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描绘了一个道教修行故事,从俗世生活到入门受训、修炼积德,到最后得道成仙和仙人后生。这幅画卷不仅展示了王希孟的艺术才能,还反映了宋徽宗对道教和道教山水画的看法。画卷中不仅描绘了山水景色,还通过人物、建筑、径路等细节元素引导观者穿行于山水间,形成了一种叙事序列的作品。画卷的结构和构图方式揭示了宋代山水画的传统和徽宗的个人信仰。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描绘道教修行故事
画卷按照从俗世生活、入门受训、修炼积德,到最后得道成仙和仙人后生的顺序发展,展现了主人公的修行过程。
关键观点2: 画卷反映了宋徽宗对道教和山水画的看法
徽宗的监督和参与使画卷成为他个人对道教和山水画想法的体现,同时揭示了宋代山水画的传统。
关键观点3: 画卷的叙事与构图方式
画卷通过人物、建筑、径路等细节元素,引导观者穿行于山水间,形成了一种叙事序列的作品,体现了宋代山水画的传统构图方式。
关键观点4: 画卷的结构和构图方式揭示了宋代山水画的传统
画卷的结构和构图方式,如对称性和格式编排,以及高潮部分的设计,揭示了宋代山水画的传统和徽宗的个人信仰。
文章预览
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中的修行故事 文 ˉ [荷]葛思康(Lennert Gesterkamp) 【内容摘要】 《千里江山图》是北宋时期一幅近12米长的著名山水画卷。这幅画在1113年由18岁的神童王希孟在本身作为画家和道教修行者的宋徽宗(1100—1125年在位)的监督下所绘制。在本文中,笔者认为此手卷描绘了一个道教修行故事,即按照从俗世生活、入门受训、修炼积德,到最后得道(成仙)和仙人后生的顺序发展。这个故事通过人物、建筑、径路、桥梁和其他图像元素的细节描绘,引导观者在山水间穿行;同时,手卷的构图也以图像元素的特定位置和山水的形式从右到左发展。并且,由于徽宗的绘制监督和密切参与,这幅山水画卷也为我们提供了徽宗个人对“何为道教”和“道教修行”的看法,甚至让我们了解到他对宋代道教山水画的想法。 【关 键 词】 王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