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可泉

篔筜湖的夜

可泉  · 简书  ·  · 2018-11-14 07:01

华灯初上,倚在阳台边,眼前的筼筜湖波光粼粼,在周遭的灯光映衬下,发出妖娆的色彩,赤橙黄绿青蓝紫,不时变幻出不同的色调。

经不住诱惑,从家中步出。朝西,贴着湖水慢慢信步。发现只有亲近她,才感受到真实的她。湖水有一点混浊,不过还好,有的地方,可以见到湖底,小鱼小虾也随着你在自由自在地信步。湖岸的石栏边,不少人面前摆着数根鱼杆,身边放两只水桶,一只装着活虾,当鱼饵,一只装着刚钓上来的鱼。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装着虾的水桶有好多虾活蹦乱跳,另一只却只有湖里打出来的水,不知道是刚刚开张,还是初次操练。更有趣的是,水桶旁还放着一张小桌,桌上一套整整齐齐的茶具,泡上一壶,自斟自酌,好不悠闲,好不自在,与柳宗元笔下的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有异曲同工之妙。

涨潮了,西海域的海水朝狭窄的进水口似脱缰的野马,奔腾向前。思绪被牵引着拉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那年头,不必说走进筼筜湖,也不必说路过筼筜湖,你离她很远,也能感受到她的存在。那时,她发出的恶臭让你将鼻子全部掩住,也无法不恶心。

其实,筼筜湖本不是湖,原是港湾。当年海水可直达如今厦门岛的地理中心----江头。顾名实意,江头,江之头也。筼筜湾里数不清的渔船每天沐浴着晨曦到金厦海域捕鱼捞虾,傍晚披戴着红霞回港,零零星星停泊岸边。月黑之夜,一船一灯,倒影水中,摇曳飘忽,时明时灭,闪闪烁烁,景色奇丽,被誉为厦门八大景----“筼筜渔火”。七十年代围海造田,筑起从浮屿到东渡的西堤。从此,一道西堤将西海域与筼筜湾隔成咫尺天涯,筼筜港成了内湖。厦门岛所有雨水、污水通通倒进湖中,一个好端端的渔港成了污水盆。谁也无法忍受与恶臭日夜相伴的日子。于是,有人提出了治理方案,从西海域引来海水。潮涨时进,潮退时出,再将污水截流,筼筜湖的水才变了模样。不过,有稍许遗憾的是,尽管如今两岸灯火通明,璀璨夺目,但已难觅当年渔火的意境了。

走到尽头,折回。可以发现左岸的西堤别墅在悄悄地变样,一间接一间风格各异的咖啡屋在向你招手。累了,随意走进一家。最好是爬到顶层,居高临下,可以将整个筼筜湖从外到内尽收眼底。点一杯蓝山咖啡,看壶中水上下翻腾,观筼筜水流光四溢,发现很有点塞纳河左岸的味道。说不定,若干年后,享誉全球的艺术家、文学家,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就出于此。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