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啥推荐读物
专栏名称: 张明明zmm
觉醒生命,成人达己。
今天看啥  ›  专栏  ›  张明明zmm

安心读经——亲子读经成长感恩日记第37天

张明明zmm  · 简书  ·  · 2018-11-06 05:11

2018.11.6星期二,农历九月廿九,小雨

1.诵读经典,浸润心田

读经人:妈妈,辰宝

听经人:辰宝,峻宝

读经内容:《论语》“学而第一”(辰宝)和“为政第二”

2.生活点滴

对于如何培养自己家的孩子,很多人都有各种担心焦虑,究其原因,主要是不知道教育的根在哪里,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所以,自己内心深度焦虑,又把这种焦虑传染给家庭、孩子,社会上有一点什么风吹草动就紧张兮兮,人云亦云。

其实,我也走过这样的心理历程。五年前,我深知自己是一只笨鸟,必须比别人多付出才能和别人比肩齐飞,深知自己是一只蜗牛,必须日日坚持还不足以仰望翱翔的苍鹰。这一路走来,我似乎已经触碰到了我想要的那个答案,教育的根到底在哪里——在家庭,在自己,自己的层次境界就是孩子的起跑线。所以,一路奔着这个目标努力,学习过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早期教育、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亲密关系方面的知识,最后终于摸索到了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诵读经典!不管什么人,只要静下心来,多读经典原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你有过读一本经典过百遍的经历,你就会对此深信不疑,何况读过两百遍三百遍,乃至千遍呢。只不过很多人在读的过程中不断怀疑,在怀疑中不断动摇,在动摇中逐渐放弃,不了了之,从来都没有真正体会到读经的快乐,没有深刻领悟到圣贤的智慧,就像掘井还没挖到水就说这里没有水一样。

《大学》里讲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稍微懂一些传统文化的人都会明白“齐家是为官治民之本”,“德不修,家不齐”。正所谓“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里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就是修身修德之要,所以我们要正确修身立德,就要多读经典,从经典里寻找天理大道,然后合道而行。

一、关于孝道

通过读经,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明白了“孝”是德之本,作为一个人最根本的德行就是孝顺父母,“听话”顺从。曾经我深深把这一理念当作糟粕,认为百分百的听话,是一种愚孝,是一种盲从,是没有主见,是丧失自我,曾经更有专家们称之为“奴性”。可是,如今过了而立之年的我,终于在十几年的折腾后,在诵读经典百遍后,恍然明白了圣人这句话背后的无量慈悲,看见了自己的无知愚痴。圣人们不是不明白什么叫主见,不是不明白什么叫愚孝,这样的问题我们凡夫都能觉察到,难道圣人还不如我们吗?

圣贤们之所以这样教诲,我目前所能理解的是因为他们已经照见了人性的光辉,已经对各种关系了如指掌,并且从诸繁杂关系中抽丝剥茧,才把孝道作为德之本,把夫妻关系作为各种关系之首,让后来者可以轻松地切入大道的根本。这也是如今西方心理学界普遍认同的原理,心理学在治疗的时候也会采取打通和父母祖宗的链接,完成对父母祖宗的接纳和认同,感恩父母先辈们,西方教育界也提倡夫妻关系大于亲子关系,而这一切我们古圣先贤早就了达。

《论语》开篇第二段就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我们现在有多少人正在舍本逐末、本末颠倒,又有几人能真正做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的,更何况“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当然我自己也做不好,但幸好醒悟了,及时刹车。如果一个人孝道都做不好的话,却要求他对国家尽忠、对社会尽责,不知会不会要求有点过高了呢,不知如果在战争时代,会不会有人成为汉奸呢。我们自己都做不好,又如何理直气壮地教导孩子对我们孝顺呢。如果一个人都不能爱自己的父母、感恩父母,又如何指望他能去爱别人、感恩他人!就算有人虽然对家人挑剔抱怨,好像对别人客客气气,看似包容感恩,但这只不过是因为没有触及到他个人的利益而已,一旦这个人损害了他的利益,且看他还能包容感恩于人。

而关于儒家的“仁爱”貌似“有差别、有等级、不平等”的误区,空山先生在《爱他,就让他读经吧》中这样说:“儒家并非不爱人,儒家看“天下如一家,中国如一人”,认为“四海之内皆兄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但儒家不唱高调,老老实实地从人类的实际出发,从根于人类天性的亲亲之爱出发,逐渐推广到其他一切人,自然而然,顺理成章。这才是最真实、最自然、也是最平等的爱!一个视父母亲人如无物的人,会爱他人吗?一个连父母亲人都不会爱的人,有能力爱他人吗?天下有几人真有能力把自己的爱平均地施予所有人?……殊不知,这种有“等差”的爱,正是儒家比“非儒家”以及西方“博爱”思想更高明深刻的特质之所在啊!”

二、关于夫妻关系

《三字经》云“五伦者,始夫妇”,所有关系,“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曾玄”,“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有伯叔,有舅甥,胥妇翁,三党名”,因为首先有了夫妻关系,才有了这一系列的关系,而处理好了夫妻关系,也就其他关系。关于如何处理夫妻关系,《易经》里的阴阳思维和本位理念就可以作为指导思想。天乾地坤,男人为天,女人为地,一阳一阴,一是阴阳平衡才能维持和平,天地和而万物生;二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所以男人要自强不息,领妻学道,女人要厚德载物,助夫成德,作为女人要向大地一样去承载万物,美好的事物也罢,毒蛇害虫也罢,大地不曾舍弃过一个,都无怨无悔、敞开胸怀地包容一切;三是男人女人各司其责,各守本位,做好自己的本分,男人做好一个儿子、父亲、丈夫的角色,女人做好一个女儿、妈妈、妻子的角色,都能这样的话,天下太平。

三、关于学习的次第

而对于学习的次第,《论语》《弟子规》和《三字经》也分别予以描述: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可是如今我们有几人还听从老祖宗的谆谆教诲从根本开始呢,我们现在更多地是追求“学文”,不断地学习技巧技术、各种才艺,生怕落后,被别人比下去,可是就算我们追求到了大术,终究还是因为没有“道”的支撑成为空中楼阁,更何况没有“道”的支持,仅去求“术”也不见得能求到多大的“术”,而且此术容易走火入魔,误入歧途。君不见多少高官最后身陷囹圄,多少发明创造沦为制造假冒伪劣残害生灵的工具……

空山先生说:““德”与“才”本来不是并列关系,而是上下关系,德涵育才、统摄才、提升才,不仅保证才的正确方向,也是才能够达到高深境界的基础,有德始有才,有大德始有大才!此即“厚德载物”。”

四、关于读经

空山先生云:“在人类历史上,有一些人的名字如不灭的恒星永放光芒,为人类指引方向;纵使一时被阴霾遮盖,当云消雾散,它们依然高悬天际,熠熠生辉。这样的人,人们称之为“圣人”。受现代平等进步观念影响的现代人,常常不愿意承认有“圣人”。其实,权利上平等的要求,与圣人的存在并不冲突:圣人并不是享有特权的人,而是充分实现了人性,在道德人格和智慧修炼中达到了最高境界的人。……人性在圣人身上的完美绽放,不会随时间的流逝而过时,而是凝结为人类文明的核心成果,穿越时空,感动千秋万代。”

“古人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圣人,就是照亮人间的那颗最亮的星。”

“经典,并不是普通的一本书,它的背后是一个圣人,一个充满仁爱循循善诱的人生导师,伟大智慧又平易近人。诵读经典,就是体悟圣人,虽然相隔千年,却依然仿佛侍坐身边,与圣人沟通畅谈。”

“经典是圣人高尚人格和智慧的体现,她博大纯粹,圆满光辉,像一轮太阳永远闪闪发光。经典凝结着圣人对人类的千古大爱,是人类爱的源泉。”

“每件事情都有多个层次,多个面向,高层次决定低层次,中心决定外围,高层次、中心问题把握住了,低层次、外围的问题就容易解决,至少不会偏离太远。人之为人处世,如能从根本出发,从高处大处着眼,则易于成就,即有智慧。”

“读经教育,则是从人性根本出发,照顾到生命之全幅性与全程性的教育。让孩子读经,就是让他在经典中熏习涵泳,最大限度地体贴圣人的心灵,体贴天理天道,等于给了他一个最安全可靠又无限宽广的底盘。同时我们再给他一个相对纯净的环境,父母师长又以平常心待之,不急功近利,则孩子已经立于不败之地了。我们虽不知孩子日后所为何事,有何成就,但知其必不出盘——即使不能从道而行,也一定违道不远也。这就是教育的大智慧大洞见,从一开始就把握本源,端正方向,一切明明白白踏踏实实,如此也“得寸,王之寸也;得尺,王之尺也”,教育之成功,可如理期待者也。如此作为父母师长,方算尽到了教育之责任,可以安心,可以无憾矣。”

“中国古人把书分为“经、史、子、集”,为什么把“经”放在第一位?就因为经是圣人道德智慧充分而直接的体现。“史”是印证经的,“子”(诸子百家的著作)是经在某一方面的延伸和流变,“集”(后世学者文人的著作)是对经义的发挥。读了经,其他就很容易,势如破竹,一日千里。经就那么几本,其他则浩如烟海,如果从“史”“子”“集”读起,不仅难以理解,而且不知何年何月,才能读到最高明的智慧——经典!这是读书求学问的一个“诀窍”,一个人学习的时间有限,如果不能在短时间内读到最高明的书,则会给成长带来障碍,留下一生的遗憾。古人能够博览群书,汇通三教,出入百家,正是因为他们懂得这个读书的“诀窍”。”

“所谓“经典一本,胜杂书万卷”,小孩子从小把几本经典背会了,孔子孟子就陪伴他们一辈子,永远做他人生的榜样,随时给他智慧的启迪。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品行端正,性情优雅,才华出众,悲天悯人。而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也就在孩子朗朗的读书声中得到传承,一代一代,赓续不绝。”

无奈我的表达能力、领悟能力、感召能力非常有限,但真的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走进读经的殿堂,因为读经,我们才有希望,我们的民族才有希望,我们的世界才有希望。

感恩古圣先贤!

感恩明师善友!

感恩一切!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