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啥推荐读物
专栏名称: 文竹若风2019
微笑流年,竹影翩然。煮字待客,云舒云卷。
今天看啥  ›  专栏  ›  文竹若风2019

改变一种观念比改变本身更困难

文竹若风2019  · 简书  ·  · 2019-04-03 12:43
不是为了到处灭火而奋斗,我是为了灭掉火本身。——电影《马歇尔》

图片发自简书App

昨晚,看美国电影《马歇尔》。这部影片根据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第一位黑人法官瑟古德.马歇尔的真实故事改编。故事截取了1941年马歇尔和一名白人律师为一名被指控强奸白人的黑人司机辩护的故事。两位充满正义感、肤色不同的律师,从互不认识,到心心相惜,再到密切合作,共同理清案情并确保案件得到了公正的审 判。既是一部充满正义感的人物传记片,又是一部冲突激烈的法庭悬疑片。

在这部影片中,依然呈现了美国的老问题:种族歧视。因为是黑人和白人之间的矛盾,所以固有的偏见理所当然倾向于白人的一面之词。那个被诬陷的黑人司机,似乎只有在监狱中完成所谓的救赎。没钱请律师,也不会有律师愿意为一个穷黑人辩护。这时,影片塑造的超人英雄——马歇尔出场。他加入了一个有色人种公益协会,专为无辜的有色人种免费辩护。他开始寻找辩护搭档律师,那个白人律师出现在观众视野。起初,白人律师并不愿意和他合作,一是源于不擅长不自信,二是觉得为一个黑人司机辩护,胜算不大。马歇尔很擅长做思想工作,一番口舌之辩,终于拿下白人律师。但在法官那儿,再遇挫折。又是由于种族问题,马歇尔即便是久负盛名,也因为种族歧视而被取消辩护律师资格。于是,他物色的白人律师勉为其难,担当起为黑人司机辩护的重任。虽然是白人,可由于是犹太人,白人律师也经历了被恐吓被收买的坎坷,最终在马歇尔的影响和激励下,愈挫愈奋,成长为一名出色的辩护律师,赢得了官司的完胜。

在影片中,我印象最深的有一句话,也是马歇尔的台词:不是为了到处灭火而奋斗,我是为了灭掉火本身。

作为黑人律师,在种族歧视严重的美国,要想让黑人和白人一样享受法律赋予的权利,困难重重。也许,官司本身的胜利并不是最难的,难的是如何在白人的种族优势下堂堂正正生存,如何消弭种族歧视,这才是马歇尔想要做的和正在努力实现的。种族歧视,才是他要灭的火本身。但,历史沉淀下来的旧观念,就像一座冰山,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是很难消融的。所以,影片所表达的也仅只是一种理想,而理想和现实之间,差了十万八千里。这之间的距离,不是一个马歇尔就能缩短为零的。但也正因为一个马歇尔,才让黑人看到一线曙光。

图片发自简书App

想起上周末看的另一部影片《绿皮书》。同样因想要消弭种族歧视,一位黑人钢琴家唐·雪利,选择旧观念更甚的南方巡演,一路南下,一路屈辱。作为钢琴家,他满足了白人上流社会的虚荣,他的每一场演出都精彩绝伦,都赢得了上流社会白人的尊重,台上,他优雅,高贵,激情飞扬,他们尊称他为大师,艺术家。他和他们言笑晏晏,其乐融融。台下,那些尊他为大师艺术家的白人却拒绝他进入他们的餐厅用餐,拒绝他用厕,台上台下差异就这么明显。

白人们口头尊称他雪利博士,仰慕他的才华,沉醉在他的琴声里。可一旦从音乐回归现实,他身上光环尽失,他不是什么音乐家,而是一个黑人。因为黑人烙印,他就是下里巴人,即便他不缺钱,即便他有教养又体面,这所有的一切,在种族面前,都被忽略不计,阳春白雪只是幻象,天堂地狱一台之隔。他瞬间被分裂为具象和抽象的两部分,心里落差可想而知。

在60年代的美国,非洲裔黑人的民权运动正值火热,美国南部的城市正是这场运动的腹地。地理位置越向南部,人们对于黑人越加排斥,因此黑人受到的待遇也愈加不公。 就是这样一路向南,见证着所有的这一切:雪利博士从一开始可以住在高档酒店,到不被允许用“白人厕所”,不允许试西装,再到阿不允许与白人一同用餐…情况似乎越来越糟糕,雪利博士受到的侮辱也越来越严重。

而另一见证者托尼,则是一位白人,雪利博士的私人司机。其实,当初托尼是不屑于为一个黑人打工的,因为打心眼里他也和大多数白人一样看不黑人。电影里有一个细节,暗示了这种歧视,他把两个黑人用过的杯子嫌弃地扔进垃圾桶。但白人的身份并没有给他带来好运,他依旧穷困潦倒,不得不为生存接受黑人钢琴家雪利博士的雇佣,因为那份薪水还不错。就这样,为了生存,他接受了这份工作,成为雪利博士的专职司机,背井离乡,连续几个月巡回南下,为雪利博士解决巡演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所有问题。

一黑一白两个人,一辆车,一本书——《绿皮书》,这是一本专为黑人量身打造的出游指南,里面标注了这一路上接纳黑人的旅馆和餐厅,就这样踏上了困难重重的南下之旅。

雪利博士家教良好,沉默寡言,自律意识强,时时处处表现出白人一样的尊贵。他由于出身和潜意识的优越感,让他远离自己种族的下等人。而他又源于种族,不被上流社会的白人阶层全盘接纳。他们接纳他作为艺术家的一部分,但绝不接受他固有的种族特质。所以,不管他多么有才有钱,依然被排挤,被轻视,被拒绝。这是不容调好和的矛盾,没有商量余地。

而托尼,言行粗俗,口无遮拦,话唠,不讲究,爱冲动,典型的下里巴人,混混。

两个肤色迥异,个性不同,生活档次差异巨大的组合,也经历了很长一段性格磨合期。

托尼虽是个混混,却有自己的职业操守。拿人薪水,自然要尽心尽力为主人分忧解难。这一路上的沟沟坎坎,倒让俩人擦碰出火花,勾勒出温情。

尤其是吃炸鸡桥段和写家信桥段。如果说吃炸鸡片段,把雪利博士从不食人间烟火的圣坛上拉回市井人间,体验本性释放的简单快乐,这样的雪利博士,好像一下子变回少年,可爱的,纯粹的,好奇的,新鲜的。那么,替托尼润色家信,则更多地呈现外表冷漠的雪利博士内在的温情,原来,他也有柔情蜜意,并不像外表那般高冷。

俩人之间,渐渐有了融合。有些东西在悄悄改变。托尼开始尝试去了解雪利博士,并且希望影响他。而雪利博士,也开始接纳托尼的某些缺点。他们之间不仅仅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而更像是朋友和哥们。与此同时,雪利博士也在慢慢融入自己的种群,酒吧受辱,同种族老板的援手,让他找回久违的家园。他和他们一起狂欢,掀起的高潮,让他彻底释放自己,只有在这片属于自己的土地上,他的音乐才更有生命力。

这种融入,是雪利博士的一次蜕变,他这个黑人种族的异类,也可以被自己的兄弟姐妹接纳,不计前嫌。这是他的幸运,也是福气,更是他不惮于前行的勇气。

一个人对抗一个阶级,是一种孤勇,他需要更多的支持和更大的力量。

最后一场为了尊严拒演,更是让俩人高度统一,在那一刻,托尼和雪利博士,真正站在同一立场,真情,真性,真知己。

一个活得像黑人的白人,一个活得像白人的黑人,在某个纬度上结为盟友。雪利博士终于完成了寻找自我、认识自我的历程。他不需要再对高高在上的白人阶层强颜欢笑,对于侮辱自己人格尊严的行为,终于敢于说“不”!而托尼,这个一开始也看不起黑人的白人司机,也摆脱了固有观念的桎梏,人性复苏,客观地认知这个社会。

影片结尾,为了让托尼能在圣诞节那天如期赶回家和家人团聚,雪利博士和托尼轮换开车,终于在圣诞夜赶回家。托尼邀请雪利博士共度佳节, 博士拒绝,孤独地离开。他放管家回家与家人团聚,一个人守着一屋子寂寞。后来,他终于拿着一瓶红酒,叩开了托尼家的门。

黑人和白人,在影片的最后,燃起温馨的烛光。虽然这种接纳是局部的,但总是给人一些希望。

雪利博士和托尼,在共患难的历程中,都有了各自的改变,雪利学会了打开,接纳。托尼则学会了收敛和思考。当然,雪利想改变白人对黑人的天然歧视虽然没有取得彻底性的胜利,但起码在小范围有改观,这也是收获吧。

改变一种观念比改变本身更困难,但总有人要走出这第一步。雪利是,马歇尔是,他们都是勇士,他们都应该被赞美。但赞美不是膜拜,他们只是在大家的心里播下平等的种子,他们只是凌晨最早醒来的那个人。世界需要被唤醒,一个人的力量当然不够。

那就等吧,等春风来,春风会让黑白不再孤立,它们该是相亲相爱的兄弟姊妹,它们都有享受蓝天白云的权利。

20190403

图片发自简书App
张红梅,笔名文竹若风。部分散文、诗歌、小说等作品刊发于《辽河》、《奔流》、《牡丹》《当代散文》、《思维与智慧》、《河南诗人》、《散文诗》等。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