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描述了“预制人”这一网络热梗的背后含义和特征,包括交流困难、理解力障碍、机械僵化等方面。文章还讨论了“预制人”现象对人们认知、智识养成的影响,以及人们如何自我定位为“预制人”的背后心理。最后,文章提到正确处理与社交媒介的关系,守护大脑的活性与理性,呼吁人们不要被网络塑造,只能由自己去定义自己。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预制人”概念走红网络,指按照固定套路思考和行动的人,像预制菜一样方便但缺乏个性。
特征包括交流困难、信息理解障碍等,表现出机械僵化的特点。
关键观点2: “预制人”现象是信息轰炸、社媒勃兴、算法当道的产物,加剧了思维的点状化,一些人成为“提示词触发器”。
这种现象引发担忧,因为人的能动性被蚕食,人们越发习惯于明确的指令或单线的进程。
关键观点3: 自称为“预制人”是一种自我保护,也是逃避复杂事务和压力的方式。有人以此为保护色,卸下不愿接的任务和压力。
这种现象背后反映了现代人的小倔强和小机灵,但也有对自我认知的迷失和担忧。
关键观点4: 正确处理与社交媒介的关系,守护大脑的活性与理性至关重要。文章呼吁人们不要被网络塑造,只能由自己去定义自己。
提倡保持个人认知的多样性和个性化,保持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文章预览
最近一段时间,“预制人”的概念走红,渐渐成为网络热梗。 简单来说,“预制人”就像被设定好程序的人,按照固定套路来思考和行动,像预制菜一样方便但缺乏个性。其表现包括信息理解障碍、答非所问、拒绝思考等,让人在与他们交流时感到既费力又无奈。 “预制人”的特征之一是交流困难,往往被认为是“听不懂人话的存在”。 不少网友都分享了身边的案例,比如说跟对方说上班时间是“早十晚七”,他仍要问“早上几点上班”;找人力同事打印资料,明明说得很清楚,“黑白双面打印一下,要两份”,可对方连番无脑回复:“没有彩色打印机啊!”“要几份?”理解力仿佛还没解冻…… “预制人”传神的背后,是个略带否定性的评价。所谓“预制”,隐隐有流水线、工业品的粗粝感,这是其有别于高智模式的最大不同。 这是“模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