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谷宁农夫

张良一直能言善劝,在刘邦最顽固不化时反而不说了,不愧为帝师

谷宁农夫  · 简书  ·  · 2021-02-18 18:06

汉高祖刘邦个性粗野豪放,看不起士人。几个儿子中,也最不喜欢太子刘盈,嫌他仁弱无能。而偏爱戚夫人之子刘如意,于是处心积虑地想要废立太子。

众所周知,太子手握两个群体的命运,一个是母亲以及母亲背后的外戚;一个是大臣,一朝天子一朝臣。

太子刘盈从小随众大臣南征北战,颠沛流离,同生共死,同他们建立起了深厚的革命感情,他的宠辱与众大臣的宠辱休戚相关,而刘如意,谁认识他?

因此,满朝文武,人人反对废立太子。

但人就是这样,越遭遇反对越逆反、任性,刘邦也是,为了建立大汉,他的粗俗豪放个性受到了太多屈辱、忍让。如今四方初定,自己儿子的事,是家事,必须自己做主。

且管理泱泱大国,外事内事,事事重大,攸关刘家江山存亡,刘盈太过懦弱,必定难以担此大任。而刘如意不同,他各方面更像刘邦。

刘邦心意已定,谁说也不管用了。吕后急得不想活了。大臣们也担心得活不成了。

太子刘盈画像

一、为保太子,各显神通

太子太傅孙叔通当仁不让地出来劝阻,他博古通今,是大学者,儒学大家,他向刘邦举例论证:

“当初晋献公因为宠幸骊姬,废掉太子,立了骊姬的儿子奚齐,导致晋国大乱,走向衰亡,被天下人引以为戒。

前朝秦始皇对太子的事没有早确定,结果被赵高抓住机会做尽坏事,使秦王朝很快灭亡!

当今太子仁义、忠孝,天下人有目共睹;他母亲吕后与您同甘共古,患难与共,这样的患难夫妻,怎么能背弃呢?”

刘邦向来不喜欢文人长篇大论地讲道理,何况如今大汉江山,内有叛军,外有匈奴入侵,哪里是仅有仁义忠孝就能稳得住的?

因此大骂叔孙通,可是,一向忠诚驯服的大儒学家这次要以死相谏。刘邦这才冷静,但主意不变。

连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太子太傅都说服不了皇帝,其余人更不敢出声了。

叔孙通画像

吕后看出刘邦废立太子的心意已决,绞尽脑汁,希望能挽回局势。怎么办?普天之下,只有张良那儿还有希望,不得不再次来找张良。

张良太了解刘邦了,任性又多疑,所以,为国事来求策是不得已,他会出出主意,至于刘家家事,他一概不管,省得说不清。

无奈吕后苦求,张良也不好太绝情,以免影响将来。于是他指点吕后,去请来皇帝曾经想请却没能请动的“商山四皓”来辅佐太子,这四位高人年事已高,皇帝一直非常敬重他们。

如果太子写一封言辞谦恭的信,再多带珠宝玉帛,配备好舒适的车马,派能言善辩的人去诚恳地聘请他们,他们应该会来。

他们来了以后,务必以贵宾之礼相待,让他们经常随太子出入,使皇上看到他们,这对太子会很有帮助的。

“商山四皓”是谁呢?他们是秦朝末年退隐在商山的四大隐士,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lù)里先生周术。

本来他们是秦始皇时七十名博士官中的四位,分别掌管:通古今;辨然否;典教职。因为不满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暴行而隐居于商山。

刘邦久闻四皓大名,曾几次礼聘他们出山为官,他们都避而不见。

吕后收到指点,如获至宝,马上命人捧着太子的亲笔书信,以丰厚的礼物,恳切的言辞,请来了“商山四皓”。

吕后画像

“商山四皓”果然给力。汉高祖十一年,黥布叛乱,不巧刘邦病了,所以打算派太子领兵前往平叛。

四皓指点吕后,太子出征就算顺利,立功了,其实对太子位好处不大,但要是不顺利,后果不堪设想。而且让年轻的太子去统领刘邦的旧部元老,无异于用羊来率领狼,必然调度不畅。

于是吕后向刘邦哭诉,说黥布乃天下猛将,太子年轻经验不足,如果太子失利,必然助长叛军气焰,恐怕会扩大叛乱范围,也对大汉国威不利。刘邦觉得有理,只得自己抱病御驾亲征黥布。

刘邦平定黥布叛乱回来,病情加重,感觉自己在世的日子不多了,得尽快撤换太子。

这天刘邦召集宴会,有心宣布太子的事。太子刘盈在旁边侍奉。

刘邦注意到刘盈身后跟着四位须发雪白的老人,他们衣冠庄严,仪态不凡。

刘邦感到很奇怪,问他们的来历。四位老人就向刘邦报出各自身份: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

刘邦大吃一惊,说:“原来是商山四皓!我曾派人寻找你们多年,你们却躲避着不愿出山,今天为何会跟太子在一起呢?”

四皓回答道: “陛下瞧不起我们士人,又喜欢说粗话骂人,我们是宁死不受辱,所以恐惧躲避。

不过听说太子为人忠孝仁厚,处事恭谨,爱惜士人,天下人无不向往着能为太子效命。我们也愿意出山效劳。”

四皓的这一番话,让刘邦又惊又骇,刘邦其实并不是讨厌所有士人,而是讨厌空谈误国的长篇大论,但崇敬博学有谋的高人。

刘邦看到太子人气这么好,有这么给力的团队,有他们相助,自然不用担心刘家江山了,也就不再考虑废立太子的事了。

商山四皓画像

二、张良不言而劝的启示

劝阻废立太子的事的确不容易,简直难如登天。

先看叔孙通的劝教模式。叔孙通在刘邦面前左一句昏庸,右一句亡国,旁征博引,举出从古至今更换太子的不祥史实。

表面看,是想用有力的证据说服刘邦,实质上是证明了刘邦愚蠢、荒唐误国。刘邦能听下去、听进去吗?换了谁都要拼死反驳,坚持自己,证明自己,这是颜面大事!

何况,刘邦是多么聪明有为的人,还需要叔孙通举例论证,才懂得不可轻易废立太子的道理吗?

再看张良。张良对刘邦,对当下大汉局势,都了如指掌。他知道废立太子虽然是刘家家事,但是也事关国运。

放眼望去,满朝文武都是太子刘盈的革命战友和守望相助的前辈,如果换成刘如意,就要相应更换领导班子,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张良当然也反对废立太子,但是,皇帝一来担心太子不堪大任,守不住刘家江山;二来也偏执偏爱刘如意,人的好恶怎好轻易改变?

汉高祖刘邦画像


怎么办?像皇帝这样任性又多疑的人,求他是毫无作用的,只能抬出能镇住他,且令他信服的人,用气场,用事实,教育他。

用皇帝求而不得的人,一方面赞美太子本人优秀,令皇帝放心,另一方面说明大汉王朝得人心,刘家江山能稳固,这是刘邦的七寸。

从张良的成功安排布局来看,成功劝教需要做到:

第一,懂人性和人心,否则费劲不讨好。

张良深谙人性,他了解吕后,了解商山四皓,也了解刘邦,清楚刘邦的性格,他的敬畏,他的担心,所以才能一举成功,让刘邦放弃废立太子的想法。

第二,创造令人信服的环境

张良画像

如果张良只是说说,不具体指点吕后怎么做,商山四皓不会出山;

如果商山四皓不出山,刘邦看不到太子团队强大的事实,就是有一百个张良劝说,刘邦也不会相信,不会放心。

因此,行动,事实,才是最好的说服力。

(参考资料:《史记》、《智囊全集》)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