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钱塘澎湃

多瑙河之波(中):自由与爱情

钱塘澎湃  · 简书  ·  · 2018-03-16 22:49

匈牙利最著名的人物当属其近代民族文学的奠基人裴多菲•桑托尔(Petöfi Sándor,1823-1849)。鲁迅先生1907年在《摩罗诗力说》中,评价裴多菲为“刚健不挠,抱诚守真,不取媚于群的诗人”。他的代表作便是发表于1847年的《自由与爱情(Szabadság, Szerelem!)》。这首诗于1929年由我国著名的革命诗人殷夫先生(1910-1931,“左联五烈士”之一)译成中文:“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正如裴多菲所言,匈牙利的近现代历史也是一部交替上演对自由与爱情的呼唤的壮美画卷。

裴多菲

【诗人之死】

拿破仑•波拿巴对自己曾有过这样的评价:“我一生中真正的光荣并非是打了四十次胜仗,滑铁卢之战抹去了一切美好的回忆,但有一样东西是不会被人们忘却的,它将永垂不朽,那就是《民法典》。”而《民法典》所承载的法国大革命的理念,终于在1848年点燃了欧洲革命的星星之火,并成燎原之势。

拿破仑缔造的法兰西第一帝国在十九世纪初无形中成为了法国大革命的“播种机”与“宣传队”

裴多菲•桑托尔,1823年1月1日出生于多瑙河与蒂萨河之间阿伏德大平原上的吉什•克洛什村的一个赤贫家庭。他的父亲是屠夫,母亲是农奴的女儿。在他两岁那年,他的家庭移居到菲尔艾吉哈兹,家庭状况有所好转。1833年,裴多菲前往布达佩斯求学。在布达佩斯求学期间,裴多菲阅读了大量匈牙利古典文学作家,如巴拉塞•巴林特、兹里尼•米克洛什、秋柯诺依•维德兹•米哈依、包恰尼•雅诺什、魏勒斯马尔蒂•米哈依,以及海涅、拜伦、雪莱等欧洲文学巨匠的诗歌。1847年9月,裴多菲与尤利娅结婚。脍炙人口的《自由与爱情》便写于当年。

裴多菲的妻子尤利娅

匈牙利长期处于异族的统治之下,千余年来马扎尔族人民的反抗斗争从未停止过。1846至1847年,匈牙利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国内状况持续恶化。而哈布斯堡王朝的本部——奥地利帝国也是“山雨欲来风满楼”。1848年3月13日,维也纳人民发动起义,帝国首相梅特涅仓皇出逃。两天后,裴多菲和他的战友们率领起义军民发动革命,解放了布达佩斯。第二年4月,匈牙利国会通过独立宣言,宣布脱离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建立共和国。匈牙利成为了当时的欧洲革命中心。

弗雷德里希•恩格斯:匈牙利是从三月革命时起在法律上和实际上都完全废除了农民封建义务的唯一国家。

然而,哈布斯堡王朝毕竟统治着一个庞大的帝国。在镇压了意大利、布拉格与维也纳的革命后,便开始对匈牙利革命和匈牙利人民进行疯狂的反攻倒算——奥地利皇室宣布取消匈牙利的自治权,降其为帝国的一个省。与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一样,1848年的欧洲革命极大的震撼了欧洲各国的反动势力。况且,哈布斯堡王朝的背后有着极其强大的武装反革命力量——号称“欧洲宪兵”、罗曼诺夫王朝统治下的俄罗斯帝国。1849年,俄皇尼古拉一世派遣十万大军扑向匈牙利,支援新登基的奥皇弗兰茨•约瑟夫一世。这年7月,裴多菲加入了波兰革命领袖约瑟夫•贝姆将军的军队。他在致尤丽娅的诗中写道:“我是杀人的工具——兵,同时我也是一个诗人。”

奥地利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一世

1849年7月,俄奥联军兵临佩斯城下。7月29日,裴多菲给妻子留下一封遗书:“战斗非常激烈,我准备为祖国牺牲。只有这样才是我最光荣的前途——我的妻子啊!我的儿子卓尔坦会走路了吗?断奶了吗?要教他说话,逗他笑!”第二天,裴多菲便在与俄军哥萨克骑兵的搏斗中牺牲。他和尤利娅的儿子卓尔坦出生于1848年12月,失去父亲时只有半岁。

【茜茜公主与奥匈帝国的建立】

奥地利帝国在镇压了1848年的革命后,继续在欧洲大陆上苟延残喘了整整70年的时间。但是,19世纪中期以后的奥地利再也不是那个冠以“神圣罗马帝国”之名、能够在欧洲呼风唤雨的风光角色了——1859年,新兴的撒丁王国在首相加富尔的带领下,将哈布斯堡王朝的残存势力逐出了意大利;1866年,奥地利帝国又在普奥战争中被俾斯麦指挥的普鲁士军队打败,从此彻底被逐出了“大德意志”,德意志走向以普鲁士为核心的“小德意志”道路已经不可避免。同时,帝国境内各民族的反抗斗争风起云涌。用帝国外交大臣安德拉西伯爵的话说,此时的奥地利已经处于“超重状态”。因此,如何延续自己的王朝便成为了摆在弗兰茨皇帝面前的一道难题。

安德拉西伯爵( Graf Andrassy,1823——1890),1867——1871年任匈牙利首相,1871——1879年任奥匈帝国外交大臣

安德拉西是匈牙利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是1848年匈牙利革命的领袖之一。而他后来在奥匈帝国政坛上能够崭露头角,与奥地利皇后的引荐有着密切关系。当时,奥地利帝国的皇后是来自德意志巴伐利亚的伊丽莎白•阿玛丽娅•欧根妮(Elisabeth Amalie Eugenie,1837——1898)——她便是以惊艳的容貌和传奇的人生著称于世的茜茜公主。

弗朗茨·约瑟夫与伊丽莎白的婚礼

1837年12月24日,伊丽莎白•阿玛丽娅•欧根妮出生于巴伐利亚,她的家族是声势显赫的维特尔斯巴赫家族。1854年,17岁的伊丽莎白嫁给了她的表哥——奥地利皇帝弗兰茨•约瑟夫,成为了奥地利帝国皇后。伊丽莎白从嫁给弗兰茨皇帝至1898年去世,总共在位44年,是奥地利帝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后。

茜茜公主

伊丽莎白在礼法森严的欧洲王室中是一个异类,她天生对繁缛的宫廷礼节和泛黄的故纸堆缺乏兴趣,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因而,她在嫁给弗朗茨•约瑟夫后,便对匈牙利人民争取独立和自由的斗争有一定的同情。对于伊丽莎白的政治观念产生过较大影响的一个人是她早年的宫廷教师、著名历史学家约翰•麦拉斯(Graf Johann Mailath)。他曾经为她讲授过于1849年被奥地利皇室所废止的匈牙利宪法,这使得她对于匈牙利自中世纪传承自近代的政治传统有了好感。1848年革命失败后,匈牙利被降级为奥地利帝国的一个省,帝国军政当局采取高压手段压制匈牙利人民的反抗斗争。1857年,即伊丽莎白成为帝国皇后的三年之后,和她的丈夫、皇帝弗朗茨•约瑟夫携两个女儿到访匈牙利。伊丽莎白凭借着她美丽的外貌、优雅的气质和亲民的做派,很快赢得了匈牙利人民的好感,也使得匈牙利行省与帝国中央的矛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和。她在匈牙利的公众场合穿着马扎尔的民族服饰、用流利的马扎尔语和匈牙利人进行着交流,并在后宫任命了十多位来自匈牙利的宫廷女官。在政治事务上,伊丽莎白越来越多地受到了匈牙利当地贵族们的影响。起初,她与丈夫在政治观念上存在的严重的对立。但后来随着帝国内外形势逐渐越来越使得哈布斯堡王朝按照原有的方式统治领地内的所有民族,伊丽莎白的思想也逐渐地影响到了皇帝。因此,安德拉西被伊丽莎白引荐到皇帝身边,她还向丈夫力荐安德拉西出任帝国的外交大臣。时至今日,一些野史笔记仍然在流传,称伊丽莎白与安德拉西之间存在着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暧昧关系。这种说法我们已经无从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两人之间有一定的共同语言和观念。而奥地利帝国特殊的二元君主制政体和伊丽莎白贵为一国之母的身份则为安德拉西在政坛上崭露头角开了不少方便之门。

普奥战争

1866年,奥地利帝国在普奥战争中战败,各种内外危机逐渐发展到了临界点。此时,年仅29岁的伊丽莎白动身前往匈牙利与安德拉西会面。安德拉西告诉她,布达佩斯等地的革命者正在酝酿着新的武装暴动,如果皇帝仍然向以往一样迷信暴力手段,那么形势会变得越来越坏。与其遭到自下而上的暴力革命而玉石俱焚,不如双方各退一步——哈布斯堡王朝给予匈牙利和奥地利相同的政治地位和设置独立军政机构的权利。作为交换,匈牙利人将接受奥地利皇帝担任自己的国王,以哈布斯堡王朝治下的“圣伊斯特万王冠领地”的名义存在。但是,匈牙利的象征——在法律上等同于匈牙利国家本身的圣伊斯特万王冠不能交给哈布斯堡王朝。除了在加冕时以外,奥地利皇帝在其余任何时候都不得触碰圣伊斯特万王冠。奥地利皇帝的作为匈牙利的国君地位仅仅是代表圣伊斯特万王冠治理国家。

奥匈帝国国徽(左为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双头鹰,右为圣母玛丽娅托举的匈牙利圣冠)

伊丽莎白返回维也纳后,向她的丈夫、帝国皇帝弗兰茨•约瑟夫转告了以安德拉西为首的匈牙利贵族们的诉求。最终,皇帝接受了安德拉西所提出的条件。1867年,“帝国议会所代表的皇室和王国领地及圣伊斯特万王冠领地”作为一个政治实体开始存在于欧洲大陆之上。我们通常将这个政权简称为“奥匈帝国”或者“双元帝国”。奥地利帝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兼任匈牙利国王,伊丽莎白则以奥地利帝国皇后的身份同时成为匈牙利王后。

身着匈牙利王后加冕礼服的茜茜公主

【萨拉热窝的枪声与“史上最牛灭国之战”】

随着奥匈帝国的建立,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危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和。正如神圣罗马帝国 “既不神圣、也非罗马,更不是帝国”一样,所谓的“奥匈帝国”仅仅是一个徒有虚名的空壳子。此时,随着德意志帝国的迅速崛起,英、法等老牌强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详见拙文《铁十字的野望》系列,此处不再赘述)。奥匈帝国出于国家利益、意识形态和历史渊源的考虑,选择了与统治者同文同种的德意志帝国作为盟友,先后于1879年和1882年签订了《德奥同盟条约》和《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由此一来,奥匈帝国便被绑在了德国的战车上,哈布斯堡家族的帝国国祚便开始进入倒计时了。

奥匈帝国陆军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弗兰茨•费迪南大公和太子妃索菲娅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加福利诺•普林西波枪杀。这一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客观的说,斐迪南大公是一位比较开明的政治家,致力于推动帝国向联邦制转型。当时,年过八旬的老皇帝弗兰茨•约瑟夫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如果费迪南顺利继位,帝国各民族获得与奥地利和匈牙利相同的地位也仅仅是时间问题,一场波及全世界、夺去两千多万条人命的战争也并非完全没有可能不能避免。与他“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剧命运相比,更加令人唏嘘不已的是他和妻子索菲娅之间浪漫而凄美的爱情故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搜索了解,因篇幅所限笔者在此就不展开了。

奥匈帝国皇储费迪南大公(Archduke Franz Ferdinand of Austria,1863——1914)和太子妃霍恩贝格女公爵苏菲(Sophie, Duchess of Hohenberg,1868——1914)

皇储夫妇被刺对于当时已经异常紧张的局势无异于火上浇油——在德国的支持下,以弗兰茨•康拉德•冯•赫岑多夫元帅为首的帝国军界强硬派人物决定把战争强加给塞尔维亚。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虽然赫岑多夫算得上一个精明的战略家,但是与其主要的敌人——俄国陆军相比,帝国的军事力量实在是过于孱弱。因此,他提出了两个方案——如果俄国在奥军对塞尔维亚发起进攻时保持中立,那么奥军将倾其全部力量消灭塞尔维亚;如果俄国出兵支援塞尔维亚,奥军则以一支偏师对付塞尔维亚,同时集中全部精锐部队对付俄军。

赫岑多夫元帅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是欧洲,而欧洲的战场又以西线(英、法VS德)和东线(俄VS德、奥)为主战场。但是,奥匈帝国因为其地理位置因素,还面临着来自不止一条战线的战事——除了在东线对付俄国,还要在巴尔干战线与保加利亚军队一道对付塞尔维亚,以及在亚平宁战线上对付英国支持的意大利。德国陆军固然是世界最强,但却要同时在两线对付英、法、俄三个庞然大物,这意味着奥匈帝国获得的来自德国的支援便非常有限了。不过,赫岑多夫认为,奥匈帝国陆军虽然不能和德军、法军、俄军相比,但踢翻一个小小的塞尔维亚则是“a piece of cake”。毕竟,他的军队最起码人多势众、给养充足,还有着斯柯达兵工厂制造的各式机枪和轻、重型大炮。但他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塞尔维亚军队的人数虽少,但大多参加过巴尔干战争,实战经验丰富。并且,塞尔维亚军民是为了独立、自由和解放而战,受到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精神的鼓舞,其士气之高昂,远不是自己麾下这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军队可比的。

就在皇储夫妇遇刺身亡的一个月后,奥匈帝国于1914年7月28日对塞尔维亚宣战。面对敌强我弱的战场态势,塞尔维亚陆军总司令普特尼克元帅作为优秀的战术家,制定了一套合理的作战方案——他命令,塞军以一支偏师守住奥塞两国边境的多瑙河、萨瓦河和德里纳河,塞军主力则集结于瓦列沃以东地区,伺机反击。

8月12日,奥军20多万人编为三个集团军,在波德雷克将军的指挥下大举侵入塞尔维亚国土。8月16日至23日,普特尼克指挥的塞尔维亚-黑山联军集中优势兵力发起反击,将奥匈侵略军赶出国境。奥军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于9月再一次纠集重兵进犯,至11月29日,塞尔维亚军民被迫放弃首都贝尔格莱德,主力部队按照普特尼克的预案,在瓦列沃以东集结、休整,准备再战。12月2日,贝尔格莱德被奥军占领。在1914年的战事中,塞尔维亚军队以17万余人伤亡的代价,击毙、击伤奥匈帝国军队22.7万余人。对于奥匈帝国来说,更大的灾难则是于1914年8月18日至9月26日的加利西亚会战。此战,伊万诺夫将军指挥的俄军西南方面军重创了奥军由48个步兵师和11个骑兵师组成的重兵集团,奥军被击退至喀尔巴阡山脉一线。1914年12月15日,塞尔维亚军民光复了首都。奥匈帝国企图迅速征服塞尔维亚的企图至此破产。

加利西亚会战

1915年,德国将进攻的重点转向东线,试图在战场上迫使俄国媾和。在这年5——6月的果尔立策战役中,德奥联军以中央突破的战术取得了重大胜利,俄军西南、西北两个方面军遭到重创。同年9月,保加利亚王国宣布加入同盟国阵营。9月底,德、奥、保三国联军约65万人第三次入侵塞尔维亚。塞尔维亚军民浴血奋战,但终因力量悬殊而战败。1916年初,塞尔维亚王室流亡到希腊的科孚岛,在英国海军的帮助下安置难民、重新整编军队。

1916年,德国再一次将进攻的重点转向了西线。这一年,英法联军和德军在西线战场上相继进行了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为配合西线英军、法军在凡尔登、索姆河的军事行动,俄罗斯帝国皇帝尼古拉二世决定在东线发动一次大规模的进攻。按照预案,这次进攻由西南方面军主导、西方面军配合,旨在以奥匈帝国为主要作战对象,力争在德军主力回师东线之前取得胜利。这次行动的总指挥是西南方面军总司令阿列克谢•阿列克谢耶维奇•勃鲁西洛夫上将(Алексе́й Алексе́евич Бруси́лов,1853——1926),因而此次行动史称“勃鲁西洛夫攻势(Брусиловскийпрорыв)”。

1916年俄军夏季攻势场景再现

勃鲁西洛夫1853 年生于第比利斯,早年在圣彼得堡骑兵学校学习,先后在高加索山区服役并参加过俄土战争,1916年晋升为西南方面军总司令。在此次由勃鲁西洛夫指挥的军事行动中,俄军最初投入了四个集团军的40个步兵师和15个骑兵师(总兵力63万余人)和约2000门轻、重型火炮。在整个战役期间,俄军参战兵力多达两个方面军的约173.2万人。奥匈帝国用于对付俄军的兵力则为54个师(约106万人),德军则在战役后期投入了24个师。

勃鲁西洛夫上将

战前,勃鲁西洛夫仔细研究了奥军防线的弱点,并一改以往以持久而漫长的炮兵弹幕轰击揭开战幕的战法,取而代之以短小而精确的炮击,并以精锐的突击队将奥军防线的薄弱之处撬开的战法。此次夏季攻势从1916年6月初开始。在长达三个月的进攻作战中,俄军西南方面军将400余公里长的战线大幅度地向前推进,在西南方向上重新占领了加利西亚的大部分地区。尽管承担配合任务的俄军西方面军的配合失误使得勃鲁西洛夫未能最大程度上的扩大战果,但夏季攻势仍然不失为一个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胜利。“勃鲁西洛夫攻势”在让奥匈帝国仅仅在加利西亚前线就损兵折将多达60余万人(其中40余万人被俘)、将奥匈帝国一举推入一蹶不振的深渊的同时,也在东线战场上重创了德军,德军在两线作战的泥潭中越陷越深。当然,此战也使得俄军几乎“流尽了最后一滴血”——西南方面军和西方面军伤亡约100万人,俄罗斯帝国国内的形势也愈加动荡。1917年3月,二月革命爆发,罗曼诺夫王朝对俄国三百多年的统治就此终结。三个大帝国因一场战役而灭亡,真可谓是“史上最牛灭国之战”。

勃鲁西洛夫攻势

勃鲁西洛夫在二月革命后成立的俄罗斯共和国(即通常所言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担任陆军最高统帅。然而,他没能延续一年前的光荣——1917年7月,勃鲁西洛夫指挥的“克伦斯基攻势”被德奥军队击败,进而加速了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到来。十月革命后,勃鲁西洛夫在工农红军中担任骑兵总监,地位仅次于“红军之父”托洛茨基。“勃鲁西洛夫攻势”作为一场教科书式的方面军进攻战役,其一处主攻、多点突破的思想深深的影响了日后卫国战争中群星璀璨的红军将帅们的指挥思路。1926年,这位传奇将军在莫斯科病逝。当然,这是后话。

【帝国大厦的坍塌】

1917年,俄国相继爆发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而革命的浪潮不可能不影响到欧洲大陆的其他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到1918年的时候,昔日强盛一时的奥匈帝国此刻已经是“山雨欲来风满楼”。这年1月,维亚纳、布达佩斯、布拉格等城市出现了工人罢工。至10月,奥匈帝国的战败已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军队里的士兵纷纷逃亡。此时,帝国皇帝卡尔一世被迫宣布实行联邦制,境内的各个民族拥有完全的自治权。这项迟来的政策成为压垮奥匈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帝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工业产值占整个帝国的四分之三、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力量都相当强大的捷克斯洛伐克率先爆发了反抗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革命。和70年前相比,1918年的革命由“星星之火”发展成“燎原之势”的速度快了太多太多。

奥匈帝国末代皇帝卡尔一世和皇后齐塔

1918年10月,以托马斯•马萨里克为领袖的进步党在华盛顿发表《独立宣言》,宣布成立捷克斯洛伐克临时政府。随后,布拉格成立了民族委员会(后与斯洛伐克民族会议合并,并改组为临时国民议会)。11月14日,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宣布成立。马萨里克成为首任总统。

与此同时,匈牙利也掀起了风起云涌的民族独立运动。1918年10月30日,布达佩斯人民和士兵发动起义,至次日晨,首都全部重要据点均为起义军民所控制,奥匈帝国在匈牙利的统治陷入瘫痪状态。此时,匈牙利独立党领袖卡罗利•米哈伊伯爵出面组织有独立党、激进党和社会民主党组成的联合政府,并于1918年11月13日与协约国签订了停战协议。三天后,匈牙利正式宣布成为资产阶级共和国,卡罗利就任首任总统。

受到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形势的鼓舞,南斯拉夫各族人民和波兰人民的革命热情也急剧高涨。1918年12月1日,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联合王国(即南斯拉夫王国)成立,亚历山大一世在贝尔格莱德登基成为首任君主。与此同时,波兰人民纷纷揭竿而起,解除了德奥侵略军的武装。这年11月10日,波兰独立斗争的领袖人物毕苏斯基来到华沙,受到了华沙各界的热烈欢迎。卢布林的左翼联合政府和克拉科夫的地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也宣布,服从毕苏斯基的领导。1919年1月,波兰成立了全国范围内的联合政府,毕苏斯基成为临时总统。

波兰共和国首任总统毕苏斯基

受到帝国内部各个民族争取独立、解放斗争的鼓舞,这一时期的奥地利本土的革命进程也在节节推进——1918年10月30日,维也纳爆发了总罢工,以皇帝为首的统治集团被迫做出让步,同意社民党和基督教社会党组成联合政府,由社民党党魁卡尔•伦纳任首相。11月12日,奥地利共和国正式成立,仅仅存在了41年的奥匈帝国土崩瓦解、荡然无存,延续数百年的哈布斯堡王朝至此寿终正寝。

一战结束后欧洲领土的变化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