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啥推荐读物
专栏名称: 孤鸿学士
先秦迷,诸子粉。 微信号:guhongxueshi
今天看啥  ›  专栏  ›  孤鸿学士

从郭店楚简《老子》再探其人其书

孤鸿学士  · 简书  ·  · 2018-06-11 21:12

从传统的认知来说,也就是目前我们大多数人的知识结构来讲,我们所知道的《道德经》作者是2500多年以前的老子。因为他看到周朝衰弱。然后就辞官归隐,西出函谷,遇到关令尹喜再三请求,勉为其难的写了这个五千言,这就是《道德经》成书的整个经过。

随着近现代学者不断深入的研究和考证发现,涵谷关是在秦献公时期才设置的,秦献公要比老子是要小一百多岁,也就是说在老子那个时期并没有函谷关。那么当年西出函谷关的是谁?写《道德经》的又是谁?重读《老子韩非列传》,我们发现太史公当时并没有搞清楚这件事,而是用了“疑笔”列出三位“老子”候选人,分别是:老聃、老莱子、周太史儋。那么到底谁是老子呢?这三人之间关联如何?目前发现的《老子》版本有三大类:郭店楚简本、马王堆帛书本、今各传世本。他们之间关系如何呢?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再去探索一番。

一、老子其人

《庄子》之书中,凡老子皆称老聃,《外物篇》有 “老莱子之弟子出薪遇仲尼”一段,《孔丛子》、《战国策》记载了老莱子给孔子讲“齿坚易蔽,舌柔常存”的道理。可知老莱子与孔子在同一时期。

另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于楚则老莱子”。可知太史公早已认定老莱子不是老子。

《汉书·艺文志》: “老子邻氏经传四篇,注,姓李,名耳”;又:“老莱子十六篇,注,楚人,与孔子同时”。《史记·老子列传》: “老子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又言:“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尸子》卷下引《老莱子》“人生天地之间,寄也。寄者,同归也。古者谓死人为归人,其生也存,其死也亡,其死也亡,人生也少矣,而岁往之亦速矣。”《战国策·齐策》引道德经第三十九章,《魏策》引道德经第八十一章,皆称 “老子曰”;但《楚策》引老莱子语,不称“老子曰”。可知《道德经》和《老莱子》不是一回事。

关于老莱子的事迹《列女传》讲述老莱子“斑衣娱亲”的典故,为后世儒者推崇为二十四孝之一。《荆门直隶州志·老莱山庄》“或言其隐,或称其孝,皆大节也。余谓莱子之孝,非隐无以成之;莱子之隐,唯孝益能终之。”

《老子列传》里记载太史儋: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廼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秦献公十一年时,太史儋对献公说:“周故与秦国合而别,别五百年复合,合十七岁而霸王出。”也就是说“老子出关”、“见秦献公”是发生在孔子一百多年之后的事情。从时间轴来判断,孔子问礼的是老聃,出关见秦献公的是太史儋。太史儋入秦具体时间太史公也没有搞清楚,《周本纪》说是公元前374年,《老子列传》说是公元前350年。秦献公死于公元前362年,所以太史儋只当为公元前374年适秦见献公。

《老子列传》中老子对孔子说:“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符合《老子》一书中“果而弗骄”、“视素保朴、少私寡欲”、“大成若缺……大直若屈”的观点。从老子和孔子对话内容来印证,问礼的老子是老聃,而不是老莱子。孔子“适周问礼”,“于周则老子”,或许是说老聃与太史儋均为“周守藏室之史”之故。

二、《老子》其书

楚简《老子》只有今本《道德经》的五分之二内容,按荆门博物馆官方说法,因盗失导致竹简有所缺失,不过并未得到认可。部分学者对比了帛书《缁衣》和楚简《缁衣》、帛书《五行》和楚简《五行》,发现语言衔接非常完整,并无丢简。另外从内容来看,楚简《老子》之中对“老聃之学、无为之术”有系统的论述,部分残损之字从帛书校定,义理通顺、逻辑明确,并无前后矛盾、自相攻伐之处。据此推断楚简《老子》也当是个完整本。

楚简《老子》下葬时间应在公元前4世纪中期至3世纪初,成书时间大约500年至公元前400年之间。帛书《老子》下葬时间应在公元前150年左右,帛书甲本下葬时已经是旧书古董了,大约与唐朝傅奕得到项羽小妾墓里的《古本道德经》同期。而乙本是刘邦建国之后所抄写。据葛玄《老子河上公章句·序》记载,河上公活动在在汉文帝时期,他的徒弟按期生大约活动在汉武帝时期。《神仙传》、《列仙传》、《高士传》均有关于安期生的记载,神乎其神,似乎是从秦皇一直活到汉武时期,此处不谈。根据时间判断,帛书乙本当与河上公本大约同一时期。王弼生活在三国魏文帝曹丕时期,贵“无”的思想发展出了玄学,文本上来说近河上公本。傅奕在隋唐时期,据说是从项羽小妾墓中所得《古本道德经篇》,参考当时流行的九个版本完成校定。

值得注意的是,《道德经》正历史上的传承,并不是线性的,而是多个不同版本并行于世,多个师承系统流传而来。(见下图:李存山《老子》演变模型二)此间细微差别,当从文字本身异同率来研究,此处知之即可,不作深究。

按如上观点猜测楚简《老子》由老聃所作,并且在郭店楚墓主人下葬之前,已经有相当影响力,且已经出现流传版本上的差异,并无《道经》、《德经》之分。根据《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或是指太史儋函谷关著书才将《老子》分篇,继承老聃之学,并系统的增加了“有、无、道生、阴阳”等宇宙论,政治上倾于统治者权术,思想上更加玄虚,学术立场上明确了非儒。河上公将上下两篇拆分为八十一章,或者说传到河上公手里时,就已经被拆分。(罗浩《老子》流传模型二)

当然这仅是基于目前掌握资料的一点猜想,并无确切的证据,能证明在楚简《老子》之前没有一个五千言的版本流传。因此还有学者认为:由于楚简沉重携带不便,整理者根据自己的意图,构思抄写甲乙丙三本,丙主要讨论治国、乙本主要修道,甲本一部分讨论治国,一部分论道、修身。此说按如下依据立论:《战国策·齐策四》、《战国策·魏策一》、《庄子·天下篇》引文,并不出自楚简《老子》,而是出自《道德经》。个人认为这种依据是不充分的,因为按时间推迟《庄子》成书之时,太史儋已经西出函谷了,庄子有条件见到五千言版本的《老子》。

虽然依据不足,也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因为秦火,失书较多,还有很多我们看不到的先秦资料。罗浩先生对版本流传的可能性梳理了三种模型,李存山先生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第四、第五种模型。分别如下:

一、辑选模型:郭店楚简是对祖本的选抄,相当于精简本的《老子》,侧重于做事、治国。删去了玄虚空论等内容。


罗浩《老子》流传模型一

二、来源模型:郭店楚简是祖本的来源之一。由整理者,或是太史儋,对当时流传不同版本进行整合,编辑为《道德经上下篇》。


罗浩《老子》流传模型二

三、并行文本模型:郭店楚简同《管子·内业》类似,属于推断祖本的并行本。每个时期均有不同的版本流传。


罗浩《老子》流传模型三

李存山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第四种模型:演变模型(一)


李存山《老子》演变模型一

第五种模型:演变模型(二)因为三个版本直接不是线性的传承,传世本的来源未必是帛书本。


李存山《老子》演变模型二

三、函谷关考

今日所知函谷有三,分别为秦关、汉关、魏关。

秦关,乃紫气东来之函谷,亦是鸡鸣狗盗、白马非马之函谷。关于此关设置时间有三种说法:1、秦穆公得晋国之地乃设关;2、秦献公得魏国之地乃设关;3、秦孝公得魏国之地乃设关。从“秦穆公称霸西戎”到“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大约280多年的历史中除了“老子出关”这个典故之外,再无其他历史故事,何也?难不成秦穆公建立一个函谷关只是让老子出一下?如果秦穆公时期就有函谷关的话,也不至于让晋襄公率军过了函谷,在崤山给他来了个歼灭战。查阅史料,秦穆公时期,崤山尚属晋地,何况函谷?自函谷从设关之后,除了被项羽攻破一次之外,再无拜绩。秦函谷关遗址在今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

汉关,秦关往东150公里。据《灵宝市志》记载,自汉室兴起之后,关中作为帝都,函谷关以东则称关外。人们都以自己是关中人为荣。楼船将军杨仆,原籍函谷关以东的新安县,别人说他是关外人,他深感不快,就尽捐家资,于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在新安县城东也修起了一座雄伟的城池,人们称它为汉函谷关。有了这座新关,杨仆也就成了关中人了。汉关早已废弃2000年,仅存有关门遗址,在今河南省新安县东500米。

魏关,距秦关约5公里。三国时,曹操西讨张鲁、马超,因秦函谷关艰险难行,为了迅速转运兵马粮草,命大将许褚在黄河南岸劈山开道,以行粮草,即当年的“曹操运粮道”。魏正始元年(公元240年),弘农太守孟康在运粮道的入口处新建关城,号大崤关,又名金陡关,后人称魏函谷关。关楼毁于时期。魏函谷关遗址被三门峡水库淹没,现仅存古道、烽火台遗址位于灵宝市东北20公里函谷关镇孟村。

《汪中:老子考异》本传云:“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抱朴子》以为散关,又以为函谷关。按:散关远在岐州。秦函谷关在灵宝县,正当周适秦之道,关尹又与郑之列子相接,则以函谷为是。函谷之置,书无明文,当孔子之世,二崤犹为晋地,桃林之塞,詹瑕实守之,惟贾谊《新书·过秦篇》云:“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则是旧有其地矣。秦自躁怀以后,数世中衰,至献公而始大,故《本纪》:“献公二十一年,与晋战于石门,斩首六万。二十三年,与魏晋战少梁,虏其将公孙痤。”然则是关之置,实在献公之世矣。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