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初心入口

我热恋的故乡,我的家

初心入口  · 简书  ·  · 2019-02-18 09:05

家是什么

不知什么时候,“家”的概念开始模糊了。

“家”本来是“洞穴里有猪”的意思。

后来人们有了精神追求,便说,有妈才有家,所以童年时代我们在妈妈无私无怨温暖如春的照顾关怀下,度过了无数的、可爱的、平安的岁月。

长大以后又听人说“有志孩儿四海为家”,于是开始拼搏,以居家为耻,以离家为荣。曾经忘了哪里才是我的家:曾经以工作单位为家,以北京为家,以别人的家为家,以到过的喜爱的地方为家……美其名曰:四海为家。

四海为家

再后来,华发渐生,每到年关,看无数游子不惜一切代价回家,还说回家是追求、是信仰、是一生不变的执着,我尽管在妈妈的身边,但因身在异乡,还是常常没着没落,怅然若失。于是我知道了,家,就是那么一个地方:生你养你,给你血脉,铸你精魂,你想她念她离她弃她,她都不变地在原地守望你包容你的那个所在。

我的故乡

她的每一寸肌肤、每一片草地、每一个山包、每一条小河、每一眼窑洞、每一个曾经留下我足迹的地方,都让我魂牵梦萦地恋着她--东固壁,我的小山村,我的故乡,我的家!

东固壁寨垴

我私下里想,“东固壁”这个名字一定来源于村东的一座坚固的石山,它临近马路那一面是一个垂直的石壁,我一直认为它代表着不屈,象征着刚强。小时候每次走到“固壁”跟前都要抬头仰望,并暗下决心:我也要像它一样伟岸坚强!

它就是村里人说的“寨垴”。

我家住村西头,而“寨垴”在点村(意思大概是村子的下部),毕竟有一段距离,平时是不去的,但正月十六这天晚上,几乎全村老少都要到那里去。有老人们说,正月十六这天晚饭后,要到“寨垴”走一走,把身上的晦气和疾病都给丢掉,一年就平平顺顺,百病全消,叫做“冶病”。

小时候每年元宵节的花灯是不舍得花钱买的,几乎家家户户都要亲手制作,到了元宵节晚上所有的人都集中起来,打上自己动手糊的花灯,排起长队从村西头到村东头跑一遍,这就叫“跑灯”,跑完以后各家就把花灯挂在自己门前,直到出了正月,才取下来。所以十六这天晚上的“冶病”路上主要节目就是赏花灯,大多人家都是简单的“八角灯”“五星灯”“金鱼灯”“南瓜灯”,也有制作精美的“12面宫灯”,还有只糊一圈纸做成的“水桶懒汉灯”。或邀三五小伙伴,或由父母姐姐哥哥带着,一路走一路看,向“寨垴”进发。街上到处是热闹景象,真可谓“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啊!

跑灯

站在“寨垴”最高处,向村里各个方位看看,比较一下哪个区域的灯更灿烂耀眼,根据地势和区域找寻自己家所在的位置,也不失为一种乐趣。大家伙儿都想把病和之前的不顺彻底丢掉,晚饭后的几个小时就一直那么走啊走的,可别说,这么一走,正月里满盛着“熬煮”“头脑”“油糕”“扁食”的肠胃忽的轻松了,身体有说不出的舒坦。淳朴的村民不去追究“冶病”这种说法科不科学,善良的乡人也不用揣测个别“四不像灯”是谁人制作,大家都相信,“寨垴”的“冶病”之行确实能给全村人带来好运和健康,这种行为与其说是封建迷信,不如说是东固壁人民祖辈流传下来的崇尚健康的民风民俗吧。 

民风民俗

有人说它像龟背,有人说它像盾牌,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它就蹲踞在那里,像守护神一样,世世代代守护着东固壁的老少爷们!

寨垴

精神寄托

在我家乡乡亲们的心里,一直有一个守护神,那就是有求必应的三皇姑观音菩萨。在村的南山上有一个供奉她神像的奶奶庙。

传说当年三皇姑出逃的时候曾经在这里落脚,还有脚印为证等等。我不知庙何时所建,只知道自己从记事起,这奶奶庙里的观音菩萨就是一个逢凶化吉,有求必应,无所不能的形象。

村里小孩子们总是会因为各种原因感冒、发烧、拉肚子,那时候的家长不会像现在的家长,动辄就带孩子上医院打针吃药输液。常常是做母亲去奶奶庙讨药,吃了讨来的药,孩子的病就奇迹般地好了。去那里讨药的母亲们,先是慢慢地讲孩子的病情,拜托观音多关照,然后拿出准备好的纸举过头顶,待拿回纸包的时候里面就有了几粒“药”,回家以后用热水冲了这“药”,给孩子喝下,然后再吃了刨回来的草药,感冒就吃小荆芥,拉肚子就吃白蒿,然后蒙上被子发汗,如此几天,病果然好了。其实所谓药就是心灵的寄托,如果没有后面吃的真正的药,哪能好啊?

成年以后,回想起这些事,我没有简单地以只信科学不信迷性来对待这事,真的是认真思考过拜观音的作用和价值。其实母亲所说,我深以为然:秉承善良和诚实,努力做好人、行善事,竭尽全力去做所事。这也许也是我们现在追求得“什么精神”、“什么信仰”的意义所在吧!

村里寺院

延绵的河流

有山有水的地方是最好的地方,我们东固壁村就是这么一个地方。站在村中心向四周远远望去,南有“南山”,北有“北山”,东有“风抬头”,东南有“岭杏”,西北有“北西峪”。但真正让山和人灵动起来的,还是村南的那条河。

听说这河除了从上游松溪河流下来的水外,还有一部分水是从奶奶庙所在的那座山下出来的清泉水。我就亲眼见到水从山根汩汩带着水泡冒出的情景,也亲自感受过它的冬暖夏凉。大多数地方水深有一米左右,很多地方水能齐腰,最深的是“红石板”和“奶奶庙”那里,浅的地方小孩子可以随意玩耍。这条美丽大河,河水常年“哗哗哗”流着,因为有泉水,即使冬天也有不结冰的水面。

弯弯的河流

无论冬夏,女人们姑娘们都在这河里洗衣服,热闹的时候,放眼看去,河的两岸错落着的都是洗衣服的人们;放耳听去,有聊家常的,有唱山歌的,有拿着棒槌敲打厚重衣服的,还有笑骂不听话的孩子的。夏天里有聪明的小媳妇或姑娘把洗好的衣服晾在河滩的鹅卵石上,边洗边晾,到洗完衣服,有一多半就晾干了,一只脸盆放湿衣服,一只脸盆放叠好的干衣服,盛干衣服的脸盆放在盛湿衣服的脸盆里,俏生生地端着脸盆走回家去,也没全是湿衣服那么重,好不惬意!有的女人就用挎篮盛洗好的衣服,等回到家,挨着挎篮的那半拉身子,全是湿的。

洗衣服

这条河,在夏天的时候,就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很多男孩子的游泳技术就是在这条河里练成的。这游泳技术可是比在城里游泳馆里学习的要高超得多。家乡的夏天,即使上学,也是有午休的,那是一天中最让男孩子疯狂的时间,父母由于上午劳作,天气炎热,都午休了。男孩子可睡不着,他们三五成群地,往南河跑去,跳进水里耍耍,即使不会耍水的,也能在浅水里面淌一淌,热气全消。勇敢的小伙子们还要到“红石板”“奶奶庙”那里去玩高级的耍水技术。

耍水

在大人看来,水是危险而无情的,自然是不提倡孩子们去耍水的,他们有熬着不午睡看着孩子的,也有午睡起来检验孩子去没去耍水的。大人们有一套检验是否去耍水的办法:就是在胳膊上用指甲划一下,耍过水的胳膊指甲划过会留下白色划痕,不知道这个办法有什么科学道理,反正每次弟弟偷着耍水回来都能被准确验出,乖乖地接受惩罚。

女孩子们一般是不敢去河里耍水的,那会儿也没有泳装什么的,女孩子湿着衣服回家是要被人笑话,何况听说水里有蚂蟥,一旦被它吸住,钻进肉里,那可了不得。

神奇的磨坊

东固壁村植被好,土地肥沃,适合北方种植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所有的玉米、谷子、黍、小麦、稻子、高粱、芝麻、核桃等等,都能在村里的磨坊加工处理,不用出村就能吃上现成的米、面、油,我打小就感觉村里的磨坊是个神奇的地方。

小时候跟着父亲到磨坊磨面,先要到压面机器旁看热闹,看着软软的压面从机器里缓缓而出,心里像爪子在挠,那个东西太好吃了。这时候压面的大人一定会揪一截儿压出来的面分给周围看热闹的小朋友们,真正儿是解馋呀。

磨坊设计精巧,大家一进磨坊,看到的地面上摆着各种各样的机器,有磨面机、脱壳机、粉碎机等,厂房比较宽敞,各种加工以后的的米呀面呀油呀的,缓缓从机器里面流出,收集布袋里面,成品就完成了,但是这时候并未大功告成,各种玉米、麦子、谷子、高粱等,经粉碎之后剩下的麸皮和带壳食物剩下的渣壳都是要单独收起来的,收集这些的地方设计在厂房的地下,类似于现在的地下室,出渣和麸子的出口可不像出面出米那么温和,基本是喷着就出来了,出口处那个力道足足有四五级风力大小,把麦麸、谷糠等吹得到处都是,所以磨坊地下室个个面积都设置的很小、很矮,而且麸尘斗乱,到处漂浮着各种粮食粉沫,很富有神秘色彩。

磨坊

正因如此,这些小房子成了小孩子们喜欢光顾的地方,经常借口帮着大人们做这个营生,他们一边一手拿布袋,一手拿小铁簸箕,把那些麸皮和渣壳都撮进布袋里,一边就在里面拳打脚踢、藏猫猫,等把这些活干完以后一个个完全看不出眉眼是谁,一个个灰头土脸就像个小灰人。

麸皮

无数次做梦都梦到村里的磨坊,可能那个充满麸尘的小房子像极了神奇梦幻小屋吧,每每梦到它都会有一些很神奇的事发生。小时候物资奇缺,家里念书的兄弟姐妹较多,很多时候连文具都不能备齐。我经常会梦到,在磨坊地下的那个小房子里,我拿着布袋收麸皮,手一动,就会冒出来一支铅笔、一块橡皮、一个笔记本、一个圆规,甚至一本喜爱的杂志。那些东西都比我日常见到的更要精美漂亮。甚至有的时候还会梦到磨坊出面的小孔里面,出面出的好好的,还会突然冒出钱来,全是钢镚儿,一分的、两分的、五分的,源源不断,让人惊喜。因此,我常常怀疑,磨坊那个地方肯定有个“地下宝藏”,它能承载孩子们的期盼和梦想。

梦境中

如今,物质条件很丰富,孩子们的笔袋里文具一应俱全,文具的花色和种类也是应有尽有。恐怕孩子们也不做那样的梦了吧!想起来这些,竟然不全是心酸,还有那么一丝甜蜜呢。

通往象牙塔的枢纽带

咱们村里的学校,在周边算是有名的,除了接受自己村里的学生外,还接受附近4、5个没有学校村的学生。最早学校设置有小学、初中、高中,一个年级一个班,每班都能有30来个学生,那时候学校的老师们水平都很高,也很自律,把培养优秀人才当成自己神圣的职责,从没有放松过对学生们的要求。一批一批优秀学生从这里输送出去,有的考到了镇里、有的还飞到县城。大姐就是直接从这里考到县城育红中学的,这也算村里学校的一个里程碑,从此开启了村里孩子们飞往县城甚至更远的先河。那段时间是村里学校最辉煌的历史时期。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同一年龄的人越来越少,逐渐就不够一个班的设置,慢慢的高中没有了、初中没有了。我上学的时候就只有小学了。那时候的老师们正式编制的逐渐流失,坚守下来的大多是村里的学识渊博的长者,记忆最深刻的就是吴四旺老师、田转良老师、李喜文老师、马二狗老师。他们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是孩子们心中的“孔圣人”。

圣人

记得那时候要上晚自习,老师们总是有那么多的作业布置给学生们,如果到了下自习的时间还做不完,就得跟着老师回老师家去做。当时对老师真是又怕又爱,一上晚自习就得急急地做作业,生怕到晚自习散的时候还得跟着老师回家做。

现在虽然不记得老师所教的内容了,但老师们那敬业精神和音容笑貌都还留在我记忆深处。如果说我还算学到了些知识,还算掌握了些学习方法,那么,这些老师给我的启蒙,就是最坚实的基础。可爱的老师们啊,你们把孩子们送到镇上,送到县城,送到祖国各个地方,你们却守着这方土地,尽职尽责,无怨无悔!

恩师难忘

那时候,村里因为电压不稳的缘故,停电是经常的事情。每一个学生都有一盏自制的小煤油灯。记得自己当时是拿一个空的小墨水瓶,把瓶盖用改锥钻个孔,再用棉花搓一个粗粗长长的捻子,从瓶盖穿过去,上面保留一小段,下面长长的捻子浸泡在装满煤油的墨水瓶里,一个煤油灯就做成了。停电的时候点着煤油灯可以继续学习,一个晚自习上下来个个同学小脸黑眉乌嘴的,从也不感觉有什么委屈,留在记忆的却是相互打趣的甜蜜。就是那豆大的光,照亮了孩子们眼前的书本,照亮了孩子们的天地,照亮了孩子们的前途。

学校

可亲可敬的故乡人

父母养育了我们兄弟姐妹几个,两位老人算看得比较远的人,不计男孩女孩一视同仁,都要出钱供给我们念书,在那个家家都物质极度贫乏的日子里,我们家供养这么多学生更是家庭情况长期困难。在那些捉襟见肘的日子里,是邻里乡亲多次伸出援手,慷慨解囊,帮助我们度过那最最艰难的日子;同时我们姐弟在外上学,长期只有两位老人在家,是村子里的是亲戚朋友、父老乡亲们陪伴他们走过了那些长长的岁月!我们作为晚辈,感谢你们的相助相伴!遥遥祝福老人家们:身体康健,幸福永远!

父老乡亲

永远不会忘记本家张双栋爷爷,在我们最困难、最看不到希望的时候,肯想各种办法帮助我们贷款。这在现在看来为数不多的钱款对当时的我们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感谢医生们:王怀棠、卜会棠、卜兵良!我们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您们的保驾护航。小时候看到您们手中的针管,会害怕,会哭闹;现在才能真正体会到您们的劳苦功高。不管是农忙还是深夜,随叫随到,望、闻、问、切,细致周到,你们是我们家乃至东固壁老少健康的守护神!

赤脚医生

感谢本家的张增寿爷爷,当年我们姐弟几个在昔阳中学上高中时,爷爷是食堂的厨师,他曾经利用自己不大的权力,给我们的饭菜多添过几块肉,多盛过几勺汤,多挑过几根饸烙面,多铲过几铲小米饭。在那样食不果腹的岁月,爷爷帮助我们的,何曾只是几口吃的喝的?那分明是支撑我们念书的力量啊!

厨师爷爷

感谢卜桃小叔叔,您用自己的杰出表现开辟了东固壁通往外面的路,不只带来了外面的文化和思想,还用您的平台极尽全力地帮助村里可造之人,为晚辈们设计未来、助青年们实现梦想,引有志者走出村子,改变命运,在外面创造更广阔的世界。您是我们的榜样,是引路人,是东固壁文化的标志人物!一路向前,感谢有您!

榜样的力量

 这一路走来,需要感恩的人真的很多,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大家的帮助,我们也有责任将东固壁精神传承下去,我们一大家也一直在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将感恩化为行动。

家乡值得回忆的篇章太多,即便自己穷其笔墨也不能及之一二,每每想起那些景、那些事、那些人,我都会激动不已,就会身不由己的更加深深地怀念我那热恋的故乡…...。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