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哈利老师at爱丽丝阅读研修所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0222绘本日历

哈利老师at爱丽丝阅读研修所  · 简书  ·  · 2020-02-22 10:04

《我们都一样》 ,法国绘本大师 爱德华·蒙松 ,代表作有——做“故事会”能嗨爆全场的互动书 《挠挠大怪物》 ;帮助孩子摆脱自我、融入团队的 《谁是国王》。 我们从他的作品中不难发现,处处有平等、包容、友善的价值观,体现了法国人几百年来的精神气质。他的画风则是简洁、简洁、再简洁,甚至会让人误以为是专给低幼宝宝的认知书,那就大大低估了这位大师。一起来看今天这本,体会一下什么叫“趣味中蕴含的哲学深度“,适合3岁~99岁。

这本书的主角是用拼贴创意的驯鹿形象,最先能想到的就是“圣诞老人”的坐骑,然后头脑中蹦出了“温顺、灵性”这些性格特征。驯鹿是5000年就被人类驯化、且是至今唯一一个鹿的品种,比如我们的梅花鹿就没有被驯化成功。 戴蒙德 《枪炮、病菌与钢铁》 一书中提出了“安娜.卡列尼娜原则”,形象地点明了驯化的本质:可驯化的动物是可以驯化的,不可驯化的动物则各有各的不可驯化之处。

“驯鹿”和“我们都一样”这两个元素叠加,也让我联想起汤姆.汉克斯的动画大片 《极地特快》 中的一幕,在伸向远方的铁轨上,挤满了驯鹿,堵住了驶往北极的列车,他们一个个温顺恭敬,面目不分,漫山遍野,却又服从指挥,好似安善良民。因此,本书的开篇就写到:“我们都一样……一开始,都有一点腼腆。不太敢跟别人说话,只是默默观察……但我们试着去认识对方。”

我们勇敢地迈出了接触他人的第一步,我这一小步,就是人生的一大步。但接踵而来的,就是遭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不一样的肤色、不一样的穿着、不一样的打扮……我们会好奇,奇怪,直至嘲笑、无视这些“与众不同”的人。从画面中,每位读者都会深深地感受到,那些被当做“异类”,被人无视、嘲笑的人,内心有多愤怒和难过。

除了长得不一样,还有个性迥异的人,有喜欢呼朋唤友的,有独来独往的,有喜欢指挥他人的,有随波逐流的,有拒绝任人摆布的……当突破了忍耐的极限,纷争就不可避免,甚至不惜为此开战。

当我们被纷纷扰扰折磨得心力交瘁时,体会一下这段:“当我们拿掉面具、服装、帽子和羽毛……其实——我们都一样!”

我们理一下全书的脉络:从“我们都一样”中走出来,发现原来“我们不一样”,历经尘世的纷扰,最后又回到“我们都一样”的原点,但却是建立在“我们不一样”、尊重个体差异基础之上的“我们都一样”,让人不由得生发出『自由、平等』的感慨!

这本具有浓烈的思想启蒙色彩的绘本,也在提醒着我们,家庭应该传递给孩子怎样的信息。最近看了一本书 Educated ,译为中文是特别富有诗意的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书中提到一个概念:

每个家庭都会给孩子两个礼物。一个是 常识 ,就是我们对这个世界最基本的认识;第二个是 亲情 ,是我们和这个世界联系起来的最基本的纽带。如果 家庭不正常 ,这两件 礼物 就会变成 诅咒

这本书是一位剑桥大学历史学博士 Tara Westover 的童年自述和成年反思,生于摩门教家庭和社区中,带给她的是扭曲的“ 常识 ”和不正常的“ 亲情 ”,17岁才开始了正常的学习,并逃离家庭和社区,但逃离之后的收获并不完美,而是矛盾的痛苦煎熬,她以为的常识,完全不是正常社会中的常识,这带给她极大地精神痛苦。又经历了十多年,最后通过写作本书,得以自我疗愈,而让她痊愈的, 正是教育赋予她的一种能力,一个全新的看待自我的视角 。这本书带给我极大的震撼和启发,在书中直至最后,Tara都没有与她的家庭和解,似乎是并不完美的结局,但这就是现实,但她完成了至关重要的,摆脱了旧的自我,重塑了新的自我,通过教育带来了新的视角。这也是今天的 《我们都一样》 的作者 爱德华·蒙松 ,真正希望传递的:

走出狭隘,用多元的视角看待自我和他人

这才是这本书蕴含的最深的涵义。

如若不然,我们看待世界就只剩下了一种角度:“ 战斗 ”,在话语权的指导下,似乎永远都要阻击什么、消灭什么、要与什么抗争,打好一场什么什么仗…...似乎不以此法,不足以树立“信心”……然后吞噬了所有不相容的东西,不留一点痕迹。

再想一想,我们的问题出在哪儿,我们应该教给孩子怎样的 常识、 怎样的 亲情 ,这是今天留给你的思考题。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