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高黑

关于市场和政府作用的几点思考

高黑  · 简书  ·  · 2018-05-20 14:18

1、市场机制在大部分情况下都是经济活动中最有效的方法

看不见的手,福利经济学第一、第二定理,帕累托最优,一般均衡,科斯定理,说的都是这个事。

全人类文明的共识,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推动力。

不过上述理论是有前提条件的,包括:1)完全竞争; 2)完全信息;3)价格接受行为;4)没有外部性;5)没有交易成本;6)不存在规模经济(效用函数、生产函数和市场结构的非凸性)。

在满足上述条件时,或者接近时,能交给市场的尽量交给市场做,社会整体效率是最高的。这也是历经数百年、大面积、大范围验证过的。

如果条件不完全满足,但是往这个方向努力时,会实现帕累托改进,社会也会进步,比如减少交易费用,增加信息透明。

但是,当以上条件严重不满足时,完全市场化会有什么样的不良后果,貌似学界并没有一个成形的研究。丛林法则、欺骗、暴利、胁迫、企业勾结政府,是可以预期的,也是现实世界里发生的。

2、存在市场失灵或者市场无效的情况

关于市场会不会失灵,学术界存在争议,其实本质上是关于“失灵”一词的定义问题,总之,市场机制也有边界 。

如果产权无法清晰界定给私人时,就存在公共领域的问题,这时市场是失效的,比如污染问题、国防问题、灯塔问题等等。

帕累托最优的结果是蛋糕变大,但并不保证蛋糕怎么切,1%的人占有90%的财富也可能是帕累托最优。但是现实世界是,人们的政治权利并不会完全跟着经济分配结果走,所以会出现政治和经济的矛盾。

简言之,外部性、公域、分配不均,是市场机制目前的边界,这里需要政府。

3、从经济学看政府的作用

毫无疑问,经济学希望政府的干预越少越好,但并不意味着一点都不干预才是最好的。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政府的作用是必须的:

1)保障国家安全,市场公开、透明 ,惩治破坏市场机制的行为;2)解决公共领域的资源分配问题;3)根据社会文化相关的规范调整帕累托最优的分配结果;4)通过管制保护创新。

奥派认为只需要保留军队和警察就可以了,其它的都可以交给市场。但主流经济学认为上述几个方面是政府可以作为的最小集合。

如何界定公域,也是个大的话题,此处不展开。

总之,政府要尽可能的界定产权,促进市场发生,然后保障市场可以良好的运作,打击欺骗、勾结等行为,最后一但分配结果造成社会不稳定时,还得出来协调。

这些都是现实世界里真实发生的,我们考察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美国,最低工资法 、专利制度、反垄断法等,都符合以上推论。

4、国企存在的意义

理论上说,国企只有在公域才有存在意义,只要产权可以清晰界定给个人的,都不需要政府来参与经营,市场总比政客高效。

所以我们看到,在发达国家,只有少数公共交通、煤气自来水等存在天然垄断性的领域,才普遍存在国企,其它都私有化了。

这对于中国这种从原来完全计划经济进行改革开放的国家,是一个参考。

中国国企比例明显更高,领域也明显更广,但却没有阻止过去三十四年的高速发展。这里就存在重大的分歧,如果私有化力度更大一些,那中国的经济是会更好,还是不如现在?

支持加大私有化的理由很简单,经济学原理支持,国外成功经验也支持。

但反对方也可以找到现实依据。中国的社会整体信用体系还比较脆弱,法治还不够健全,大规模私有化很难避免企业和政府勾结操纵市场等行为。现在的好处是,国家可以轻松的解除国企领导的职务,而且社会上也不存在可以和政府抗衡的利益集团,从而客观的保证了更大范围的稳定和公平,为其它领域的市场化做出了保障,同时维持社会正义的成本相对较低。当然,风险是这一切都押宝在了政治上。

存在的就有合理性,中国国企私企比例的现状,肯定不是经济学原理的最优局面,但貌似也不能说是最差的情况。

5、垄断性国企的价格机制问题

市场机制主要靠价格来调节,价格有发现传递需求信息、指导生产和利润分配解决奖惩问题三大作用,但是垄断性国企存在就意味着没有市场,因而也就不存在真正的价格。

国企可以直接参与社会竞争,比如格力、伊利,这时国企和私企是同台竞技。国企之间也可以竞争,比如钢铁、煤炭、银行、保险,可以部分的保证价格机制的作用。

但是还有一些领域是强制性垄断,经营牌照不放开,比如铁路、地铁、石油、水、电等。这些领域完全没有竞争,企业亏损了国家补贴,盈利了大部分要上交,因此价格机制失去了意义。

有些公共领域是彻底没有价格机制的,比如城市的大部分公路和一部分公园都是免费的,修建和维护的费用完全由税收承担,这样做有两个问题,一是税收会增加,而任何税收都会有社会净损失,二是不使用者也贡献了税收,不够公平。

但另外一个极端,任由垄断性企业自由定价也不可行,任何企业和个人都有逐利的天性,没有约束,必然会利用垄断地位把自己的利润最大化,从而榨取所有消费者剩余,造成社会净损失。

这就是发改委存在的意义,控制价格,管制价格。

尽管垄断下的价格严重失真,不能起到反应需求,指导生产和利润分配的市场机制作用,但仍然有如下经济学意义:

1) 减少税收补贴;2) 谁使用,谁付费;3) 引导消费,比如地铁、火车价格相对低,汽油相对贵;4) 方便管理和控制国企成本。

在最极端的情况下,只有一家企业,该价格仍然受制于供求关系原理,因为老百姓可以减少消费,找替代品,甚至用脚投票,通过政治权利反对。

春运火车票不涨价,背后反应的就是政府和低收入阶层,尤其农民工的政治利益博弈,亦是一种供求关系平衡的体现。

再有从产权来讲,定价权是所有权的一部分,既然是国有,那法理上就应该全体国民都有份,价格调整理论上需要所有人同意,最低限度也要搞听证。

实践中,应不应该调整价格,有时成了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

6、国企改革的方向

这是个宏大的话题,仅涉及一二。

从经济学原理的角度,很简单,私有化是方向。除了严格意义上的公域以及天然垄断性的行业,其它的都可以私有化,而且私有化以后整体效率会更高,如果需要调节分配的话,政府也可以对私有化后的企业进行必要的补贴或者管制,而不必因为补贴和管制的存在就保留公有化。

但实践中,基于上述分析,在社会信用、法治不够健全、维持市场机制成本过高时,维持部分计划经济是有现实意义的。最好的市场比计划好,毫无疑问,但是坏的市场和不那么坏的计划比,哪个更好,就不那么容易区分了。

那么问题来了,不管什么原因,在私有化之前,如何对国企,尤其是垄断性国企进行管理呢?改革的方向是什么呢?

首先,能加入市场化竞争的,尽量加入,比如格力、伊利、京东方这些,也做得不差。

其次,暂时没法完全市场化的,尽量促成部分竞争。银行、保险、移动通信,虽然没有完全放开,但并不存在最后一公里接入的天然垄断性,所以还是可以有效竞争的。有竞争,那么成本就容易控制,价格就更有意义。同时可以参考国外价格和成本。

最难有效管理的是垄断性行业,比如铁路、石油、自来水、电力、地铁等,由于完全没有竞争,而亏损国家也会补贴,所以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成本失控。既然企业不对价格和利润负责,那企业必然就没有动力控制成本。除了正常的监管以外,参考国外同行、利用资本市场强制透明、对利润适度奖励等,都是必要的手段。

垄断企业的定价有按边际成本定价、平均成本定价和二部定价等方法。理论上说,存在一个虚拟的如果实现了自由竞争以后的价格,这个价格可能比现在低,也可能比现在高,我们无从得知。

但是困难在于方向。垄断性国企定价的方向是尽可能便宜,让这部分成本在老百姓总消费中的占比尽可能低,还是让企业尽可能维持一个“合理”的利润或者亏损,从而减少财税负担?

根据阿尔钦《渔村的故事》,政府的利益诉求是多元化的,政府控制的企业,其目的就无法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因而也就很难有一个确定的方向。

尽管如此,灵活的价格机制,包括按时段和使用量区别定价,至少在技术上应该具备能力,具体要不要实施,怎么实施,不仅仅是菜单成本的问题,更是终极目的的问题。

要便宜,还是要利润?

个人观点:能增进社会连接的业务,包括电信、交通、增值信息服务,越便宜越好,这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石。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