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围绕《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六条关于混淆行为的修订进行解读,详细阐述了整体营业形象的概念、受保护的法律依据、法律构成要件以及司法实践中的相关问题。文章讨论了整体营业形象的概念和法律依据,包括有一定影响的市场知名度和混淆行为两大前提,以及这两个前提的多个构成要件。同时,文章还详细分析了整体营业形象受保护的法律要件,包括装潢元素的显著性、长期稳定使用的持续性等。此外,文章还涉及了整体营业形象的近似性判断方法、近似比对范围、独立保护原则等问题,以及相关司法案例和参考文献。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整体营业形象的概念和法律依据
整体营业形象是一个法律概念,具体是指附着于营业场所之上的装潢装饰以及与营业场所分离的具有审美意义的物品与布置。其在我国受保护的主要法律依据有《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六条和相关的司法解释。
关键观点2: 整体营业形象受保护的法律构成要件
整体营业形象受保护的法律构成要件包括有一定影响的市场知名度和混淆行为。其中,有一定影响需要达成市场知名度并具有区别来源的显著性,混淆行为则是引人误认为是他人商品或者与他人存在特定联系的行为。
关键观点3: 整体营业形象的近似性判断方法和范围
整体营业形象的近似性判断方法参照商标相同或近似的判断原则和方法,以相关公众的一般注意力为标准,进行整体和主要部分的比对。范围则倾向于保留除实用性功能之外具有一定审美意义的装潢元素,排除纯功能性元素和行业内惯常使用的装潢元素。
关键观点4: 整体营业形象的独立保护原则
整体营业形象的独立性保护原则要求在涉整体营业形象的近似比对中,应当将注册商标元素和广告语元素排除于整体营业形象之外,分别进行保护。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摘要由平台算法生成,仅为信息导航参考,不代表原文立场或观点。
原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为原作者并希望删除该摘要或链接,请通过
【版权申诉通道】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