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EV视界

固态电池卡壳多年,谁悄悄拆了死结?

EV视界  · 公众号  · 汽车  · 2025-10-07 12:36
    

主要观点总结

中科院金属所对固态电池进行重大突破,改写其“底层设计逻辑”,解决行业多年难题“界面阻抗”。通过新技术,电极和电解质实现分子级协同,离子传输效率大幅提升,解决固态电池阻抗问题。同时,新材料具备智能调度系统,适应充电和放电需求。此外,突破柔性与能量密度两难问题,可应用于智能手环、折叠屏手机和电动车等领域。此次突破为行业指明方向,固态电池量产化进程有望加快。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解决固态电池界面阻抗问题

中科院金属所的新技术直接改写了固态电池的底层设计逻辑,通过让电极和电解质“长在一起”,解决了界面阻抗问题,提升了离子传输效率。

关键观点2: 新材料的智能调度系统

中科院的新材料为离子传输添加了智能调度系统,能够在充电时加速锂离子传输,放电时稳定存储锂离子,解决了固态电池在快充模式下的稳定性问题。

关键观点3: 突破柔性与能量密度难题

新技术突破固态电池在柔性和高能量密度之间的两难问题,既能够实现电池的柔性,又能够提高能量密度。在电动车领域,这有望大幅提升续航里程。

关键观点4: 为行业指明方向

此次突破为固态电池行业指明了发展方向,即从分子层面重构界面是关键。这将推动车企和手机厂商跟进,加速固态电池的量产化进程。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摘要由平台算法生成,仅为信息导航参考,不代表原文立场或观点。 原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为原作者并希望删除该摘要或链接,请通过 【版权申诉通道】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总结与预览地址:访问总结与预览
文章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