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许小浒历险记

如果他是“逆袭屌丝”,那就是中国好的“屌丝”,没有之一。

许小浒历险记  · 简书  ·  · 2017-12-19 16:37

时下,改档12月的《芳华》成了大家热议的焦点,本片导演冯小刚再一次成为众多人心中“不畏审查,挑战尺度”的老炮儿。

不过老友马未都却有不一样的评价:“冯小刚就是屌丝逆袭”,言语里多少都有点瞧不上的意思,当然这都跟出身有关系。

马未都出身空军五七干校,隔壁街的军委训练总监部大院就住着王朔,一个院里还有王中军和王中磊两兄弟,都是根正苗红的大院子弟。

而冯小刚呢,当过文艺兵,转业后做起了美工,但因为出身北京西郊的偏院,不受大院子弟待见也再正常不过。为了跟大家厮混,他不得不王老师前,王老师后的拍着王朔的马屁。

不过在马未都的印象里,“冯裤子”是他见过最聪明的人——“东西不须多听,听几句马上就明白你要干什么,而且模仿能力极强。”

这能力在王朔丢了《编辑部的故事》的剧本时派上了用场,大家面面相觑,只有他自告奋勇说:“这本子我能写”!

于是剧本的执笔者里才添了冯小刚的名字。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编辑的故事》火了,冯小刚也蹭了热度,从美工转行成了编剧,接着又从幕后一屁股坐到了监视器后面的导演椅上。如果他是“逆袭屌丝”,那就是中国好的“屌丝”,没有之一。


不过在冯小刚稍有点“屌丝逆袭”的趋势时,电影市场却没给他好脸色看。与王朔合开的“好梦公司”果真如梦一般走了个过场。

冯小刚在自传中写道:“1996年的秋天,由于“好梦公司”投拍的影片屡屡遭禁,被行内冠以“毒药”之名,我的心情一片灰暗,不得已只能把自己关在家里韬光养晦。

那一段时间我最常做的事情就是,裹着军大衣站在二楼的阳台上,向着繁华的京城方向举目眺望,想着影片接二连三地遭到“修改”,又无计可施,心情巨落寞。”

好在,来年又是一个春天,冯小刚的故事被写进了歌里:“有一个导演在中国拍了一部贺岁片,神话般地传遍座座城市,奇迹般堆起了票房的金山……”

《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连续三年成功霸占贺岁档之后,冯小刚一跃成为近二十年里大陆最具影响力的四位名导之一。

然而与张艺谋、陈凯歌、姜文三人的“大雅”相比,喜剧导演冯小刚的电影更接地气,但这种欢喜在现在看来有些俗套,角色“大俗”得甚至有些“屌丝”。

张艺谋、陈凯歌能拍出《活着》《霸王别姬》这类厚重的现实主义佳作,也同样能驾驭《英雄》《荆轲刺秦王》如此具有艺术野性的先锋电影;

姜文亦是如此,即用《阳光灿烂的日子》开启充满荷尔蒙的青春意淫,也能招架现实意义深刻的《鬼子来了》,更以一部《太阳照常升起》的魔幻现实主义撑起作为马尔克斯忠粉的立场。

但冯小刚却不行。也许是贫寒出身加上追随王朔多年的原因,他的电影题材限于市井,扎根大众的家常,能获得老百姓的喜爱,可艺术表达恐怕有些落俗。

比如《甲方乙方》《手机》《大腕》都出自王朔、刘震云这两位写实派的高手,冯小刚的改编就显得接地气、逗趣,同时又有种新世纪预言家的感觉。

可不甘只被贴“喜剧导演”标签的冯小刚试水《夜宴》这样的艺术大片时,他的短板就显露无遗。原著换成莎士比亚,冯小刚的改编就有些支撑不了整个片子的艺术处理,有些失控的局面下,莎士比亚的情怀被表达成了“多边虐恋”的戏。

好在《夜宴》的“不被理解”没有让年过50冯小刚停下脚步,接下来的《集结号》《非诚勿扰》属于常规动作:高水准,兼具口碑与票房。重新回到写实主义道路上来的冯导总算挽回了局面,并且我们在《集结号》里窥见了他的勇气。

残酷的战争场面、精湛的特技特效下,其实是对战争时期遗留问题的追问,这是国内导演极少触及的题材。

电影中连长谷子地为九连弟兄“正名”的偏执像极了秋菊讨说法的执拗。这就牵涉到立场的问题——孰对孰错,该指责谁,谁又该对他们负责。

冯导的处理非常巧妙,他们毫无疑问都是战斗英雄,无意义地争执也在战友情的主旋律下得到了化解。

这之后冯小刚问老板王中磊说:“拍了那么多部赚钱的电影,咱能不能拍一部不赚钱的?”

历史总是有着惊人的相似,大概40年前,意气风发的制片人蔡澜,怀着拍摄文艺片的电影梦也这样问自己的老板邵逸夫。

但邵逸夫的回答不仅让蔡澜哑口无言还让后人窥探到邵氏巨人倒下的原因:“前六十部都赚钱,那这第六十一部也拍赚钱的片子多好。”

同为大院子弟的王中磊是懂冯小刚的,这才有了《一九四二》《我不是潘金莲》以及当下热映的《芳华》。

时至今日,很多人还是认为《一九四二》才是冯导最好的作品。三条故事线分别从地主阶级、统治阶级和外国记者的角度呈现了1942年我的家乡河南,出现的这个“吃”的问题。

它的“好”就在于这份揭伤疤的勇气和担当,它历史意义超出了电影本身。

马未都观影后在微博上写道:“你今天可能认为苦难离你很远,实际上苦难与甜蜜之间没有多远。一个导演在电影娱乐化的今天,能够有责任感去拍这样一部电影,这让我非常受感动。”

而这一次的《芳华》则让我们看到了冯小刚的芳华岁月。

今年冯小刚60岁了,距离他踏进文工团已有四十年的岁月,这部《芳华》他已经惦记了整整40年,他几乎是哭着拍完整部电影的。

片中有一场刘峰从文工团离开,只有何小萍出来送他的戏。两个人在大院儿门口一敬礼,冯小刚就忍不住潸然泪下。

还有文工团解散大家举着酒杯的那一刻,演员们在镜头前哭,坐在监视器后的冯小刚湿红了眼眶。

透过屏幕,冯小刚这一次走心地表达着自己的情绪,这份真挚,深深地感动着坐在电影院的每一个人;尝试敏感时期的题材的这份勇气也所有人为之敬佩。

在《十三邀》冯小刚曾说:“上了年纪才意识到,真的拍一部就少一部。”

也许是在岁月的催动下,这个曾经肩扛贺岁档的“喜剧导演”,这个从美工干到编剧再坐上导演椅的“逆袭屌丝”才在花甲之年意识到电影的门道——要保证每一帧都是最美的画面。

从《芳华》的精美中我们就能领略到他如今的电影追求。

比起即将到来的,陈凯歌《无极》升级版《妖猫传》,以及张艺谋新一轮的武侠巨制《影》,也许更多人会期待冯小刚“从头学起”之后带来的心血之作。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