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龙门村夫

论语新视界050|陬人之子不知礼

龙门村夫  · 简书  ·  · 2019-03-03 06:38
图片发自简书App

鲁国祭祀周公的时候,孔子得以进入太庙。但是,孔子见到每件事,几乎都要问一下:“这是什么礼?”有人很不以为然,说:“谁说邹家那孩子懂礼?他进入太庙,几乎什么都问。谁说邹家那孩子懂礼?”后来,孔子听说有人这样说他,就说:“这就是礼呢!”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论语·八佾》3·15)

古代开国之君叫太祖,太庙祭祀太祖的庙。周公是鲁国最初受封之君,因此,鲁国太庙,即周公旦的庙,供鲁国祭祀周公。 鄹,或作“陬”,音zōu,地名。孔子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因为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曾经做过陬大夫,因此,人们把他称作陬人,“鄹人之子”指孔子。在这里,因为孔子每事问,人们觉得他可能不太懂礼,这“鄹人之子”便有了轻视之意。

图片发自简书App

孔子很早就已经有了名气,这时能够进入太庙,说明他已经得到了入太庙的资格,或者是因为他是“士”的原因。如果按上述理解,人们说他是“鄹人之子”,是说他是年轻人,大概在二十岁左右的样子。这个记载,也说明孔子学问还不够大,不耻下问,所以要每事问。也有人认为,这一段说明孔子并不以“礼”学专家自居,而是虚心向人请教,同时也说明孔子对周礼的恭敬态度。

但钱穆提出了不同意见。

钱穆《论语新解》认为,“是礼也”的“也”,通“邪”,是疑问词,即“子闻之,曰:‘是礼也?’”。孔子并非不知太庙中的种种礼器与仪文,但那时已经礼崩乐坏,太庙中的礼大概多属僭礼,不当陈设举行于侯国之庙。孔子每事问,是一种极委婉而又极深刻的讽刺与抗议。浅陋的人不识其中道理,疑孔子不知礼,孔子也不明辩,只是反问这是礼吗?孔子并非不知这种种礼,只是说这种种礼不当在太庙中,所以故意“每事问”,希望人们有所省悟。钱穆还说,过去注解“是礼也”三字为正面自述语,说孔子是敬谨自谦,知而犹问,即此是礼。

但从本章的记叙方法来看,弟子们先记载“子入太庙,每事问”,应当隐含着孔子不耻下问好学的意思。等到有人怀疑孔子不知礼的时候,以孔子的回答作答:“是礼也。”因此,第一种理解似乎更胜。

另外,《左传》在记载历史事件时,如果这一事件符合礼,就记为“礼也”,与“是礼也”一个意思。

总起来说,上述两种理解,各有其理,难分伯仲。好在此事离我们已经遥远,我们可以不必再去较真。但有些事不能僭越,则是现代人还是应当继续遵循的。这也是现代文明所提倡的。

@图片来自网络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