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余十三
喜欢一切把内心用文字展示出来的东西 微博 :-余十三- 《读书》专题副编
今天看啥  ›  专栏  ›  余十三

在困难的日子里,我们勇敢前行

余十三  · 简书  ·  · 2017-09-27 11:28
图片发自简书App

“生活是艰辛的,但我们仍要努力活下去。”这是父亲在这篇文章结尾处写的一句感悟。

记得第一次看这篇小说,是小学五年级,父亲年轻时很喜欢路遥的书,便买了许多,在一本合集中,我翻到了这篇小说,小学五年级的我只觉得马建强真的很可怜,内心充满着一种对农村穷苦孩子的怜悯。

初中中读的时候,除了一开始的怜悯,又多了一些感同身受,刚刚懂事的我拥有着几乎快要溢出来自尊心,马建强小心翼翼甚至敏感的保护着自己的自尊心,一下子戳中了我,让我想要去拥抱他。

高中再次翻开这篇小说,青春期末尾的我开始明白真正的意义所在。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马建强,都将面临马建强所遇到的选择,在极度的饥饿与不属于自己的金钱的诱惑中,在流言蜚语和善良的朋友中,在自己的梦想和家庭的困苦中,做一个选择,如果我们是马建强,我们会怎么选择?

马建强是善良的,他面对一笔“巨款”,忍着饥饿交给了老师,面对不认识的陌生女人以及怀中的婴儿,把自己仅存的食物送给他们,自己挨饿。

马建强是骄傲的,不愿意自己的朋友和他们的友谊受到任何侮辱,便出手和班里的同学打了一架,虽然他打不过,但是出手的那一刻让人感受到他内心的怒火。

马建强是无奈的,他最终选择了回家,放弃了自己的学业,拖着破烂的被褥回家的时候,他的内心一定是绝望的,但他无疑是幸运的,因为有那么一群爱他的朋友和老师们留住了他,他的善良与精神最终将同学们折服。

路遥笔下的马建强和孙少平,其实是很相似的,他们都是挣扎在生活最底层却拥有着理想和情怀的少年,在这个物质又现实的时代,谈理想和情怀难免被很多人所不屑,甚至于“你有什么梦想吗”这句话,也变成一个搞笑的段子,我不明白。

这篇小说我看了很多遍,每一遍都会有不同的想法冒出来,但始终不变的,就是一直支撑着马建强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依旧抱着书本的信念,那就是他的理想和情怀。

马建强和我们很多普通人一样,没有好的出身,也没有好的环境,甚至连读书的钱也是村子的人凑出来的,“读书改变命运”这句话,对于马建强而言,对于我们而言,是真理。所以他坚持着,饿到发晕的时候依旧认真读书,啃着草根的时候还在读书,年少的他只能够靠读书来改变自己的人生,他做到了,得了班里第一名,最有威严的班长来向他请教题目,马建强的内心是激动的,也是骄傲的,他靠自己的能力得到了他一直小心维护的尊严,也得到了无比珍贵的友情。

这一切,都是因为他内心所坚持的信念,他一遍又一遍的告诉自己不能回去,告诉自己坚持下去,他承受着来自生理与心理的双重压力,依旧没有放弃,他的人格魅力在于他的善良,也在于他内心的坚持。

这篇小说带给我很多的感动,也带给我很多动力,每当遇到学习或者生活中的低谷时,我便会想起这篇小说,想起蹲在“秘密基地”里盯着火中的玉米棒子眼睛放光的马建强,想起冻得发抖仍捧着书看的马建强,想起那个放弃读书,在回家的路上看着学校满心无奈的马建强,我便有了坚持下去的信念,正如父亲所写的那样:

“生活是艰辛的,但我们仍要努力活下去。”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