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草木熏19

三个月前的婴儿处在偏执分裂期

草木熏19  · 简书  ·  · 2019-05-06 22:29

本文节选自武志红的《为何家会伤人》。

英国心理学家克莱因认为,三个月前的婴儿处在偏执分裂期。

三个月前的婴儿没有能力处理一种矛盾:妈妈一会好,一会儿坏。能敏感地捕捉到他的感受、满足他并与他互动的妈妈,是好的;不能满足他、忽视他甚至虐待他的妈妈,是坏的。

那么,他们怎么办?他们会使用分裂的方法。即,将妈妈形象一分为二,一个是好妈妈,一个是坏妈妈。好妈妈,是那个真实照顾他的人;而坏妈妈,则一开始被婴儿处理为鬼怪形象。并且,好妈妈与坏妈妈绝对不可以并存,好妈妈是绝对的好,坏妈妈是绝对的坏。

白雪公主与灰姑娘等童话故事,典型地反映了这种分裂,一个完美的好妈妈去世了,后母和她的亲生女儿们很可怕,而且绝对的坏。

至于女主角,则是绝对的好。孩子们爱听这些童话故事,不是因为这些童话故事多么美好——其实仔细想想就会知道,这并不美好。而是因为,这些童话故事反映了他们的内心,通过去听这些童话故事,他们得以向外投射自己的内心,并不断修正。

若得到很好的照料,并与妈妈有很好互动,也即,好妈妈的部分足够多,三个月后,婴儿就有了初步的整合能力,他虽然伤感,但仍然可以接受一个基本的事实:他真实的妈妈有好有坏。

这种整合,是宽容的开始。

同时,因为妈妈的镜子功能,孩子自身也会进行分裂,分裂成一个好孩子和一个坏孩子。好孩子绝对的好,坏孩子绝对的坏。好孩子绝对爱妈妈,而坏孩子对妈妈有可怕的攻击,妈妈绝对不会接受。

若妈妈对婴儿的攻击,如咬乳头、抓头发等,不给予反击,而只是简单地制止,并且一如既往地爱婴儿,那么婴儿就会觉得,坏孩子也是被接纳的。于是,好孩子和坏孩子也走向整合。

一网友在我微博上留言说,她在黑暗的房间哄儿子入睡,儿子喃喃自语:“这个阿启在床上,还有一个生气的阿启在地上。”

这个躺在床上、和妈妈一起的阿启,就是好孩子,而那个生气的就是坏孩子。

从这一段文字还可以看到一点:中国人的习惯性认识——三岁前的孩子什么都不懂,所以怎么对待他们都可以,是大错特错的。相反,孩子越小,越需要大人特别是妈妈的细心呵护与关注。

若一位妈妈想让你的孩子心理健康,在他婴幼儿时,多和他互动,看到他,并带着喜悦,是至关重要的。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