛逆的青年人、中年人,反对自己的父母甚至是打骂父母。

苏晓储存的奶量已经够孩子喝到2018年的春天。

放奶的地方有家里的冰箱,办公室的冰箱,连小区超市里的冰柜里都有她存放的。

为了避免外人看见,营业员在她包裹上埋了好多雪糕和冰淇淋。

苏晓这种长途跋涉,让她精通各种机场快运公司的门路。

苏晓说:条件好是好了,人们的要求也变高了。过去孩子只要养得白白胖胖就好了……有时候我自己也在反思是不是过多地精细化喂养。

需要反思,但愿她的孩子不是在过度的关爱中成长。

爱有度,别让爱变成负担和另一种伤害。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