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子易的小手札

拥抱变革|信息爆炸时代,关注当下远比关注未来还重要

子易的小手札  · 简书  ·  · 2018-05-31 01:23
如何在变革迭起的时代管好公司?


面对商业世界的不确定性,管理者往往执迷于预测行业未来,想借此来规避风险。其实只要用好已知的信息与趋势,同样能减少经营风险,使企业基业长青。


今天的文章指出,在巨变的时代中,管理者要不断利用新知识,改进组织所做的每件事。学会从每项政策、每个流程中提出改进方案,就是一种创新。


伟大的管理者,还应掌握如何将企业的价值观和使命融入到日常经营中。立意高远的企业自然走得更远。


你还会发现:


为什么被公认为最勤奋的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没能成功连任;



为什么马云要为前员工召开“阿里毕业生大会”;



为什么“特斯拉”愿意无条件公开自己的专利。




放下对预测未来的执迷,利用已知信息做好管理


企业应该如何决定自己的走向?我们的每一个决策,怎样才能让它有意义?市场未来会怎么走?以及行业以后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相信很多创业者朋友都会有这些疑惑,毕竟,我们正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在机遇挑战并存的当下,大家都希望能够尽快,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这时候,行业走势的预测显得格外重要,这就仿佛我们小时候,一旦碰上重要的考试,大家对于押题卷、预测课的重视度就会迅速提升,觉得只要多做了,成绩就一定会有一个显著的飞跃。


这样做有用么?我们只能说,对于考试,也许有用,但在管理一个企业的时候,其实正好相反,纠结于预测并没有什么意义。真正重要的,不是分析行业未来的走势,而是关注已经发生的根本性变革!作为管理者,需要的是执行和有效的行动,是通过思考和利用已经发生的变革,完成自己的使命。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管理自己,如何管理团队,如何管理公司,才能迅速占领先机呢?


被誉为“大师中的大师”的彼得·德鲁克告诉我们:行动是属于、且只有现在时态的,现在时态的行动也是创造未来行动的唯一途径,而组织雇佣管理者只能通过思考现在和利用已经发生的变革,完成他们的上述使命。为此,他总结出了管理三大法则,这三大法则分别从领导者、管理、组织三个角度帮助我们去寻找答案,凝练成三个字,就是:公,道,新。


调整经营策略前,先了解企业常犯的五大管理错误


在了解组织管理的三大法则之前,我们要先了解企业管理中常犯的五大错误,从而明晰调整与改变的策略和方向。我们容易犯下的五大经营错误


第一,对高利润率和“溢价”疯狂迷信,从而忽略了长远的机会。



第二,按“市场能够承受的价格”销售新产品,这么做容易给新产品制定错误的价格。



第三,盲从于成本推动型定价策略。实际上,真正合适的定价方式是考虑市场的承受范围,考虑对手的价格,并根据价格需求设计新的产品价格。




第四,沉溺于成功或者失败,以至于在昨天的成绩上错失明天的良机。




第五,创造问题滋生的土壤,最终扼杀机会生存的环境。我们必须明白,只有机会才能产生效益和实现发展,而解决问题最多能做到的,也只有减少损失或再犯错误。实际上,抓住机会和解决问题同样困难而且棘手,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容易。真正聪明的企业不会光想着解决问题,而是列出我们面临的机会,确保有足够的人手和资源抓住并利用好每个机会。


这五个错误经常发生,对企业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想要回避这些问题,对于领导者就提出了更高的管理要求,为此,彼得·德鲁克总结出了三大法则。


公:崇尚公平。美国总统和中国皇帝的领导法则


我们都知道美国总统罗斯福,他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连任两次以上的总统,并在任职期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罗斯福当总统的时候,美国正身处经济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内忧外患时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他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放下所有的国际事务,专心解决国内经济问题。以至于在就职的前五年,无论希特勒如何在欧洲横冲直撞,罗斯福都置之不理,一心一意解决国内的经济萧条问题。这样的决定最终显示了其正确性,可以这么说,美国经济问题的解决,最终为二战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对于管理者也是如此,彼得·德鲁克将企业管理者类比总统,且列出总统的“六条守则”


第一,多问“需要我做什么”,不要固执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第二,集中精力,千万不可分心。


第三,别在有把握的事情上孤注一掷,过于自信往往带来失败。


第四,卓有成效的总统千万不能事无巨细。总统不需要做的,他就一定不能做。


第五,总统在政府中没有朋友。


第六,一旦你成功当选,你就要停止在竞选中的做法。


这六条讲述的,其实就是两点:知道重点,崇尚公平。


前四点告诉我们,作为总统,要知道工作的重点是什么,而不是事无巨细、事必躬亲。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被美国人民评为“读书最勤,品行端庄,诚实无欺的总统”,他败选后从白宫拉回的文案有好几车,但他这种事无巨细的工作作风并没有为他赢得总统的连任,对于总统来说,成为自己的首席运营官,是使自己走向失败最快的做法。




而后两条讲的就是总统要崇尚公平,在处理问题时要一视同仁,不能因为过去是朋友就特别照顾,更不能因为过去是对手而徇私报复。其实,真正的朋友是不需要你特别照顾的,他能很好地处理友谊与工作的关系。


我们作为领导者其实也一样,在管理的过程中,搞明白自己工作的重点,坚持公平,这对你取得成功具有巨大的帮助。在历史上,有一个人在这方面做得很到位——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


在朱元璋还没有称帝之前,他向著名学士朱升征求平定天下战略方针的意见,朱升当时就送给了他九个字:“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一听,十分高兴,这和自己一贯的想法简直是不谋而合嘛,随后,他就把这九字箴言作为了自己的立国之本。


“高筑墙”说的是扩大地盘,朱元璋先是占领了集庆,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并且把它改称为应天府作为自己的根据地,然后凭借这块根据地,开始向江苏、浙东、皖南等多个方向,发展扩大自己的力量。很快,朱元璋在江南,就拥有了大片的领地。


“广积粮”,也就是积蓄粮食。江南自古就是盛产粮食的富庶之地,朱元璋在江南占领了大片领地,粮食自然就不在话下。而且这个时候,朱元璋还特意叫自己手下一个名叫康茂才的将领,专门负责种粮食。康茂才这个人,军事水平不咋地,但是在务农方面确实是一把好手,仅仅用了一年时间,他就收获了一万五千石的粮食。什么概念?就是说除去大家平常吃饭消耗的,以及供养军队之外,还能剩下八千石左右的粮食。


“高筑墙”、“广积粮”都完成之后,是不是就该称王了?别急,最重要的一步“缓称王”才正式开始呢。



你说地盘、粮食、人都有了,谁不想着赶紧称王称帝呢。这个时候,朱元璋的对手之一徐寿辉,已经在蕲(qí)水(今湖北浠水)这个地方建都称帝了,而另外一个劲敌,张士诚也已自封为王。而朱元璋却没有这么做,尽管他的地盘跟他们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但他不选择称王,反而依附于名当时的另一起义军红巾军政权的下面。


那么,朱元璋为什么不急着称王称帝,而选择寄居篱下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个时候朱元璋,他不能称王,他通过分析自己当时的处境,明白自己现在应该把重心放在什么事情上。


当时的势力局面是这样的,朱元璋的势力正好位于长江流域的中游地段,而他的上游就是徐寿辉旗下陈友谅的势力,下游是张士诚的势力,而正北面则是红巾军韩林儿的势力。陈友谅和张士诚和朱元璋完全就是水火不容,而韩林儿名义上则是朱元璋的上级。


这个时候如果称王,那韩林儿肯定马上就是倒戈相向啊,朱元璋就从两个对手变成了三个对手,那不得时刻过得提心吊胆啊。而如果不称王,那韩林儿就始终是朱元璋的盟友,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韩林儿还一直挡着北方的元朝军队呢。如果没有韩林儿,元朝军队可能早就打到长江流域来了。所以,朱元璋不称王,他就相当于有了一道天然的屏障,以及一个忠实的盟友,这样他才能集中精力对付另外两支敌对势力。


因此,朱元璋想的是,等到自己有了足够的实力,在合适的时候再自立为王显然更明智。而现在最重要的就是把“高筑墙”和“广积粮”这两件事做好,为以后统一天下做好准备。这种能够分清形势,抓住重点,并选择“缓称王”这种明智做法的大局观,最终把朱元璋推向了那个时代的巅峰位置。


道:明确使命与价值观,知道企业“要做什么”


相信看到这个题目很多朋友会忍不住问:什么才是经营之道?在此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2016年3月21日,阿里巴巴集团2016财年电商交易额突破3万亿元,直逼零售巨无霸企业沃尔玛,仅仅经历了13年就实现了沃尔玛努力54年的成功,这一幕注定被载入史册。


取得如此成就的阿里巴巴,有一个可以说家喻户晓的使命: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围绕这一使命,阿里巴巴的价值观体系也逐渐提炼修正,从“独孤九剑”,到现在的“六脉神剑”,阿里巴巴始终恪守它的使命,最终塑造出一支客户第一、团队协作、拥抱变化、敬业、诚信和激情的团队。而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阿里毕业生”。




什么是阿里毕业生?通俗点说就是阿里的前员工,阿里巴巴非常重视这支力量,并鼓励员工们主动创业。2014年的感恩节,阿里巴巴召开“阿里毕业生大会”,在现场的大银幕上,播放着阿里从成立到发展壮大期间的一系类大事,当视频结束语打出“向15年来很傻很天真的阿里人致敬”时,许多参会的人员都热泪盈眶。




马云向前员工们说:“你们是敌前、敌后的5万外援,即使你加入腾讯、百度、京东——任何竞争对手,阿里不会有任何生气,只希望你把阿里‘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使命感带过去。”最终,在这个各显神通的时代,出现了一支著名的创业大军,叫“阿里系”。前有孙彤宇、李治国,后有程维、顾大宇……在创业这个大舞台上,他们都展现出了阿里人旺盛的生命力。


寻找到自己独特使命的阿里巴巴,不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带动了创业者向更高的高度前行。


乍一看这个故事和经营之道没什么关系,实际上,使命就是经营之道里最重要的部分之一。通俗点说,经营之道就是我们要“做什么。”而想要了解这点,我们需要搞清楚三个问题:


1. 组织生存环境的假设:比如企业生存的基础,技术,环境和客户等。


2. 企业的使命:我们刚刚讨论的阿里毕业生,正是体现了企业的使命。


3. 价值观:培养独特的价值观是寻找经营之道非常重要的部分,比如说西点军校的价值观,就是培养出值得信赖的领袖。


满足了以上三点,可以说经营之道就正式形成,不过,经营之道的形成往往需要一定时间的沉淀。想要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无论什么企业,都必须提出这样的一个经营之道,那么,怎么样的经营之道才真的合适?德鲁克告诉我们,合适的经营之道,往往由下面几个部分构成:


第一,对企业生存环境的使命、价值观、假设,一定要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制定,并且对三个方面的假设一定要保持一致。


第二,需要让企业里的每一个人都知道和了解这些内容。


第三,经营之道必须接受市场的检验。


只有满足了上述几点,才能真正找到适合自己的经营之道,并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全新的要求。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定时检查企业的经营之道,如果不合适,马上放弃;同时积极研究企业外部的情况,这两点可以帮助我们免于疲于奔命,并始终不被淘汰。


新:坚持创新、效益两原则,让企业基业长青


组织的未来在何方?组织的责任在哪里?如何发掘组织的活力?其实答案都很很简单:组织的未来在于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组织的责任在于效益可以持续增长,组织的活力则在于让创新成为习惯。


注重效益,善于创新是每一个组织必须坚持的原则。只有不断创新,企业才能充分利用组织掌握的新知识,不断改进组织在做的每件事。




而作为管理者,针对每项政策、每个流程、每种产品提出改进措施,其实只是达到了最基础的创新。那些真正伟大的领导者,不仅可以做到这一点,更能够跳出表面的日常变化,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根本性的变革,让创新形成一种习惯。而注重效益的作用在于,能让我们跳出传统观念的束缚,从更长远的视角去探索自己的决策,从而带领企业走向一个更好的方向。




特斯拉就是这样一个注重创新和效益的典型范例,它的领头人马斯克曾做过这样一个决定:开放专利。这种做法的确体现了互联网精神,但他为什么要这么做?难道他是活雷锋吗?




其实不然,马斯克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让更多的企业,在一个较低门槛上,就可以学习最高水平的成果,从而迅速投入到世界电动汽车发展的浪潮当中。




表面上看,特斯拉这么做是让竞争对手占了便宜,然而此举无形中却提高了特斯拉技术的普适性,使得它在未来行业标准制定中提前抢占了有利的地位。试想一下,当特斯拉的技术盟友达到了一定量,他们在面对这个现状,只能选择去兼容特斯拉的充电标准。这样,特斯拉就不再仅仅是一个电动汽车的制造者,而是上游核心电池资源的掌控者了。


这个在2015年的北美车展得到了验证,马斯克在现场表示,特斯拉真正面对的敌人,其实并不是传统厂商和经销商,而是已经习惯了内燃机车的用户们,以及根植于传统业态的庞大产业惯性。在这个阶段,联盟无疑是打破现状最好的方法。


因此,特斯拉不仅不会担忧,甚至欢迎其他汽车商进入电动汽车行业。因为这样,整体的电动汽车行业就会有更大的优势,尤其是在在市场培育、技术积累、电动汽车产业链等方面,形成群体的生态效应,从而增大电动汽车体量,打破特斯拉单打独斗的局面。




其实正如马斯克所说,电动汽车如果想要取得成功,其他领域的技术也格外重要。这种通过开放与合作,获得一个产业生态圈的发展,从而建立企业技术创新联盟的方式,正是注重效益和创新的表现。马斯克明白自己需要什么,也知道真正可以为企业带来效益的点在哪里,他通过整合、创新的能力,让特斯拉迅速超越传统的汽车制造商,成为了行业里熠熠生辉的一颗明星。




■总结

在21世纪的互联网时代,信息已经成为了一种新型的管理工具,甚至取代其他东西成为了管理者的关键性资源和组织的基础。基于世界的高度信息化,持续增长的新兴市场和行业开始层出不穷。而在这个企业纷纷寻求转型的市场环境中,社会和政府的变革才是最大的变革,也是影响企业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


公:领导者的法则——崇尚公平,洞悉重点


道:管理的法则——寻找专属于自己的经营之道


新:组织的法则——善于创新、注重效益


相信很多创业的朋友,都对企业的未来感到担忧和疑惑,的确,我们谁都希望能够在这样一个时刻发生变化的时代中,占领先机。不过,彼得·德鲁克告诉我们,在管理一个企业的时候,真正重要的,不是关注行业的未来趋势,而是关注那些已经发生的根本性变革,并依据这些变革做出改变!今天我们提到的三大法则,只要你做到了,你就可以应对挑战迎难而上,从而创造出属于自己企业的未来!

利用已经发生的变革,完成创造未来的使命!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