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读书灯下

陶渊明,一个连头巾都有故事的人

读书灯下  · 简书  ·  · 2019-11-08 07:34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古时爱酒之人甚多,“竹林七贤”里的刘伶就因为爱酒成痴,喝酒轶事不少,在青史上留下“醉醉”的一笔。

而在晋时,另一位名人也甚爱酒,由于爱酒还爱写诗,更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写下大量饮酒诗的诗人。他就是不为五斗米折腰却又嗜酒的“五柳先生”陶渊明。

陶渊明画像

从陶渊明留世的诗歌里可以看出,他不仅是位“农夫”,还是位“酿酒师”。他作为“农夫”,农活做得可不怎么样,有诗“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为证。这可还是早上天不亮就出门,晚上披星戴月荷锄才归的结果呢。而作为“酒夫”,他在酿酒方面的技艺又如何?

从他的饮酒诗里,至少可以看出,同他的农活技能一样,酿酒手艺也是不甚讲究,沐手?洁面?不存在的。

种豆南山下的陶渊明

萧统《陶渊明传》中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郡将到陶渊明家去,到时只闻到从家中传来的阵阵酒香,原来,正逢上陶渊明酿制的新酒熟了。新酒上面浮着一层浮沫,呈暗绿色,“绿蚁新醅酒”中的“绿蚁”指的就是这个。而新酒都需要经过过滤滤去上面的杂质,再饮用。

新酿成的酒

郡将到的时候,就正赶上陶渊明要滤酒的时候。只见陶渊明取下头上的葛巾,用作漉酒之用,漉完之后,复又戴上头去。

故事里简短的语句里没有记录多余的动作,不知在使用头巾漉酒之前和之后,陶公有无将葛巾洗净?如果使用之前不洗净,那酒大概滋味不辨;如果使用之后不洗净,那大概整日里陶公都可乐陶陶地沉浸在酒香之中了。

无论如何,萧统的故事里将这画面记录了下来。而将头巾当作漉酒巾,也并不是陶公的偶然之作。

陶渊明头像 再看看这条飘逸的头巾

在他的《饮酒》诗里就有提到: 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 。在写完当世的风气之后,陶渊明发出此感慨:如果不赶快痛饮,还真是白白辜负这头巾了呢!由此可见,头巾在陶公酿酒中还是承担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的。

而脱下头巾便滤酒,滤完又戴上这一举动,除了能表现陶渊明的爱酒以外,也实在很能表现其率真洒脱的个性。魏晋时期的名士们真是有一种与其他时代格外不同的风度,崇尚自由,率真洒脱,陶渊明此举算是表现得淋漓尽致。

陶渊明饮酒

更为难得的是,魏晋时期的名士风度也让后世向往不已,以至于陶渊明的这条头巾成为了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品牌”,被称为“东篱漉酒巾”“渊明漉酒巾”“漉酒陶巾”等。如果放在现代,陶渊明一定是一个带货能力超强的大V。

由此,“葛巾漉酒”也成为一个有趣的典故,形容人极度爱酒,性情率真。

陶渊明的这种爱酒,洒脱与率真打动和影响着后世的文人墨客,陆游有“漉残醅瓮葛巾湿,插遍野梅纱帽香”“脱巾漉酒从人笑,拄笏看山颇自奇”;白朴有“任是和羹傅鼎,争如漉酒陶巾”;曾巩有“最宜灵运登山屐,不负渊明漉酒巾”……

不负渊明漉酒巾

当然,这条漉酒巾能够在历史上留得美名,还是得益于陶渊明本身的人格魅力,他所代表的时代风度,以及他所创造的中国文学名士永恒的精神家园。

尽管桃花源是空想,但却为后世多少因无法改变现实而无法解脱的人们提供了最后的退路,让他们可以淡泊、宁静、从容地退出。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