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饼子读书

金庸的《笑傲江湖》一个反儒家理想的故事,一个身不由己的道理

饼子读书  · 简书  ·  · 2018-11-20 08:30

金庸老前辈的离去,也勾起了我们很多人的悲伤,但作为这位曾经写下仅仅只有十五本武侠小说的他来说,这种悲伤早在我刚读他的小说时候已经有了,当读完了他的所有武侠小说,他过早的封笔意味着我这种伤感早就开始存在。

小时候我对读书还是没有太多兴趣,而正是有这样的“童话”故事,才勾起我的读书意愿,因此金庸的作品,虽然没有值得我们一生为之研究的文学内涵,但至少在带领你入门,告诉你一些浅显的道理,他的著作却绰绰有余,如今回忆,不仅他的作品让我开始了读书生涯,在他的作品里,还弥补了很多我们小时候的教育缺失。

成人的童话,意味着一个个的寓言,这也是我在不断的成长过程中,认识到的,理解到的,我们传统儒家对个人的理想曾经提出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口号,这也许是我们从小要知道的,并且被告知要为之努力的人设价值。

我虽然认可大人和老师曾经不厌其烦的告诉我们该如何,但我也质疑过我们的文学作品曾经却缺少了对理想反面的阐述,只有理想,只有乌托邦,我们虽然可以无期限的活在这种理想中,但现实并不是完美的,当理想有了瑕疵,我们缺少的是一种矫正价值观的力量为我们解脱,而金庸的寓言故事,却在此默默的承担起这种任务。

当我们看到故事中的人,表面是正派,暗地里却做一些“歪门邪道”的事,有一些表面是反派,却会做一些行侠仗义的事,这邪恶与正义都从小印记在我们的脑海中,从小告诉我们哪些是好哪些是坏,好坏并不是人为树立的形象,如果没有这种正与反的对照,让自己内心从小具有一种好与坏的独特判断力,也许我们会一直以为好人就是表面的好人或者英雄,当表面的好人或者所谓英雄做了坏事,我们的人设就会瞬间崩塌,我们的价值取向就会随之扭曲,这是我们从小缺失的常识。

我们的教导往往忽视了当一个被树立起的好人,一旦做了坏事,他对众人的价值观的毁灭,不亚于几百个坏人所产生的打击,因此金庸在《笑傲江湖》里就是告诉我们另一种英雄和好人,并不是去人为树立的,而是在自己内心中树立起好与坏的价值判断,这才是真正对我们更有意义,人总是会犯错,而自己树立起的好与坏的判断永远不会犯错,因为这是一种判断能力,这种判断能力只会不断的通过矫正变得更为坚定。

当儒家一直在标榜“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时候,又有多少人能够我行我素笑傲江湖?福威镖局的林振南,他可为安分守己,但最终兼济天下和独善其身都未能如愿,自己儿子也被充当工具,不久之后,当小林子崩溃的那一刻,恰恰是他知道好人与坏人并不是从表面区别的时候,这才是最终导致他的价值崩塌而让自己走上穷途末路的原因。

还有曲洋和刘正风,还有梅庄四友等等,不管在江湖,还是在体制内,我们似乎都要时刻明白这种好的理想和现实之间,总有一个身不由己在中间,而不管是英雄还是好人,只有成为一种价值的判断存在于我们自己心中,而不是给我们树立一个凡人,因为凡人始终保持自己并笑傲江湖真的很难。

就像《驴得水》里的铁男,他告诉我们英雄与狗熊的区别,也许就区别在那一枪有没有打中他而已,打中了铁男就是英雄,没打中,铁男从此就是狗熊,金庸的《笑傲江湖》也告诉我们,体制内和江湖中,也许本就没有真正的正义与邪恶,正义是存在于自己心中的。

文:饼子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