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啥推荐读物
专栏名称: 卷毛维安
大四的中文系姑娘。 公众号:维安记(文章首发于此) 微博:卷毛维安 已出版个人随笔集《我们的年轻,柔软而硬气》 个人电台:蓝绿调频(荔枝fm,网易云音乐) 文章授权转载及其他合作请务必联系到本人。
今天看啥  ›  专栏  ›  卷毛维安

你大概不知道,我是撑到你转身之后才哭的

卷毛维安  · 简书  · 随笔  · 2017-09-12 19:53

3年前的2014年9月11号,我第一次踏进我的大学。

同一段路,我走了七八次。只有第一次是我妈送我来的。

拿到通知书之前,我不知道自己会出那么远的门,甚至对江南的城市没有任何概念,除了地名的两个字,别无所知。除了憧憬,还有胆怯。更不知道之后的四年,我会以如何的姿态面对一大群陌生人,面对我自己。

二十几个小时的火车之行后,到学校的时已经傍晚了,班助学长在校门口接我,热情无比地帮忙把行李提上楼,在宿舍楼刚好碰到辅导员,他和我们寒暄过几句之后离开。望着空荡荡的宿舍和架子床,头顶的照明灯明晃晃,我想着自己要在这里待四年,有点恍惚。

妈妈帮我铺了床,帮我把行李都整理好,我们下楼去,手拉着手把学校里的每个角落都逛了一遍。夏夜真美啊,在完全陌生的地方,还好我能牵着最熟悉的人的手。

第二天是报到和缴学费,傍晚的时候全部事务都办置齐全,图书馆的灯光已经亮起,我沉浸在对未来无尽的想象之中。

妈妈说:“去吃个饭吧,我准备走了。”

那天晚上我们在学校东门的“鸡公煲”吃了火锅,味道还不错,有点儿辣。之后我和同学去过那里很多次,每次点鸡公煲的时候我都觉得没有我第一次尝的那种滋味。饭罢,我和妈妈站在饭店门口,想说点轻松的话题来缓解这种离别的气氛,最终是我情绪崩了,一下子就哭了出来。

现在,东门的一整条美食街都拆掉了。迎接新生的横幅又准备拉起来了,我常常站在图书馆的高层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觉得时间比钱更不经花。


❤️

大学的开学季是热闹非凡的,家长是比学生多的。

为什么那么多家长请假也好,翘班也好,一定要送孩子来上大学?

知乎有个高赞回答是:

去过你的学校之后,父母会能更加具体地想象你的生活。

之后再打电话说:“我在宿舍”,他们才能想象出你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和什么样的人一起玩耍,才能放心。

之后再打电话说:“我在食堂吃饭”,他们才能想象出自己的孩子坐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吃着什么样的饭菜,才能放心。

之后再打电话说:“我在去教学楼的路上”,他们才能想象出自己的孩子走在怎样的一条路上,才能放心。

而不再是想你的时候,只能想象一张脸庞而已。

起初我不以为然。直到这个假期带着爸爸和妹妹来了一趟学校,感觉他兴奋地不得了,一直要我拿起自拍杆在校门前拍合照。他在此之前并未来过我的学校,但在电话或者微信里听我提到过很多次各种校内名词,直到那一天,他和我的坐标终于重合。那些幻想过无数次的画面也至此和那些陌生的名词一一对应。

我向他们介绍着“这个是宿舍楼”、“那个是图书馆”、“那边是食堂…”爸爸一边走着一遍思索着什么,我甚至怀疑他已经在心里默下了一张地图,甚至偷偷丈量了从图书馆到宿舍的距离,以后若是遇到我敷衍搪塞,也能找到理由来反驳:“我可是去过你们学校的。”

临走的时候,他无意中在饭桌上提起“来过一次你的学校了,以后你说起你在哪,我也不用总是想象着,到底是怎么样地一番场景。”

莫名地心酸,最为亲近的人,却对彼此的生活不对等地了解,我能够想得起家中物件的摆放位置,各个房间的具体构造和模样,但他们只能凭借一次的记忆,反复揣摩回味。把自己的儿女放在这个模糊的画面里,翻来覆去地思念和想象。

❤️

常常在开学的时候看到一个新生后面拖家带口地带了一大家子人,从白发苍苍的爷爷奶奶,到抱在手里的弟弟妹妹侄子侄女。其实对于很多家人来说,陪孩子去上大学是一件特别特别骄傲,也特别特别自豪的事。

很多家庭的条件并不是太好,父母或许一辈子都没出过远门,更别说像现在的年轻人一样整天飞往世界各地,可能对于他们来说,乘坐二十几个小时的火车去外地是一件及其郑重的大事,一个女生说自己只见过妈妈化过两次妆:

“一次是见证她儿子的婚礼,一次是送她的女儿去上大学。”

❤️

前年的九月,我在学院迎新活动里当志愿者,穿着红色文化衫和一群同级的同学们站在校门口举着牌子。

帮一个学妹拿行李,从生活区门口到了宿舍楼底下,学妹在签字,我旁边站了一个新生模样的姑娘和她的爸妈,彼时她爸爸和妈妈并排站着面对着她,一个伸手把她的碎发别到耳后,一个不断清点着她新买的日用品,问她还缺什么。

“不缺了。”小姑娘摇摇头,像只小动物一样,眼睛直勾勾地望着爸妈,脸上表情淡漠。

“那我和你妈走了哦,你要照顾好自己。”他的爸爸说这话的时候拍着女儿的肩膀,动作看起来并不是熟练,显得有点尴尬。可能他平时在家是个严肃角色,向来不和女儿多说半句感动的体己话,在这样即将分别的时刻,竟然变得手足无措起来。

小姑娘的妈妈忽然就红了眼眶,把头埋进丈夫的肩膀。那张脸再抬起来的时候已经满是泪水,她又“哇”地一声又抱住了女儿。摸着她的头告诉她一定要照顾好自己。

“哪里不如意了,一定要告诉我们。”

小姑娘沉着脸,抱着妈妈,轻轻拍拍妈妈的背:“放心吧。”

驶往高铁站的巴士即将发车,小姑娘的爸爸催了:“走吧,班车到了。”抱住女儿的妈妈才开始急急忙忙地抹着脸上的泪花。

这学妹跟在爸爸妈妈身后,站在喧闹的人群里,望着自己的爸爸妈妈,挤在其他的爸爸妈妈里,挥了挥手。

车子开走了,小姑娘提着满桶的日用品,转过身来,眼泪忽然就大颗大颗地掉下来。

那天阳光很好,还特别热,她的刘海已经被汗浸湿了,眼泪和汗水一同唰唰地往下。我看着她的身影,视线也忽然模糊了。

她可能不想让爸妈难过吧,于是死死地撑到转过头去,才把自己的难过泛滥出来。

你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他们是笑的,但你真正到了大学,他们却哭了。

其实子女到了一定的年龄就开始脱离父母的,但是父母不论到了什么年纪,都离不子女。从你存在的那一天开始,你的每一个人生节点,都给他们以仪式感。

都说父母手上牵着一根线,孩子是风筝。其实孩子只是随意的飘摇,而父母却不断跟着跑。

如果孩子的生命力和生存能力极强,父母欣慰之余或许还会参杂着那么一点儿难过,那种感觉实在太矛盾,既想让你过得好,又隐隐约约地想听你偶尔闹点小情绪。

虽然总是抱怨着你“麻烦”,但也常常在你走后,看着你玩过的小熊,睡过的床,偷偷担忧起来,害怕如果有一天你成熟了懂事了,就不再需要他们了。

❤️

每次说到如此场景,最容易想到的就是龙应台《目送》里那句:“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他们比你更明白,以后的路再远再难都是你自己走。他们能帮的太少太少。

其实这种渐行渐远是相对的。不仅是孩子在往前走。也是父母在往后退。童年时期的那种相处的状态,那种真的好像回不去了。

回不去了。

我喜欢的歌手祁紫檀有一首歌叫《放风筝》,歌手有次在live的时候介绍,是妈妈给了她这首歌的灵感:其实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就像放风筝。最开始风筝的线就像妈妈生我们时候那根肚脐线,密不可分,当我们逐渐长大这个线越来越长,越来越细,到后面可能会断,你不得不独自面的这个世界 。

她唱:“是借了你的风,得以俯瞰和张望。”

他们像是一阵风,我们像是蒲公英的种子。我们被携着,从故乡飘摇到他们尽可能去到的远方,种子落到泥土里扎根的时刻,风即将散去。

❤️

最后,给大家一些建议。

如果你是大一的新生,爸妈带你来学校的时候,记得多陪陪他们,如果他们想帮你拿个行李啊叠个被子啊想要拍照想要到处逛逛什么的,就由他们们去好了,不要觉得丢脸,因为你会在这里生活四年,他们却只能挂念四年。

如果你不是新生,不如买一张当地的明信片,写一些一直想说却不好意思说的话,然后寄给他们。

如果你已经毕业了,那就争取能够多陪陪他们,或者把他们接来你的城市玩一趟。

在你享受人生新篇章的时候,不要忘记给他们一张请帖,赠与他们名正言顺的权利——不用再窥探打听,不用委曲求全,有机会心安理得地进入你当下的生活,感受你拥有的新世界。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