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的研究团队在电催化CO2还原生成多碳产物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团队通过湿化学/电化学法在铜透散电极基底上构建了富含晶格应变的纳米片铜(NSL-Cu HPE),在中性和酸性介质中都能高效、稳定转化CO2为C 2+ 产物。该研究成果对于解决温室效应与消纳可再生能源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温室效应加剧,发展可再生电能驱动CO 2 与水反应合成碳基燃料或高价值化学品的新技术具有重要意义。电催化CO 2 还原制多碳产物是具经济竞争力和发展前景的策略之一。
关键观点2: 研究成果
研究团队通过湿化学/电化学法在铜透散电极基底上构建了富含晶格应变的纳米片铜(NSL-Cu HPE)。该催化剂在中性和酸性介质中都能高效、稳定转化CO 2 为C 2+ 产物,显示出优异的电还原CO 2 生成C 2+ 产物能力。
关键观点3: 研究要点解析
研究团队通过商品铜粉相转化法制得铜中空纤维透散电极,并通过湿化学/电化学法构建了分层次铜纳米片。此外,研究还通过电化学实验、原位光谱与理论计算揭示了晶格应变效应对电催化性能的影响。
关键观点4: 通讯作者介绍
通讯作者董笑、魏伟和陈为分别介绍了他们的研究背景、主要研究方向和成果。其中魏伟是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研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C1化学与工程、温室气体战略以及CO 2 捕集封存和利用、纳米材料合成与应用等研究。
关键观点5: 第一作者介绍
第一作者李守杰介绍了其科研经历和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二氧化碳光电催化转化等,并提到了其主持和参与的科研项目以及在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
文章预览
▲共同第一作者:李守杰 、吴钢锋、毛佳宁 共同通讯作者:董笑、魏伟、陈为 通讯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学,上海科技大学 论文DOI:10.1002/ange.202407612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直达链接) 全文速览 近日,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的魏伟、陈为研究团队在前期铜中空纤维透散电极(Cu HPE)电催化CO 2 还原(eCO 2 RR)生成多碳(C 2+ )产物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湿化学/电化学法在铜透散电极基底上原位构建富含晶格应变的纳米片铜(NSL-Cu HPE),晶格应变效应与气体透散效应协同作用促使铜透散电极在中性和酸性介质中均能高效、稳定转化CO 2 为C 2+ 产物 (图1)。 图1. NSL-Cu HPE酸性体系电还原CO 2 制多碳示意图 背景介绍 发展可再生电能驱动CO 2 与水反应合成碳基燃料或高价值化学品的新技术对于解决温室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