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奥利的奥利奥

《爱情笔记》读书笔记

奥利的奥利奥  · 简书  ·  · 2020-03-04 21:28

《爱情笔记》阿兰·德波顿

作者介绍: 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英国作家,1969年出生于瑞士苏黎世,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被称为“英伦第一才子”,“英国笛卡尔”。作者的其他作品:《 爱上浪漫 》、《 亲吻与诉说 》及散文作品《 拥抱逝水年华 》、《 哲学的慰藉 》、《 旅行的艺术 》、《 身份的焦虑 》等。

情节梗概: 《爱情笔记》讲述的是一个普通的现代城市白领的爱情故事:一个年青的建筑设计师在飞机上邂逅一个年青的女设计师。他们一见钟情、相恋同居;而女主人公却移情别恋。小说以男主人公结识新女友,并邀请她共进晚餐而结束。

评价: 我们不能以一部小说的眼光来看待这部作品,因为本质上这并不是一本小说,故事情节平平无奇,重要是的德波顿在爱情从萌芽走向灭亡过程中的细致入微的哲学思考,是的,德波顿是在以一位哲学家的身份带领我们体验他成为爱情困兽般的经历。我们像是与德波顿一起,在与书中的女主人公克洛艾恋爱的同时内心所产生的一系列思考。从“她就是我的命中注定”的爱情宿命论一直走向“ 越是努力想在爱情中成功,事情就越困难”的心理宿命论。被称为“现代才子”的德波顿,在书里总是渗透着他的哲学、建筑、政治、历史等多方面的深刻见解

精彩书摘:

我的作品在中国

>> 在文艺作品中认出我们自己,可以使我们换一种达观的态度看待我们自身的困境,因为我们可以学着站在普世的高度看问题,这正是作家们为了创作而采取的立场。

>> 我自己在读书时总是很自私:我不想只是为了读书而读书。我读书是为了学习,是为了成为一个更好、更有自知之明、更多才多艺的人。我几乎从来都不为了“取乐”而读书。

>> 我们先有爱的需要,然后再爱一个特定的人”

二 理想化

爱的艺术里面弗洛姆说,真正的爱的基础在于了解,不了解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爱。但是我们永远不可能真正的去了解别人,正如我们永远不可能真正的了解自己一样。所以,爱的艺术必须要我们有睿智的判断力和决断力。如果不了解对方,就需要进行理性的判断:这是爱吗?对方真的是我所爱之人?

>然而只有在不了解所爱之人时,我们才会跌入爱河,最初的行动必然建立在茫无所知的基础上。

三 诱惑的潜台词

>> 我期待得越久,就越希望我期待的人儿尊贵高尚、非凡无比、完美无缺、值得期待。正是进展受到搁置,才增加了值得期待的内容,这是即时就得到满足的兴奋所不能给予的。

>> 最具有魅力的不是那些立刻就允许我们亲吻(我们很快会感到无趣)或永远不让我们亲吻的人儿(我们很快会忘记他们),而是那些忸怩地牵引着我们在这两极间期待的精灵。

>> 认为世上存在一种可以客观验证的‘真爱’是很傻的。要把激情和爱情、迷恋和爱恋或不管什么事物区分开来都是很困难的,因为一切取决于你所处的立场。

>> 我们抽象地谈论着爱情,无视有待解决的不是弄清爱自身的本质,而是更急迫的问题,即,我们于对方而言,现在(以及将来)到底是什么关系。

>> 这是最好的方式;无论何时,对于两个通过语言进行漫长而又危险的跋涉去彼此了解的人来说,只有这种方式才会减少他们所冒的巨大风险:袒露自己的欲望,又目睹它惨遭拒绝。

四 真实

>> 我们自信能不费吹灰之力,即可征服我们最不在意的人,但欲望中包含的郑重成分阻止了爱情游戏所需要的漫不经心,而且从心上人身上发现的完美所产生的吸引力,又会引发我们的自卑感,这些真是爱情中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

>> 因为感知到自卑,我需要获得一种自己本身并不具有的个性:一种为了吸引对方而去迎合心上人的需求的自我

>> 爱情迫使我以心上人的眼光来观察自己。不是问:我是谁?而是问:对于她来说,我是谁?在思考这些问题时,我的自我不但束手无策,而且毫无信心,失去主见

>> 尽管保持真实的自我需要一个先决条件,即,能够不受他人的影响而获得稳定的个性,但那个夜晚还是让自我不再真实,而是根据克洛艾的喜好来自我定位、自我调整

>> 一个人完全可以收放自如地吸引自己毫不在意的人,而最笨拙的人则可被认为是最真诚的,拙于言辞反而可以证明其真情实意

>> 胸怀真爱的人,思绪凌乱,无法雕饰华丽的辞藻。语言在爱情面前无法自制,错误百出,因而欲望往往言辞朴拙

六 马克斯主义

>> 当我们从单恋者的角度审视自己爱恋的人(一个天使),想象和他们厮守在人间天堂的无限幸福时,我们易于忽视一个重大的危险:如果他们开始回应我们的爱,那么他们的吸引力也许很快就褪色消逝。我们之所以去爱,是因为希望借心上人的完美——美丽、聪慧、诙谐——来逃避我们自身的弱点——丑陋、愚蠢、呆滞。

>> 只有当人们知道自己是另一个人的所爱时,才会既欣喜若狂又惊恐不安。如果完全没有认识到自己值得爱恋,那么接受他人爱情时的感受,与被授予了巨大的荣誉却不知这荣誉的凭借没什么两样。

>> 没有回应的爱情也许痛苦难耐,但却是一种安全的痛苦,因为它只会伤及自身而无害于他人,是自我导致的个人痛苦,甘苦交织。但是一旦爱情得到回应,那么人们就必须准备放弃仅仅是被动地受到伤害,而承担起去伤害自己的责任。

>> 也许我们寻找的根本不是爱,只是一个值得我们信赖的人,然而如果我们爱的人转而信赖我们,我们又怎可再继续信赖他们? 本希望在另一个人身上找到答案,结果发现他们面临同样的难题。我们意识到他们也需要一个偶像,我们明了心上人不能逃脱与我们类似的无助感。

七 不和谐的音符

>> 在柏拉图的《对话录》中,阿里斯托芬把这熟悉的感觉解释为,心上人是我们失去很久的“另一半”,我们曾与其血肉相连。起初,人类都是雌雄同体,两背两胁,四只手,四条腿,一个脑袋上有两张脸,面对相反的方向。这些雌雄同体人威力强大、无比骄傲,以致宙斯不得不将他们一分为二,一半是男,一半是女——从那时起,每个男人和每个女人就一直在期盼与那本属于他们的另一半合二为一

>> 最初几周,就如重新发现了原本同体人的另一半,在那么多不同的问题上,我们都和谐一致,以致我们不得不认为,尽管没有明显的分割痕迹,我们曾经定然是一个整体的两个部分。

>> 因此,就成熟的爱情而言,人们不会在第一眼就跌入爱河,只有当弄清水的深浅,才会跳入其中;只有在互相交流了以往的经历,交流了政治、艺术、科学的观点,以及晚餐的喜好之后,两人才能决定是否相亲相爱,这是一个在互相理解和肯定的基础之上的决定,而非想象中的共鸣与吸引。对成熟的爱情来说,只有真正地了解了对方,才会让爱有孳生的机会。真正的爱情(恰恰总是诞生在我们知道之前)与常情背道而驰,不断增加的了解,既可能是一种吸引力,又可能是一种障碍——因为它可能使乌托邦与现实发生危险的冲突

乌托邦的爱情从美好虚幻的期待开始,又从日渐了解后的点点失望结束,所以这个过程是做减法和消耗激情的过程。而理性的爱情是我们一边了解一边建立期待,这个过程是做加法和积攒信任和激情的过程。

>> 也许确实如此,我们最容易爱上的人,是那些除了从他们脸上看到的、言谈中听来的之外再很少吐露自己的人。在想象中,一个人可以是无比的温顺,无尽的值得爱恋。

八 爱情与自由

>> 就是在想象中的完美和岁月剥蚀出来的真实之间,我们将逐渐失去耐心,苛求完美,直至最终忍无可忍。

>> 朋友之间因为礼貌和客气,建立了一层无形的保护膜,这膜,即身体的生疏,阻止了敌意的产生。但是克洛艾和我已经肌肤相亲:一起睡觉、一起沐浴、观看彼此刷牙以及共同为感伤缠绵的电影流泪,故而我们之间的那一层隔膜被撕掉了

>> 当两人不再能把差异化解成玩笑,那么这就是他们停止相爱(或至少不再为爱的维系做出较大的努力)的信号。幽默标示出产生在理想和现实的差异之上的恼怒:每一个玩笑背后,都是一次对差异甚至是失望的警醒,但这已经是无害的差异——因此能够顺利前行,而不必大动干戈。

十 爱的表白

>> 用言辞表达爱就如用一台有故障的发报机发送密码情报,总是不能确定怎样才能被收到(但是还得要发送,就像蒲公英抛洒出数不清的种子,只能有一部分繁殖生长起来;随意而乐观地发出一个电报——相信邮政局吧)。

十一 她有什么好?

>> 从异乎常情的方面寻找魅力,就是拒绝对显而易见的东西着迷

>> 爱情不愿意承认心上人与生俱来的平庸,从而显出它的不可理喻

>> 爱情是一个孤独的追求,爱情至多只能为另一个人——被爱的人——所理解。

>> 爱情与幻想只在一线之隔,爱情与自信也只有一步之遥。这种自信与外界现实几无联系,基本上是一种个人挥之不去的自我陶醉。

>> 因为眼睛所见的只有躯壳,所以我希望这让人神魂颠倒的心上人的灵魂与躯壳保持一致,希望躯壳拥有一个相符合的灵魂,希望外表反映内心。我爱克洛艾,不是因为她的身体,我爱她的身体,则是因为她的内心。那是一个多么令人精神鼓舞的内心啊。

十二 怀疑与信念

>> 比如说爱情,那么就会出现一种令人恐惧的可能性,就是说心爱之人与客观现实几无联系,不过是我们内心的幻想而已。

>> 心上人不可能永远是哲学家,他们终究会产生宗教般的冲动情怀,他们终究会产生信仰和信念。与哲学家对真理的怀疑和探求不同,他们宁愿错误而爱着,也不愿心存怀疑而无爱。

十三 亲密

>> 爱情因为找到了共同厌恶的东西而迅速升温。我们都讨厌X所表达的内涵即是我们互相喜欢。恋人因此成为罪犯,我们互相的忠实也就成为交流对他人不忠实的途径

>> 两个人越是熟悉,他们在一起使用的语言就越会脱离常用的、词典里的释义。熟悉会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语言,一种亲密的室内语,有关他们共同的故事,不易为他人理解。这语言凝结了他们共同的经历,包含了关系进展的过程,使得与心上人谈话有异于跟他人交谈。借助这些话题创造出来的亲密语言使我和克洛艾(不需要一起走出丛林、杀死蛟龙,或住在同一个公寓里)深深认为:我们共同创造了一个世界。

十四 “我”的确认

>> 我感到内心对她一阵强烈的(也许这并不成比例)爱——因为她的话语,因为她意识到我当时无法确切阐明的感受,因为她愿意进入我的内心世界,将它具象化。感谢她提醒一位孤儿意识到自己是孤儿,从而为他的心灵找到一个归宿。

>> 也许我们真的并不存在,直到有人目睹我们生存在这个世界;也许我们并不能言辞达意地述说,直到有人能理解我们的语言。从本质上来看,只有被人爱恋时,我们才真正获得了生命。

>> 没有爱,我们就没有能力定位一个合适的身份;拥有爱,我们就可以不断确定自我的存在

>> 爱一个人就是对他们怀有极大的兴趣,由于这种关注,他们的所作所为才获得了意义。

>> 因为克洛艾的存在,我更加深刻地透视自我,迈向成熟。是心上人的亲密点出了他人不愿直言的诸多性格特点,点出了也许让我们难以面对的方方面面。

>> 他人对我们行为的反应就好比一面镜子,因为它折射出的是我们自己无法认清的自己。他人给予我们自身无法捕捉的东西,给予我们身体有形的意识,给予我们对自己性格的认识,因此,他人必不可少。没有他人提示的答案,我会是谁?

>> 真实存在的那个人与我们期盼中的影像是重叠吻合的吗?你在她身上发现了什么?理智问着镜子;你想从她身上发现什么?心灵问着镜子。

>> 有人爱我们多少是由于我们认为自己有值得人爱的方面,而有人理解我们多少是由于我们有需要理解的地方。

十五 情感的周期波动

>> 语言以其稳定性掩盖了我们的优柔寡断。世界分分秒秒都在变化,语言却让我们掩身在一种稳定持久的假象之下。

>> 当我们讲述某个事件时,我们所述说的只是发生时的一个片段。一旦这个时间被讲述,就它抽象了的意义和述说者的意图而言,其多样性和矛盾性已不复存在。

>> 如果我们真心爱上其他人,为何这尚未消退的爱让我们感受到失落?答案也许就在于一个令人并不自在的想法,即虽然我们解决了爱的需求,却并不总能满足我们的渴望

>> 我们此时的生活只是千百种可能性中的一种,也许是因为不可能一一去体验才让我们倍感忧伤。我们渴望回归不需要选择的时代,我们渴望避免选择(无论多么美好)必然带来的失落所产生的忧伤。

>> 我可能爱着克洛艾,但因为我了解她,所以我并不渴望她。渴望不会总是落在我们认识的人那里,因为她们的品质已被我们了如指掌,从而缺乏渴望所要求的神秘感。一张瞥过几眼或几个小时后就消失不见的脸是我们无法成形的梦想的催化剂,是一个虚无的空间,一个不可估量的欲望,无法攻克,不可诠释。

>> 我们的爱也许更像山间激流,而非季节与季节的平缓交替

>> 我们也许会把成熟解释为——这是一个永远难以捉摸的目标——一种能力:公正地对待别人,把应该自我把握的情感和应该立刻表达给情感激发人的情感区分开来,而不是日后把矛头指向无辜的对象。

>爱情的悲剧在于它无法逃脱时间的维度。当我们和眼前的心上人厮守时,回想到对过去的恋人残存的只有冷漠,这实在过于残酷。

十六 惧怕幸福

>> 伴随幸福而来的问题源自幸福的罕见、稀有,使人一旦接受,就会焦虑,害怕幸福短暂。

>> 为什么我们这样活着?大概是因为享受现世的快乐意味着,我们把自己投进一个并不完美或者有些危险的短暂现实中,而不是掩身于对来世的令人舒适的信念里。生活在将来完成时使人想象有一种比现世更理想的生活,一种让我们不必把自己融入身边世界的理想生活。

>> 之所以没有勇气生活在现世,也许在于害怕意识到眼前的一切就是自己一生都在期盼的东西,害怕离开相对受到庇护的期盼或记忆空间,从而默认现在时就是自己可能(撇开上天的介入)会过的惟一生活。

十八 爱情恐怖主义

>> 爱情可以是一见钟情式的迅急,然而不会以同样的速度消逝。克洛艾一定是害怕谈论分手或者过于急速地离我而去,害怕她新的选择不一定就更称心如意,因此,这是一个缓慢的分手,感情的建筑工在一步步地撬掉爱情的大厦。背弃中有负罪,负罪于对曾经珍视的东西仅剩的一点责任感,就如残留在杯底的糖水黏渍需要时间的冲刷一般。

>> 恐怖主义的消极性在于,它暴露了一切幼稚的恼怒,一种面对更为强大的对手时对自己的无能的恼怒。

>> 人生气的时候是一个复杂的动物,发出极度矛盾的信息,哀求着救助与关注,然而当这一切到来时,却又拒绝,希望无须言语就可以得到理解。

十九 超越善与恶

>> 当你陷在爱河里的时候,时间的长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曾感受到的和做过的每一件事。

>> 爱的结束从根本上说是两种自私的力量的冲突。而不是利他与利我,道德与非道德之间的冲突。

>> 当爱不再得到回应时,要求被爱的蛮横出现了——我孤独地与欲望相伴,毫无防卫,缺少权利,远离法规,我的要求直露得令人吃惊:爱我吧!为什么?我只有一个微不足道的理由:因为我爱你……

二十 心理宿命论

>> 越是努力想在爱情中成功,事情就越困难。

二十一 自杀

>> 我希望能逃脱时光对痛苦的销蚀和减弱;我希望痛苦永远延续下去,以便借烧毁的神经末梢与克洛艾相连。只有通过死,我才能证明自己的爱是多么重要,多么不朽;只有通过自我毁灭,我才能告诉一个厌倦悲剧的世界:爱情无比庄严。

>> 目睹此事的人继续生存,履行此事的人行将毁灭。

二十四 爱情的经验

>> 12.有时候,有趣的是,事物的情态千变万化,却有着超越时空的解决办法。如果包法利夫人能够和尼尔莉博士谈谈她的问题,结果会是怎样?如果爱情实证主义有机会干预文学中最悲惨的爱情故事之一,又会是怎样?谁都会为爱玛踏进尼尔莉博士旧金山的诊所后发生的谈话感到诧异。

《东邪西毒》走路经典台词:从小我就懂得保护自己,我知道要想不被人拒绝,最好的办法就是先拒绝别人

>禁欲主义的本质中有这样的愿望,在他人有机会令你失意之前先使自己失意。

>> 禁欲主义的本质中有这样的愿望,在他人有机会令你失意之前先使自己失意。

古今中外,我们将政治、经济、文学、历史、语言、物理、化学等等都基于过去的经验总结发展成了一门门系统的学科,总结成规律来让人们便捷快速的掌握这门学科来建立起自己的认知。但是,爱情从古至今,一直都是人们研究的重点,却到现在也没有形成一门系统的学科来供我们“循规蹈矩”地学习。爱情太复杂了,人们能做的只是述说自己的故事。无论伟人还是平凡者,每个人站在爱情面前都只是一段关系的局中人,都是爱情下的弱者,没有人敢站出来以造物者的姿势来为世人总结经验。爱情是每个人的独一无二的体验,痛苦也好,幸福也罢,都是我们短暂生命洪流中,上天赐予的美好馈赠,正是因为这种经历,我才能称之为我,我的人生才不会显得因为太过理性而苍白无趣。

感想:

参悟爱情,需要哲学家的智慧。但后来发现,哲学家的智慧,也难以参悟爱情。

爱情面前,每个人都是爱情故事孤独的诉说者,其中的激情与绝望,旁者怕都不能真正体会到故事讲述的十分之一。

但是我们还是不停的读着,学到的智慧或许在我们脑袋一热坠入爱河的时候起不到半丝作用,但起码能让我们在困顿的时候尽早一点想起曾经学到的智慧而幡然醒悟。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