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啥推荐读物
专栏名称: 萧湘公子
一枚历史爱好者,2012年江苏高考历史A+(不信你就查)。主要写作领域为科幻、历史、文学类短篇小说,偶尔写些长篇。 安徽新儒文化公司签约作者 新浪微博@史海斑澜 企鹅号:历史人文 微信号:史海钩辰dai174811
今天看啥  ›  专栏  ›  萧湘公子

唐德宗

萧湘公子  · 简书  ·  · 2018-04-29 22:10

唐德宗,名李适。是唐朝第九位皇帝,他的父亲为唐代宗李俶、母亲为江南才女沈氏(沈珍珠),简友们想必在看过改编自古言作家沧溟水的电视剧《大唐荣耀》后便应该十分了解这些人的关系。

德宗李适自登基以来一心想革除弊政收回宦官手中的兵权,一方面将枢密使、神策军中尉等重要武职委任于心腹大臣剪除宦官的权力达到重振朝纲的目的,另一方面则提出减少宫中不必要的吃穿用度开源节流、对于地方节度使不服从中央命令的则予以严惩、仍不思悔改不及时改正的则命御史台、刑部、大理寺、兵部搜集罪证并随时论罪处置,对于地方节度使请求留后的基本不予准许。

在地方设有采访使与观察使合并的察访行台、察访行台设有察访使1人、副使3人,其中察访使由御史台侍御史兼领、副使3人分别由持书御史、监察御史、中书舍人兼领。
察访使主要负责京城长安及东都洛阳范围的监察查访,副使负责处理全国各地道、府、县的监察、而察访署丞则协助副使工作。

在察访行台下设有察访署一级机构,察访署设察访丞1人、左丞2人、右丞3人。察访署下有察访司,设有司录参事1人、副参事3人。察访行台另有办公人员(刀笔吏)约20人左右。察访行台的经费支出由户部承担。

察访行台与地方的府一级行政机构相互制约。在刺史违反中央政令法规的事实基础上可以对其采取规置措施。

察访行台下属的察访署丞、左右丞主要负责监察查访县一级的机构,对于县一级行政官员有问题的可以先行处置后上报行台。

为保证察访行台的安全,御命特从神策军中军抽调部分厢兵驻守察访行台。这部分厢兵大约三千多人,分为驻守、巡察、押办、镇抚、护卫五种不同职责的厢兵,平常由左厢兵马副使兼领、巡察及调度的权力归于察访使及副使。

察访行台在唐朝末年形同虚设,并且只限于监督地方官吏而不能对刺史(含)以下的官员采取规置。

对于地方节度使则进行跨区调任防止坐大其势难以控制,在处理地方藩镇割据的问题上德宗是花费了一番时间与精力。

德宗李适(公元742-805年),在位25年,在中国历代帝王中的在位年限中算得上是处于中等水平。

在位期间改元3次,依次为建中、兴元、贞元。"贞元"者,欲追贞观、开元之治也。

史称:"德宗皇帝初总万机,励精治道。思政若渴,视民如伤。"

初革积弊德宗即位,便着手革除肃宗(李亨)、代宗(李俶)以来的政治积弊。

首先是戒奢省费。大历十四年闰五月,诏罢四方贡献,又罢梨园使及乐府乐工300余人。

引用:
《新唐书》卷77《肃宗废后张氏传》。

《旧唐书》卷115《越王系传》。

《资治通鉴》卷222 肃宗宝应元年十月。

《资治通鉴》卷223 代宗广德二年三月。

《旧唐书》卷11《代宗纪》。

《资治通鉴》卷225 代宗大历十三年正月。

《旧唐书》卷13《德宗纪下》"史臣曰"。

泽州刺史上《庆云图》,德宗下诏:"朕以时和年丰为嘉祥,以进贤显忠为良瑞,如卿云、灵芝、珍禽、奇兽、怪草、异木,何益于人!布告天下,自今有此,无得上献。"

先前各国所献驯象、豹之类,统统放归山林。出宫女数百人。

七月,毁元载、马璘等宰辅、将帅宅第,以绝天宝末年以来贵戚宅第"穷极奢丽"之风。

年底,诏以天下财赋皆归左藏国库,改变玄宗后期至代宗"以天下公赋为人君私藏"而入于大盈内库的积弊。

在戒奢省费的同时,德宗更注意"天下钱谷",以充国用。在财政方面上,德宗已经注意在财政上着手改革。

大历十四年闰五月,以刘晏判度支,总领天下财赋,掌江南、山南、江淮、岭南以及关内、河东、剑南各道利权。刘晏虽然"变通有无,曲尽其妙",但"出纳钱谷,必委之士类"。

而其理财"以爱(养)民为先",故"民得安其居业,户口蕃息",财赋岁入便随着人户增长而不断增加,"由是国用充足而民不困弊"。

建中元年(公元780年)正月,德宗始用杨炎参议政事进行财税改革,作两税法,详见本史经济卷。然而,诏以天下钱谷皆归金部、仓部,罢盐铁、转运等使,却几度反复。

罢免刘晏盐铁、转运等使,"天下钱谷,无所总领"。复置使职,"餽运之务,悉委于(杜)佑"。罢杜佑利权,"出纳无所统",又引起混乱,复以刘晏门生包佶、崔纵分领汴东、西水陆运、两税、盐铁使,总度支大要。

贞元二年(公元786年)年初,又罢水陆转运使,以诸道租赋悉委观察使、刺史遣官部送京师。不到两个月,关中仓廪竭,禁军喧哗。恰逢浙江东西道节度使、平章事、江淮转运使韩湿运米3万斛至陕,六军皆呼万岁。秋后,江淮粮米陆续运抵关中。

年底,以韩滉兼度支、诸道盐铁、转运等使。作为执掌国用大权的诸使之职,至此方成定制,不再逆转。因使职拜相,或以相领使,自德宗以下,遂成惯例(唯敬宗一朝例外)。韩滉兼充诸使,此职则由文臣充任转而为镇帅兼领了。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鉴于玄宗后期李林甫、杨国忠专权的弊端,肃宗至德元载(公元756年)十月便令宰相轮流执政事笔,轮流承旨,10日一更换。肃宗在位的7年间,主要是张皇后与李辅国弄权,未出现宰相专权的情况。

宰执的正式称谓是出现在宋代,宰执意味着宰相与执政的中央行政枢杻系统内的大臣。北宋真正意义上的宰相不多,一般以尚书省仆射为正宰相、而参知政事或同平章政事虽位列执政,但也仅为副相。

代宗(李俶)在位的17年间,元载以谋诛宦官鱼朝恩,"自谓有文武才略,古今莫及,弄权舞智,政以贿成,僭侈无度。"

元载专权,主要是杜绝谏官论事,排斥异己(如颜真卿、李泌等)。当代宗知其所为后,渐收其权,于大历十二年诛之。

德宗一朝,进一步限制相权,助长了内廷势力的发展。

初年,杨炎独任大权,以复恩仇为事,诬陷刘晏致死,天下冤之。继而,卢杞陷杨炎致死。及至泾原兵变,朝廷西出奉天、梁州。德宗"居艰难中,虽有宰相,大小之事,必与(陆)贽谋之,故当时谓之'内相',上行止必与之俱。"陆贽,自德宗即位,便召为翰林学士,数问得失。

因此,史称:"贞元之政,多参决于内署。"

李泌的时罢时用,也表露了德宗多听信顾问之臣,而不信任宰辅之臣,政令不通,日趋甚一日。

引用典籍:

《资治通鉴》卷225 代宗大历十四年闰五月。

《资治通鉴》卷226 德宗建中元年七月。

《 资治通鉴》卷224 代宗大历五年三月。

《资治通鉴》卷230 德宗兴元元年三月。

《旧唐书》卷158《韦贯之附绶传》。
  
贞元二年,以刘滋、崔造、齐映同平章事,但令其分判尚书省六部之事:齐映判兵部,李勉判刑部,刘滋判吏、礼部,崔造判户、工部。宰相仅行六部长官之权,而失中枢决策之职。后李泌拜相,德宗又以军旅、吏礼、刑法分委宰相李泌、张延赏、柳浑。

李泌奏道:"至于宰相,天下之事咸共平章。若各有所主,是乃有司,非宰相也。"

李泌强调"宰相之职,不可分也。"实则是为中枢行政系统被架空而担忧。

九年,陆贽、贾耽、赵憬、卢迈同平章事,诏改秉笔宰相(实权)10日一轮换为1日一轮换。

十二年,干脆不任宰相,自御史、刺史、县令以上皆皇帝自选用,中书省只走文书程序而已。中书省权力被架空。

结果,德宗所取信的裴延龄、李实、渠牟等,"权倾宰相,趋附盈门"。实际上,仍然是不信外廷信内廷。

依重宦官的具体表现:

太宗朝定制,内侍省不置三品官。即内官品级不高不授予实职。内官在玄宗朝之前只能负责宫廷杂务,不得插手朝政大事。直至中宗之世,仍然是"权未假于内官"。玄宗的发迹,与内官高力士密不可分,因而崇重宫禁。高力士以其"谨密"、"倾心奉上",特承恩顾。

天宝十三载,玄宗置内侍监2人、正三品,内侍监少监4人、正四品下。以内侍监兼太监总管、少监兼太监副总管。内侍监主要负责宫廷后宫内务杂务并具有对内廷的最高执法权。

唐玄宗以高力士、袁思艺二人分领内侍监,打破内侍省不置三品官的旧制。二人因此成为当时宦官集团的代表人,一时权顷朝野。但高力士"谨慎无大过","巧密,人悦之",没有擅权乱政之举。 此时的内官不敢干预朝政大事,因此,朝政不会受其影响。

李辅国扈从肃宗灵武即帝位,被擢为判元帅府行军司马,以心腹委之。

"宰臣百司,不时奏事,皆因辅国上决","府县按鞫,三司制狱,必诣辅国取决,随意区分,皆称制敕,无敢异议者。"宰相李揆,"位居台辅,见辅国执子弟之礼,谓之'五父'。"

代宗即位,以其有定策之功,尊为"尚父",加司空、中书令。

程元振亦有辅定代宗之功,挤掉李辅国,接替李辅国出任判元帅府行军司马之职。

史称:"是时元振之权,甚于辅国,军中呼为'十郎'。"彼是时程元振的权力达到巅峰状态,风头盖过了肃宗宠信的大宦官李辅国。

襄阳节度使、同平章事来瑱,肃宗灵武即位时第一任宰相裴冕,都因与程元振小有过节,程元振便诬来瑱以罪,竟遭诛杀;又发属吏赃私,外贬裴冕。"二人既被诬陷,天下方镇皆解体,元振犹以骄豪自处",勋爵加至骠骑大将军,封邠国公。

此二人虽守三公、封王爵、干预国政,但尚未全握兵权。 因其他兵权仍归于兵部管理。

代宗时,宦官掌枢密,宦官监领中央禁军,到后来都逐渐演变成制度。

永泰年间,宦官董秀掌枢密使。至大历十二年,始终以董秀"宣传诏旨于中书门下"。即不直接下诏令于中书门下省,而以董秀宣发皇帝的命令于中书门下省,实际上董秀已然成为皇帝命令的第一执行人。

董秀被诛,乔献德接任。宪宗时,正式定名为枢密使。再后,便是"宰相、枢密,共参国政。"

宦官监领诸军,当自肃宗乾元元年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使讨安庆绪,以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为发端。代宗广德元年底,吐蕃入犯京畿(指长安区域),诸道兵将皆忌程元振弄权陷害,征召不集。

枢密使、观容处置使(正四品)鱼朝恩带领禁军迎奉,深受皇帝宠异,改为天下观军容宣慰处置使,专典神策军。鱼朝恩虽然"恃勋自伐,靡所忌惮",甚至在皇帝面前议论沙场大将、平乱功臣郭子仪自恃功高、竟敢索要尚书令一职有违禁忌,屡行离间,但仍然不能够任情与夺,由己废立。

在鱼朝恩被诛以后,内官暂时不复典兵。原因是代宗也对内官失望至极便收回兵权,加强巩固皇权防范风险。

德宗即位之初,以李光弼属吏白志贞"小心勤恪",引为腹心,由司农卿调用为神策军护军使。白志贞纳豪民赂,补为军士,多不在军,仅以名籍领取给养。即神策军的军籍中不少军士只有其名不见其人,领空饷的情况非常严重,但德宗竟然未曾发现以致酿成大祸。

泾原之变,德宗急召禁军,白志贞无兵保驾,唯有早年在东宫时的随从服侍当时还是身为皇太子李适的两名宦官窦文场、霍仙鸣带领大小宦官百余人左右从行。

白志贞因护驾不力致使京师被围天子蒙难,因而被德宗贬为军器监使、不准参预朝政,左、右神策军,悉委窦文场等主之。

兴元元年(公元784年)十月,德宗"颇忌宿将握兵多者,稍稍罢之",遂以窦文场监神策军左厢兵马使,王希迁监右厢兵马使,后王希迁罢,以霍仙鸣监右厢。"宦官握兵柄,自此不可夺矣。"

贞元二年九月,改神策左、右厢为左、右神策军。四年,置左、右神威军,与左、右羽林,左、右龙武,左、右神武,左、右神策,号曰十军。"

神策军尤盛,多戍西京(长安附近),散屯畿甸,禁卫皇室。八年,左神策大将军柏良器募才勇之士,窦文场恶之,以其妻党犯卫禁而治其罪,贬柏良器为右领军。史言:"自是宦官始专军政,为宦官挟兵权以胁天子张本。"

德宗贞元十二年六月,"特立护军中尉两员,中护军两员,以帅禁军,乃以文场为左神策护军中尉,仙鸣为右神策护军中尉,右神威军使张尚进为右神策中护军,内谒者监焦希望为左神策中护军。""时窦、霍之权,振于天下,藩镇节将,多出禁军,台省清要,时出其门。"由此可见,宦官集团不仅控制了军事系统同时也控制了行政执法系统,权力滔天已然有分裂皇权的可能性。

禁军戍卫,禀赐优厚,诸将多请遥隶神策军,称行营,皆统于护军中尉,其军多至15万人。十七年以后,杨志廉、孙荣义分别以左、右神策中尉副使之职接替左、右神策护军中尉,效法窦、霍,怙宠骄恣。依附者众,宦官之势益盛。故史言宦官"自贞元之后,威权日炽。

兰锜将臣,率皆子蓄,藩方戎帅,必以贿成,万机之与夺任情,九重之废立由己。"宦官专掌禁军,自德宗一朝成为常制,终唐之世不变。

因此宋太祖根据唐亡于藩镇与宦官专权的历史教训总结经验,在建立宋朝后不久便积极谋划加强皇权及中央政权的措施。创制出"将兵法"则为将不识兵、兵不识将,地方上的武将不可能长期在一个地方都有时间上的限至并有时跨行政区调动。

宋太祖将地方大量精壮劳力补往京城充当中央禁军,削弱地方的军事力量、以致地方在对外作战中兵力不足又不敢增加兵员。

对于架空地方节度使宋太祖也很有一套,将节度使兵权收归枢密院由枢密使调动兵马、将财政大权归于三司使,分别为盐铁转运使、漕运转运使、户部判度支(亦称“计相")。

民政方面设通判作为州长官的副职起着既制约知州又监督地方节度的双重作用,对于武将有宋一代大都是半信半疑基本上不授以实权,而在武将领兵出征方面不仅有监军负责监督在涉及重大战略问题时则必须报告朝廷防止边将拥兵自重。

对于有突出贡献的武将,宋初皇帝往往会授予其副相(平章事)的虚职,此不过为荣誉象征,又被称为“使相”。

在内廷方面,严格限制宦官参与朝政,并限制宦官的品级与薪俸,凡发现有干涉朝政的宰相可以先行处置然后报于皇帝。赋予宰相惩办越权的宦官对防止其干政祸乱政治是起到很好的作用。

在兵权方面几乎不授予内官,凡被授予统兵作战的大都是临时性的工作,在征战结束后必须上缴兵符帅印等印信,将领地方官员不得私自征调士兵,违者是处以重刑。从根源上杜绝地方叛乱,但也造成军事力量松散组织指挥系统冗杂不协调。

宦官威权日盛,带给社会的一大危害便是宫市强买。 其实德宗的初衷是为了削弱宦官手中的权力但是没有想到适得其反,宦官们经过德宗的所谓改革措施羽翼更加丰满气焰变得更为嚣张、行事也更为跋扈不已对朝政大事横加干涉。

先前,宫中购买市间物品,命官吏主持,按值讨价。自贞元十三年前后,"屡有中官于京城市肆强买人间,率用直百钱物,买人数千钱物,仍索脚价,及进奉门户,谓之宫市。"

中官(宦官)购物,"不持文牒,口含敕命","抑买人物,稍不如本估。"另派数百人于市中查望,白取其物,不还本价,称之为"白望"。常常是"人将物诣市,至有空手而归者。名为宫市,其实夺之。"

徐州刺史张建封入觐京师,具奏宫市之害。户部侍郎、判度支使苏弁"希宦官之旨",奏以京师游手无业者数千万家,"仰宫市取给"。

德宗竟信其言,凡言宫市者皆不听用。十四年,京兆尹吴凑再奏宫市之弊,宦官以其为右金吾卫都知事赵洽、田秀岩之谋,二人被牵连发配至天德军服劳役,并严令五年内不得复职,朝臣皆缄口不言,对宦官集团是敢怒不敢言。

如果说自肃宗起,皇帝都有宦官参预拥立,那么经德宗一朝宦官威权的膨胀,其后不仅能够拥立皇帝,而且可以废黜君王了。

发生在文宗朝的甘露事变死伤千余人,血流成河。宦官依仗手中的兵权复立太子为陈王并另择储君继位,实质控制了皇位的废立,权势可谓是熏天,有明一代即使身为大太监的王振、魏忠贤也难以企及,明代的太监用来对付大臣还算有用武之地但对皇权至少是形成不了实质的威胁,因为天下兵马的调动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而且宫廷禁卫也并不归于太监掌控。

明朝太监虽领有东、西厂、内行厂甚至控制锦衣卫,但始终处在未取有天下兵权的一种局面中,充其量不过是帝王玩弄权术的一颗棋子罢了。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