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的疫情中,为了抵御新冠感染导致的发烧,维C泡腾片曾与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一起被疯抢。感冒了吃维生素C仿佛已经成了一种常识性的存在,然而,却只有不多的人知道:维生素C治感冒是一个缺乏数据支持的假科学;更加鲜为人知的是,这场造神运动来自于著名的化学家林纳•卡尔•鲍林(Linus Carl Pauling)。
1970年,鲍林出版了第一本专门探讨维生素C对于预防、治疗普通感冒的科普书籍《维生素c与普通感冒》(Vitamin C and the Common Cold)。在书中,他郑重建议美国人每日服用3000毫克维生素C,并声称这可以将感冒的发病率降低45%[6]。他还认为,在感冒症状出现的早期就应每小时服用1000毫克维生素C,连服数小时,直到症状缓解。倘若症状没有减轻,那么应加大剂量[6]。
“万能“灵药维生素C基于自己对于维生素C的功效的思考,鲍林在1968年提出了“正分子”(Orthomolecular)的概念。他希望建立起关于人类如何保存健康的状态以及远离病痛的新研究领域,并且专注于在他心目中像维生素C那样的让人更健康的分子。1973年,他与几位同好一起创立了正分子医学研究所(Institute of Orthomolecular Medicine, 后更名为林纳•鲍林科学技术研究所)[1]。
在70年代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总结维生素C治疗感冒的一系列证据后,鲍林写道:“我相信,维生素 C 和普通感冒的案例给我们上了一课。就是我们不能仅依赖已有的医疗和营养机构给我们关于健康和营养的建议…… 维生素C能否降低普通感冒以外疾病的特定年龄发病率?事实上,有相当多的证据表明它可以……”
1976年,由于特别畅销,鲍林所著的那本《维生素C与普通感冒》一书得以再版,并更名为《维生素C, 感冒,以及流感》(Vitamin C, the Common Cold, and the Flu),在第二版中,鲍林推荐的维生素C的剂量比第一版中还要高,并将维生素C的疗效从普通感冒拓展到了流感[11]。
1971年,鲍林进一步拓宽其观点,与英国的癌症外科医生伊文•卡梅隆(Ewan Cameron)合作研究癌症晚期病人的维生素c的静脉注射以及口服疗法。此后,两人一起发表了多篇临床试验论文[12-14]。1979年,两人将过去几年的研究结集出版了《癌症与维生素C》(Cancer and Vitamin C)一书,并宣称连续十天每天静脉注射10克维生素C、然后改为每日口服10克维生素C能治愈晚期癌症[15]。鲍林甚至表示,维生素C不仅可以治疗癌症,还可以预防癌症——在患癌之前大量服用维生素C可以把癌症患病率降低75%。
而关于维生素C在预防与治疗普通感冒方面的疗效,质疑的声音也越来越多[19-20]。1986年,来自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斯图尔特•特拉斯维(A. Stewart Truswell)教授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文:根据1970年以来27项不同的关于维生素C在预防与治疗感冒方面的作用的研究,维生素C并不能预防感冒的发生[21]。在涉及到6个国家、9169名受试者的15项研究中,维生素C与安慰剂在预防感冒方面作用相当。在涉及3209名患者的另外7项研究(其中一项研究样本量过小)中,维生素C仅表现出了微弱的优势。在研究治疗感冒症状的5项研究中,维生素C没有任何作用,甚至延长了感冒痊愈的进程。鲍林对该文不置可否,认为作者没有把支持维生素C的作用的论文包括进来。
面对越来越多不能支持他的观点的实验与临床患者的数据,鲍林选择了一意孤行到底。在正分子研究所,他带领团队继续开展与维生素C相关的各方面研究。比如,针对儿童大脑损伤的维生素C疗法,开发癌症维生C辅助疗法,使用维生素C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与心绞痛,以及使用大剂量的维生素C来预防和治疗包括流感病毒、艾滋病毒在内的各种病毒感染[1-4]。1986年,鲍林将自己团队在维生素C在预防和治疗各类疾病方面的研究系统整理,出版了《长寿与养生之道》(How to Live Longer and Feel Better)一书[22]。书中着重探讨了鲍林自己参与过的关于维生素C对于各种不同疾病治疗的功效的课题结论。
值得一提的是,在《长寿与养生之道》一书的扉页,鲍林感谢了亚瑟•赛克勒(Arthur M Sackler)[22]。赛克勒是美国医药广告产业和医药代表行业的奠基人,也是臭名昭著的普渡制药公司的创始人之一。普渡制药生产的药品阿片类止痛药奥施康定以及与之配套的激进的销售策略引发了美国的阿片危机,间接导致了超过84万美国人的死亡(见:《赛克勒家族:美国阿片危机背后推手(上下)》)。自从鲍林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与维生素C相关的课题上之后,他与作风严谨的基础科研以及医疗学术圈同行渐行渐远,反而与医药行业里浮夸、不介意夸大宣传药效的商人变得气味相投。也是在这个阶段,鲍林与赛克勒开始多有来往。当鲍林及其维生素C相关观点受到其他学者的攻击时,赛克勒曾多次出面,与鲍林的反对者们在医学杂志为鲍林辩护。鲍林为赛克勒的支持而感动,并且与赛克勒家族建立了有好的关系。亚瑟•赛克勒1987年去世。在那之后,鲍林与亚瑟的子女仍有书信往来。1989年,鲍林曾致信赛克勒的女儿伊丽莎白和小亚瑟:我最近发现维生素C可能对艾滋病的治疗有效果,请你们帮我把这封简信发表在你们家族管理的医疗周刊杂志上(见附图)。
11. Linus Pauling. Vitamin C, the Common Cold, and the Flu (1976)
12. Ewan Cameron, Linus Pauling. Supplemental ascorbate in the supportive treatment of cancer: Prolongation of survival times in terminal human cancer. PNAS. 1976.
13. Ewan Cameron, Linus Pauling. Supplemental ascorbate in the supportive treatment of cancer: Reevaluation of prolongation of survival times in terminal human cancer. PNAS. 1978.
14. Ascorbic acid as a therapeutic agent in cancer. Cancer. 1978.
15. Ewan Cameron, Linus Pauling. Ewan Cameron, Linus Pauling. Cancer and vitamin C: a discussion of the nature, caus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ancer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value of vitamin C (1979).
16. Creagan, ET; Moertel, CG; O'Fallon, JR (September 1979). "Failure of high-dose vitamin C (ascorbic acid) therapy to benefit patients with advanced cancer. A controlled trial".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01 (13): 687–90. doi:10.1056/NEJM197909273011303. PMID 384241.
17. Jacobs, Carmel; Hutton, Brian; Ng, Terry; Shorr, Risa; Clemons, Mark (2015). "Is There a Role for Oral or Intravenous Ascorbate (Vitamin C) in Treating Patients With Cancer? A Systematic Review". The Oncologist. 20 (2): 210–223. doi:10.1634/theoncologist.2014-0381. PMC 4319640. PMID 25601965.
18. "Vitamin C Fact Sheet for Health Professionals".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Retrieved 2015-06-02.
19. Moertel, CG; Fleming, TR; Creagan, ET; Rubin, J; O'Connell, MJ; Ames, MM (January 1985). "High-dose vitamin C versus placebo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advanced cancer who have had no prior chemotherapy.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comparison".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12 (3): 137–41. doi:10.1056/NEJM198501173120301. PMID 3880867.
20. Tschetter, L; et al. (1983). "A community-based study of vitamin C (ascorbic acid)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cancer". 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 2: 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