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BioMed科技

北大汪贻广教授《自然·通讯》:发展调控纳米颗粒核心组分增强肿瘤成像效果的新策略

BioMed科技  · 公众号  · 科技自媒体  · 2024-09-10 18:04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荧光成像引导手术的迅速发展与探针局限。传统荧光探针存在非特异性作用机制,成像对比度和灵敏度较低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汪贻广教授实验室致力于开发可激活荧光探针,能够响应肿瘤微环境特异性信号并降低背景噪音。文章还介绍了新型pH超敏感纳米探针HUNPs的研究进展,该探针通过调控纳米颗粒核心组分,实现了正交荧光放大,提高了肿瘤成像效果。此研究为肿瘤荧光成像引导手术提供了有力支持,并揭示了纳米颗粒内核疏水性组分在增强纳米生物相互作用中的关键作用。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传统荧光探针的局限性和问题

存在非特异性作用机制,成像对比度和灵敏度较低。

关键观点2: 可激活荧光探针的开发

为解决传统探针的局限性,汪贻广教授实验室开发了可激活荧光探针,能够响应肿瘤微环境特异性信号并降低背景噪音。

关键观点3: 新型pH超敏感纳米探针HUNPs的研究进展

通过调控纳米颗粒核心组分,实现了正交荧光放大,提高了肿瘤成像效果。此探针在多种肿瘤模型中表现出高选择性和高灵敏度的成像效果。

关键观点4: 研究的意义和影响

该研究为肿瘤荧光成像引导手术提供了有力支持,并揭示了纳米颗粒内核疏水性组分在增强纳米生物相互作用中的关键作用。研究团队计划将HUNPs技术应用于近红外区染料,用于深部肿瘤的精准成像。


文章预览

荧光成像引导手术的迅速发展与探针局限 外科手术在癌症治疗中起着关键作用,其目标是尽可能完整地切除肿瘤并保留健康组织。近年来,荧光引导手术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能够在手术过程中实时可视化肿瘤边界,提升手术精度。虽然已有多种荧光探针如吲哚菁绿(ICG)、5-氨基乙酰丙酸(5-ALA)和亚甲蓝等获美国FDA批准并应用于临床,但它们由于非特异性作用机制,通常表现出较低的成像对比度和灵敏度。靶向肿瘤细胞表面受体的探针虽然在特异性方面有所突破,但“始终开启”的设计模式容易产生高背景信号,进一步影响成像效果。 图1 ICG 荧光探针结构及其应用于成像引导手术图片 来源:Ito R, Kamiya M, Urano Y. Molecular probes for fluorescence image-guided cancer surgery[J]. Current Opinion in Chemical Biology, 2022, 67: 102112. 可激活荧光探针带来的新机遇 为解决传统 ………………………………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
总结与预览地址:访问总结与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