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搞哥读史

晚清小历史(六)丨知慈禧者,张之洞也

搞哥读史  · 简书  · 历史  · 2018-01-10 08:37

康有为在他的自编年谱中,对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发生的“公车上书”事件全程进行了描述。

“再命大学士李鸿章求和,议定割辽、台,并偿款二万万两。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京,……时以士气可用,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与名者千二百人,以一日两夜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卓如、孺博书之,并日缮写,遍传都下,士气愤涌,联轨察院前里许,至四月八日投递,则察院以既已用宝,无法挽回,却不收。”

京城里一千多名举人联名上书,要求“拒和、迁都、变法”。结果轰轰烈烈地搞了十几天,想呈上去的时候,都察院却说皇上已经在和约上签字了,这份东西你们拿回去,当柴火烧了吧。

所以这份公车上书,最后没有上达天听。

然而,就算让皇帝看到了这份上书,其实也掀不起什么风浪。

因为在康有为之前,汤寿潜、郑观应等人,早就发起过迁都的倡议。但慈禧老太后的想法是,我为这个国家辛苦操劳了几十年,60岁的老人了,只想宅在北京的颐和园里,过个简单平静的退休生活,连这点小小的心愿都不能满足吗?

能花钱摆平的事情,慈禧才不会跋山涉水、舟车劳顿,千里迢迢地迁都去关中,和日本打什么持久战。

况且这花的又不是她的钱。

在当时的群僚之中,慈禧一手提拔的张之洞,倒是深得慈心,知道迁都非太后所愿。

所以尽管张之洞是个坚定的主战派——和约签订前他力主与日本再战,和约签订后他又上了一道《吁请修备储才折》,呼吁大清练兵、变法、建兵工厂、储备人才,随时准备反击日本的侵略——但是,他却坚决反对大清迁都。

“窃惟立国形势,历朝不同。我朝以辽沈为肇基之所,陵寝在焉,若都会偏西,则相距太远,不能控引援应。至京师乃天下根本,人心所系,岂宜轻议迁移。况秦晋贫狭,亦不足以容万乘而供六师。若一一缔造经营,今日物力岂能办此。且方今大势,重在交涉,兵势之强弱全在海防,商务财源之盈绌多在海口。若建都关中,则距海辽远,南北洋皆鞭长莫及,耳目难周,都下士大夫更不考求沿海防务商务等事,海防海军必致敷衍粉饰,从此断无筹巨款、养重兵、造炮台之事,各海口战守之备皆不可恃矣。”

张之洞提出了不能迁都的几条理由。

首先,清朝的龙兴之地在东北,祖宗陵寝所在。当年顺治朝定都北京,就是看中这地方离满人的家乡近,一旦有什么事可以互相有个照应。

其次,秦晋之地太过贫瘠,一下子将皇亲贵胄、文武百官、水师陆军全部搬迁过去,那边的物力承载不起如此庞大的需求。

此外,关中远离海口,若迁都于此,朝廷对沿海防务商务的控制势必削弱,最后将导致大清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的进一步下降。

张之洞这几条理由,也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但读起来,总觉得不是那么回事。比如,张之洞说建都关中“距海辽远,南北洋皆鞭长莫及”,那北京离北洋够近了吧。北洋水师近在天子眼皮底下,经营了那么多年,为何最后还是一败涂地?

所以张之洞说出来这几句话,不知道旁人到底信不信,反正张之洞本人是没信。

张之洞顾左右而言他,却始终回避不了北京离海口太近,战略纵深不足的问题。只要洋人一入天津大沽口,不出几日便能兵临北京城下。但张之洞又不能开口说迁都,所以他改了个方式,转而建议设立“巡幸之所”。

“为今之计,似宜择腹省远水之地如山西、陕西等处,建设行宫。遇有外警,则暂时巡行。道路素治,及边关诸将,可以放手攻战,毫无牵制顾忌。彼若舍舟深入至三四百里之远,则四面环击,截其归路,必可大加歼除。彼知我进退自如,控制有策,则要挟恫喝皆无所施。京城从此安于磐石,必如此而后可以不必迁都。”

从目的性来讲,张之洞这条计策和迁都一样,都是为了避免洋人以攻占京师为要挟,向大清漫天要价。与迁都相比,这种在关中建行宫的方法没有那么劳师动众,成本比较低,实现起来也比较容易。

而且张之洞还像慈禧保证,“且我既备有巡行之地,将来敌人即不注意京城,且可并无巡行之事矣。”听到可以不用迁都,并且很有可能连暂时离开北京都不用,慈禧一定很开心。

不过从五年后八国联军入侵事件来看,京城并没有从此安于磐石。慈禧携光绪沿着张之洞规划的路线“西狩”到西安,也没有人出来四面环击追兵,将八国联军全部歼灭。

可见,当初张之洞这个预备巡幸之所的建议,并没有考虑得十分周全。只是张之洞知道慈禧懒得大费周章去迁都,需要有人帮她出来说话,于是便在这道奏折中八条实质性的强国举措之后,又加了这么半实半虚的一条。

讨老佛爷开心罢了。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