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描述了上海五角场以多元人群为基础形成的综合有机生态,放大了城市更新与本地生活及在地文化的矛盾。区域内包含多个大型商业体,具有浓厚的青年文化氛围,吸引了许多创业公司和互联网企业入驻。政府也大力支持创新创业工作,提供资源和平台支持。同时,大学路的商业形态和氛围也成为诸多IP联动和社群活动的试验场。然而,随着商业改造和青年文化消费场景的快速迭代,五角场的原生客群丰富性被窄化,需要关注人们自身需求产生的真实内容,而非简单移植的青年文化标签。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五角场的综合有机生态与城市更新和本地文化的矛盾
五角场以多元人群为基础形成的综合有机生态,放大了城市更新与本地生活及在地文化的冲突。区域内有大型商业体,浓厚的青年文化氛围,政府和企业的支持使得这里成为创业和创新的热土。
关键观点2: 大学路的商业形态和氛围成为IP联动和社群活动的试验场
大学路以其突出的文化氛围、人群活力和开放空间特性成为诸多IP联动和社群活动的试验场。热门IP在这里找到线下出口,商业市集和艺术活动丰富了人文氛围。
关键观点3: 商业改造与青年文化消费场景的快速迭代带来的问题
商业改造和青年文化消费场景的快速迭代窄化了五角场原生的客群丰富性。需要关注人们自身需求产生的真实内容,而非简单移植的青年文化标签。同时,商业地产的改造也需要考虑附近常住人群的生活娱乐、社交体验等需求。
文章预览
对于五角场而言,以多元人群为基础形成的综合有机生态,进一步放大了城市更新与本地生活及在地文化的矛盾:一面是自发活跃的青年文化,相对自由松散,一面是自上而下的商业化改造,焦点集中节奏快,两相交错,勾勒了一副复杂而有趣的区域图景。 作者 | 张书涵(上海) 监制 | 张一童(上海) 五角场坐落于上海东北杨浦区,区域内的核心商业环岛被淞沪路、四平路、邯郸路、黄兴路和翔殷路五条马路区隔开来,由此得名。五个方向上各自分布着一座大型综合商业体,南部环岛商圈和中部创智天地、北部新江湾城共同构成了这一现今的上海城市副中心。 这里是上海最老的城区之一,江湾体育场的罗马拱门还保留着上世纪远东运动会的历史原貌,沿街伸出的龙门架晾衣杆则是属于80年代工人新村的生活智慧。 这里也是上海最年轻的城区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