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洛洛莉ya

大叔卖烧饼买七套房,所以你就觉得读书没用吗?

洛洛莉ya  · 简书  ·  · 2017-09-03 21:02

前段时间,北京的一个煎饼摊大妈火了。一名顾客拿到煎饼之后,坚持认为大妈少给自己打了一个鸡蛋。大妈辩解不过,脱口而出:“我月入3万,怎么会少你一个鸡蛋!”消息一出,网上热议,许多网友表示深受刺激,评论区里同时涌现出不少类似这个煎饼大妈的路边摊隐形富豪。

月入3万元的煎饼大妈不是传说。在金华市区卖了8年烧饼的杨师傅坦言自己靠一个个烧饼攒起家业、养儿育女,最多的时候手头上有7套房子,还不包括店面。

一石激起千层浪。本来新闻是想告诉大家,职业不分贵贱,只要踏踏实实,通过自己的双手改变命运是完全可能的。然而,这样的新闻一时间却让很多人发出了其他的声音:

“读书有什么用?还不如卖煎饼。”

“辛辛苦苦读了4年大学出来,还不如家里一个初中毕业就出来打工的同学多。最后还可能成为曾经高中都没毕业的私企老板打工,到底图什么?”

天涯社区上一个帖子开始火了。作者说,昨天晚饭和堂兄一起吃的,饭间闲聊时堂兄打算让侄女读完初中以后不念书了,跟着他做生意去。我听了吃了一惊,侄女虽然说不上读书很优秀,但绝对属于中等偏上中的偏上,所以我问了一句是不是侄女出现了不想读书的想法,没想到是堂兄的主意。

堂兄说读书很花钱,现在的大学生工资也不高,与其花那么多钱去读书,不如早点挣钱早点买房。我想反驳他为侄女争取点机会,可堂兄说了一句无言以对的话:“你要是初中毕业就不读,省下的钱3套房子都买好了,你出租房子过过日子也比现在这样舒服,你名牌大学的研究生也就挣这么点钱。”

现在农村读书无用论的风气又开始盛行起来了。没读书的人当老板赚大钱,苦逼读书的给这些人打工、赚生活费,配备各种图片、段子,不得不让人觉得读书还真没用。

当我们只盯着读了大学也没赚到钱的人的时候,却没有看到读了大学且赚到钱了的人更多。

因为我们把没读大学而成功的人看成了多数的代表,把读了大学而没成功的人也看成了多数的代表。

所以,不识字的老板是少数,才成了新闻,成了关注的对象;读了大学而成功的人是多数,所以没有新闻价值,大家都不关注它,拿不识字的老板与大学生比较,有可比性吗?

读书没用?是因为你格局太小。


读书不代表所有人一定可以成功,但是不读书一定不会特别成功。

你见过多少三十年都不改变思路、每天都千篇一律的人站在世界的顶端了?

反而那些站在金字塔顶层的人,却还在拼命奔跑。

李嘉诚幼年丧父,因家境贫困辍学,但从未放弃求知,会攒钱看旧教材,经典著作,专业书籍,订阅全年英文杂志。正因为从不放弃学习,他才能第一时间得知意大利一家公司发明塑胶花的消息,才能赶去意大利考察学习,率先在香港研制出塑料花,完成了第一桶金的积累。

即便到今天八十多岁高龄,李嘉诚也没有放弃学习,他有一个翻译团队,帮助翻译全世界他感兴趣报纸新闻。

马云1984年参加高考,当年高考人数164万,录取人数48万,录取率29%,2010年高考人数957万,录取人数657万,录取率69%

马云当年考上二本,相当于现在211水平,另外,马云的英语水平是大风刮来的么?还不是他风里来雨里去努力读书得来的?英语水平也帮助他了解国外互联网状况,才有了后来出国考察,建立阿里巴巴。

马化腾毕业于深圳大学,当年是考前报志愿,然后考试,最后录取。那时候深圳大学水平很高,录取分数堪比清北。

还有一部分不多说,中央高层,清北加人大校友三分天下。

还有一长串中国乃至世界优秀企业CEO的名单,无不出自世界级名校。

世界顶级名校能带给你接触更广泛圈子的机会,人脉的扩张,也是一个人能力与资源的扩张。

往实际点说,名校是你进入优秀企业的敲门砖。


有人说,这个社会是异常残酷和现实的。

在你没有背景和平台的时候,你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才是你改变命运的唯一捷径。

我也见过不少人没有文凭一类的,现在是大型公司的高管,但他们现在每年也是不断地去学习,全国各地参加很多培训。

一方面提升自身视野和格局,一方面拓展自己人脉和资源。

因为他们明白,如果不去学习,他们迟早被人刷下来。

朋友告诉我,她所在公司的一位副总,每年会跟公司申请两个月的脱产培训,回来后总是能让公司拥有新的利润增长点。

有人问,这两个月你可以为公司赚几千万,为什么要给你这个假期?

他说,因为公司知道,这个培训结束后,我能为公司赚几个亿。

读书无用吗?

在这个千变万化的世界里不进则退,如果只是为眼前的一点蝇头小利而浪费大量的学习时间,日后你将以数以百计的付出来弥补。

1964年,格拉那达电视公司拍摄了14个7岁的英国小孩,并且每隔7年拍摄一次,每次拍摄持续七天,从7up,14up...最终以56up作为结尾。

这一系列纪录片出自导演艾普特之手,中文译文《人生七年》。

片中采访的14个小孩来自英国的不同阶层,有的来自孤儿院,有的出身上层社会。

岁月蹉跎,50年人生轨迹,这7个孩子,命运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7岁时,来自精英家庭的John和Andrew已经习惯了每天看《金融报》或《观察家》,而贫民窟孩子的理想,是能少罚站,少被打,吃饱饭。

50年后,几个精英家庭的孩子,上了好学校,找到好工作。

而几个来自底层的孩子,包括他们的后代,依然常常与失业相伴。

读书是自我提升、自我成长、自我认同、自我归类的过程,是精英自我复制、自我循环的一种机制——通过读书、接受教育,永远留在上层社会。

所以,上层社会的家庭会让他们的子女多读书、读好书。

而底层的孩子可能因为家长格局、环境恶劣、社会思潮的影响而将自己的思维限定在一辈子可能就这样了,我现在出去打工挣钱,至少比别人多赚了几年的钱了。

可是,像大爷卖烧饼、大妈卖煎饼一样的重复劳动,未来一眼可以望到头的生活,你确定是你想要的生活?还是你下一代想要的生活?

一张高校文凭,不能确保让人站上顶峰,却会让大多数人免于跌落谷底。

学识能够影响眼界,眼界可以决定格局,而格局影响人一生。

要知道,这个时代的光环,基本上还是属于学霸们的。

所以,抓紧时间多读点书,至少未来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