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机核网

对于《环太平洋:雷霆再起》,我到底在期待什么?

机核网  · 豆瓣  ·  · 2018-03-29 13:12

“我喜欢超级机器人,我怕它死了。”

本文首发于机核网,作者白广大

我可以坦率地说,《环太平洋:雷霆再起》是一部超出最初预期的电影。在机核自己组织的IMAX观影会之后,我又给自己买了第二天的IMAX票,以便把其中的桥段再好好看上一遍。

当各方的口诛笔伐铺天盖地而来时,我还是想从一个老年超级系爱好者的基础出发,说说自己对这部电影的看法。

从电影的基础说起:带着诚意被传承下来的,不止是PPDC

假如说“超级机甲打怪兽”这类影片的成立前提,就是向整个超级机器人动画史和怪兽题材电影史致敬,那么《环太平洋:雷霆再起》本身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5年前的首作致敬,这也是判断这部影片中诚意比重的根据。

从故事线和世界观上来说,《雷霆再起》处处可见曾经的辉煌。PPDC(环太平洋联合军防部队,Pan Pacific Defense Corps)在废墟之中的重建,本身便是对前作概念的致敬——即使机体形态变了,驾驶员的年龄小了,但是影片的主旨仍然一如既往:用人类自己创造的怪兽,去对抗那些要将人类灭绝的怪兽。

We needed a new weapon. The world came together, pooling its resources and throwing aside old rivalries for the sake of the greater good. To fight monsters, we created monsters of our own. The Jaeger program was born. 我们需要新的武器。全世界万众一心、搁置分歧、全力投入,旨在创造更大的福祉。 了和怪兽对抗,我们创造了属于人类自己的 “怪兽 ”——“猎人计划 ”应运而生。)

父子局的还原度是非常高的。图片来自两代设定集与定妆照

Once I knew it was not him being given the boot, then I had to go through various stages of approval, the last one being Guillermo. Because he had to give his blessing, otherwise it was not going to happen. But we immediately hit it off because of our love for the genre, movies and comic books. 虽然吉尔莫·德尔·托罗不再掌镜,但我依旧需要经过一系列的批准,而最后一关还是吉尔莫本人,没有他的首肯我是没法继续进行下去的。 是我们很快就因为对类型片、电影与漫画的共同喜好一拍即合。) —《独立报》采访斯蒂文·S·迪奈特

PPDC的徽章,或者其他随处可见的细节,证明了导演斯蒂文·S·迪奈特所言非虚:他非常尊敬吉尔莫·德尔·托罗的原案,并没有因为《环太平洋:雷霆再起》是自己的电影处女作就肆意妄为,甚至端出一套属于自己的逻辑,在影片中大肆“吃书”(在续作中推翻一些原作设定)。

作为一个动画迷、怪兽迷,他不仅深入理解了前作导演耗费多年搭建的完整世界观,而且在其之上又作出了适度的延展。

譬如,按照吉尔莫德尔托罗当年的世界观设定原案来说,“Jaeger”机甲系统的进化遵循了工业发展的历史。从第一代的“Черный Альфа/Cherno Alpha”和“Coyote Tango”,到第四代“Crimson Typhoon”和第五代的“Eureka Striker”,机甲科技树的发展方向是从笨重、低速走向高速、现代化与力量的均衡性。

《雷霆再起》的故事背景中,10年后由于原本的“Jaeger”系统和对应机体都已废弃,一切只能从之前的科技树再次攀登——但是,这种攀登并不需要重新造一遍轮子,而是继承之后的发展。

在早期型号中,也有“隐者浪人”(日本)这种高速高攻的类型,可惜并没能在大银幕上亮相在《雷霆再起》的设定中,力量与速度的平衡是机甲设计理念的进化

《雷霆再起》的总体大纲与设定,在2014年已经由德尔托罗向媒体透露过一部分,包括时间线的跳跃、怪兽对机甲的入侵、人类阵营的动摇与毁坏等等——虽然这部电影最终的完成者并不是他,但这些曾经谈及的构想与创意最终仍然在银幕上出现了,这对于电影和观众来说,都堪称一种幸运。

所以,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我甚至觉得《雷霆再起》的预告片有点儿可惜:那些非常明显的对经典机器人动画与怪兽文化致敬的内容,并没有能抢先呈现在更多观众的眼中。观影中发现的许多意外惊喜,都是在之前释放的信息中未能得到的。

天才驾驶员、暴走无人机和“决战新东京市”

斯蒂文·S·迪奈特和吉尔莫·德尔·托罗都生于1964年。我们之前的电台节目“Jaeger VS Kaiju”曾经讲过,他们都曾经历过巨大机器人和怪兽的童年时光——但比较起来,两个人的关注点却又有微妙的差异:吉尔莫·德尔·托罗对特摄怪兽情有独钟,而斯蒂文·S·迪奈特则更倾向于那些在更多新生代中产生巨大影响的“后超级机器人时代”。

如果说《环太平洋1》是拍给那些心中仍有少年之魂的成年人,那么《雷霆再起》的对象便已经更直接地转换到那些现实中的少年。完整地观察整个剧本就会发现,它就像一个非常标准的《少年JUMP》台本:友情、努力、胜利

如果说李阿宝第一次登上RX78就能击毁两架敌机,那么猎人学校里的少年学员们上手就能像老司机那样驾驶巨大机甲,也是无可厚非的事。少年剧从来不需要逻辑严丝合缝的脚本,只需要热血和激情。

15岁,只比某限定年龄的机体驾驶员大一点点

你第一次登上Jaeger时走了多远? 大概 7步。 说实话! 呃,走出两步之后就倒地了。

《雷霆再起》中当然不能只有1:1的台场独角兽和一闪而过的“阿纳海姆”,如果埋梗就到此为止的话,那导演夹杂的私货也太少了。除了这种隐藏在台词和背景里的EVA元素(父子梗)之外,更多熟悉的内容桥段足以让机器人老粉莞尔或会心握拳。

像“无人机甲”“被侵蚀的暴走”以及“可旋转巨大地下避难所”这种熟悉的设定,都能让人想起20年前初见《新世纪福音战士》的激动。

被使徒侵蚀后暴走的三号机使用Dummy Plug的量产型,来自EVA旧剧场版

没错,从《EVA》到《钢铁侠》再到《雷霆再起》,无人机甲总会闯下大祸的。不过,“致敬”的概念绝不仅仅于此,在这种情怀向的电影中,元祖超级机器人不可能缺席。

同样是废铜烂铁的手拼机器人,一直会在关键时刻拯救主角团队;从天而降的飞拳往往是《魔神Z》克敌制胜的最强力法宝;从头到尾闪闪发光,通过生化虫进行粘合式合体的最终怪兽,也是《盖塔龙》中引人注目的桥段;更不用说决战中被砸得七零八落的“东京”,这不仅是对机器人动画的回溯,同样也忠实还原了曾经的沙盘都市中无所顾忌的破坏和打斗。

波士机器人,《魔神Z》中的搞笑、救场和自爆担当最终的双拳决战,来自《魔神Z》系列2003年OVA《死鬥!暗黑大將軍》中Mazinkaiser的最后一击《真盖塔龙》中非常狂气的生体设定也让人记忆犹新

如果说有什么能将《雷霆再起》与普通的消费级电影区分开,我认为就是这些隐藏在影片中的少年心气。即使时代变迁,超级机器人之魂也不会因时光流逝而褪色。看过全片之后,我相信斯蒂文·S·迪奈特的确是一个懂得超级机器人和怪兽体系的导演,从影片的桥段中,我能感受到他对机器人文化同样深邃的热爱。

无论懂不懂机甲是什么,都会看得很开心

I’ve always wanted to work in the 2.40 aspect ratio. I grew up watching movies in the cinema, and that’s what I saw. That was the movie experience. (我一直想以2.40的纵横比拍片。我从小在电影院看电影时,都是这个格式。这就是我的观影体验。) ——斯蒂文·S·迪奈特

《雷霆再起》是一部为IMAX而生的影片。导演坚持着自己的出品理念,坚持呈现自己心目中的巨大机甲形象,并在前作的夜战特效已经技惊四座的前提下,再次发起挑战,将更多的战斗特效和破坏场景移到白天,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特效升级。

预告片中呈现的战斗场景只是冰山一角——城市高楼的连环倒塌和怪兽对机甲的大肆破坏,在正片中此起彼伏。

特别令我感到欣慰的是,尽管并不像首作中带有强烈的机械与柴油的味道,但机甲武器的打击感仍然带着相当的沉重;完整流畅的打击过程,包括怪兽身上的光线特效,都以环绕镜头和长镜头呈现,战斗的爽快感仍然劲道十足。

即使对前作甚至是机甲类题材毫无认识的观众,将它作为一部标准的商业视觉电影仍然中规中矩。

预告片的剪切太过快速和细碎,是让很多人产生奇怪感觉的首要原因

但是,对于《雷霆再起》来说,或许是前作Ramin Djawadi的配乐太过出众,本次电影中的音乐确实很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没能在剧情的起承转合中起到足够的烘托和衔接作用。

唯一用到前作主题曲的部分,竟然不是战斗场面,而是快镜中的工程筹备环节,给人一种“可有可无”的感受,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

中国元素:在未来,应该会更多,更聪明

中国元素是《环太平洋:雷霆再起》中无法绕过的话题。事实上,这部电影用“命运多舛”来形容并不过分:2013年,如果不是中国大陆票房逆势上涨,最终超过北美总收入,《环太平洋》首作在商业上可以说很难获得成功,甚至可以说是中国观众拯救了这个IP。

在此之后,续集启动—制作暂停—再启动—再暂停……许多观众一度以为这个系列已经彻底凉透了,但好在历经波折之后,它最终还是登上了大银幕。

2013年,在北美同期上映的《Grown Ups 2》这样的究极烂片都超越了首作的票房,简直是奇葩得无法再奇葩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当世界影视工业历史上堪称巨型的35亿美元并购案完成之后,《雷霆再起》中出现更多的中国元素就成为了一种必然。

对于超级机器人题材而言,观影者之所以对银幕上的中文和演出里的普通话感到不适应,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在过去50年中,中国在这一题材的动画和电影里一直缺席,我们并没有赶上这个时代。

所以,当国人并不熟悉、又经过大刀阔斧改动的题材再次出现在银幕上时,并没有什么办法预估它的成败。

这就是为什么那些游戏大厂在近年来的高额制作费压力下,更多地将资金与人力资源投入到那些味道与前作极其近似,甚至好比DLC的续作;而每当推出一个新IP时,从制作人到出品方再到市场环节,都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但可以想见的是,随着中国电影工业的不断进化和观众品位的不断升级,这个市场中的题材一定会再度细化和深入,追求更高质量、更独特题材的尝试也会不断产生。如果下一部向情怀致敬的国际商业大片中有更多的中国成分,那或许并不只是意味着一种迎合,更应该是电影工业对中国观众的认知升级。

最后的私心:即使有缺点,只要它能在银幕上继续下去,我就会很开心

从去年第一支预告片放出直到今天,在面对《雷霆再起》这个话题的时候,我的心情都是非常复杂的:一方面来说,我希望它能变得更好看,能够呈现更多具备竞争力的内容。

另一方面,我担心如果它没能在商业上达到预期,我就再也没法在大银幕上看到“超级机甲打怪兽”这个题材——而讲求实效的投资者们大概会在今后二十年里,把所有类似策划案都扔进碎纸机里,并把所有强烈主张这么干的人都踢出制片厂。

《环太平洋:雷霆再起》当然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从演员到剧情都是,值得吐槽的点有很多。但于我的私心看来,它有许多地方可以商榷和改进,也可以在很多方面更加极致——当然我也知道,无论是机甲还是怪兽,只要涉及到特效,就是经费在燃烧,燃烧,烧。

不过,只要它还具备商业上的再启动价值,我或者更多的超级机器人fans就有看到吉尔莫·德尔·托罗塑造的宏大世界观再次呈现在银幕上的机会。

所以,即使面对更多的批评,我也仍然希望它能够取得一个好的成绩,以便在未来获得改进的机会,而不是就这样无声无息地在历史中消失。任人陟罚臧否,我总会在心底给它留下一个应有的位置,期待下一个5年,或者更久。

“我喜欢超级机器人,我怕它死了。”

一个可能被遗漏的梗:导演说他在片中致敬了邵氏影业1975年的《独臂拳王大破血滴子》,证据就是凤凰游击士的武器——但我一直以为那是元祖高达的锤子。


原文:对于《环太平洋:雷霆再起》,我到底在期待什么?

From: 机核丨也爱看电影

更多内容请访问www.g-cores.com,玩游戏的,都是朋友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