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托克托122任晓琴

我们本就不懂 为什么苛责自己必须“全懂”

托克托122任晓琴  · 简书  ·  · 2019-03-01 23:04

      学海无涯,沧海一粟。其实我与吴非老师的想法是一样的。在知识的海洋里,我们不可能把海水的每一处都了解清楚或是了解透彻。老师的比喻非常棒“读书似蜂采百花,还需要酿蜜的过程。如果全盘吸纳,读书如鲸吞,读书的乐趣也就没有了。”“读书”一词是正在进行时,重在过程而非结果。

图片发自简书App

读书有时需要更多的“共鸣”。有共鸣自然就会有感悟,像我通常读书会认为这一小节我是读懂了,因为我对这段内容有了共鸣。其中有一种可能就是我对这节内容有了不一样的启发,所以说“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觉得这就是吴非老师提到的“懂与不懂”之间,在阅读中有了一点自己的感悟,即是读书的乐趣所在。而非固执追究作者的真实意图,想要一探究竟,毕竟每个人的想法都有差别,对一些知识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所以有时去刻意的“读懂”,也不是必要的。

图片发自简书App

        吴非老师写到千年经典著作,是需要读者用一生去不断阅读地,需要在自己一生的不同阶段去品味体会,从而得以收获。读到这儿我在想,我们每日的读书确实需要放慢速度,用更多的时间去反思体会所读内容,哪怕今天只读了一页,那我们就留出更多的时间去思考这一页作者要传达的思想和自己的感悟。

图片发自简书App

      读书的最好方式是畅游书海,不是海底捞针。读书重在过程而非结果,阅读改变不是一蹴而就,是需要日积月累。不要因为暂时的不明白就放弃继续读书思考的自信和勇气。我们本就不懂,为什么苛责自己必须“全懂”。

图片发自简书App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