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啥推荐读物
专栏名称: 蔡骏
向着夏天奔跑微信公众号:caijunxysj
今天看啥  ›  专栏  ›  蔡骏

蔡骏、笛安、徐则臣在冬天里一起回忆夏天

蔡骏  · 豆瓣  ·  · 2018-12-13 00:30

“《无尽之夏》是至今为止我最为独特的一本小说,它是关于青春,关于勇气,关于爱的,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的一部作品。当然,它一如既往,是充满悬念,带着青春的气息,酣畅淋漓的一个故事。”——蔡骏

上周日,在北京最寒冷的冬天里,蔡骏和他的朋友笛安、徐则臣在三里屯PageOne书店,一同与读者分享《无尽之夏》的前世今生。

现实:真实记忆与重大隐喻

徐则臣:今天来了这么多粉丝,我觉得蔡骏说什么都不重要,只要这个人坐在这里就可以了。所以先让蔡骏说一说关于这本书的来龙去脉,关于它的前生今世。

蔡骏:《无尽之夏》,没有尽头的夏天不仅是关于这个小说的故事,也是我对自己一生的期待,以及对于这个时代现实非常多的期待。我写这本书时,差不多在去年的这个时候,我在冬天写这本书的时,感受不到书里写的那些环境,我需要调动记忆当中所有的细胞去感受二十年前的夏天,感受现在我们所经历的夏天,以及每个季节带给我们的温度,这些温度和小说中的六个少年的青春结合在一起,就变成了这样一个作品。

对我来说,这其实是一次非常重要也非常艰难的转型,因为我以往的作品都是从悬疑的角度出发,悬念的、犯罪的、推理的,甚至惊悚的,当然这些元素在这个小说里都有,但是还有很多非常重要的其他元素,比如青春的、成长的,包括自己的一些青春的记忆。这个小说中有很多部分是我自己真实的人生经历,包括书中的“我”、“我”的家庭,以及一些真实的地点、人物等,《无尽之夏》可能是我所有作品当中真实度最高的一部作品,最充分调动了个人记忆的一部作品。

现在大家都在说一个话题是“现实主义”。现实,我觉得是和历史融合在一起的。写现实写的是什么?写的是自己的记忆。写历史,其实是写上一辈人的记忆。这些记忆一代一代积淀传承下来,从1997年传递到现在,这个传承决定了我们在座的每一位的本色以及喜怒哀乐。我们今天的位置,实际是由历史决定的,包括我们这个大的时代也是由这二十年来,甚至四十年来(我们今天讲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历史所决定的。

我跟改革开放是同年同月同日生,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第一天。这样的际遇让我觉得自己有一种很奇妙的气场,能够感受到这个时代的变化,所以我特意选择1997年香港回归的那个夏天作为这四十年的中间点,这个中间点有一个承前启后的非常重大的隐喻在其中。

笛安:我在看小说的时候,脑子里一直盘旋着小时候看过的一部电影,好莱坞1997年拍的一部青春片,叫做《我知道你去年夏天干了什么》。说的是几个小朋友,毕业那天在路上撞死了一个人,最后趁着天黑把死者推下山崖,过了两年,大家各自进行自己人生的时候,不约而同收到一封信,信中说我知道你去年夏天干了什么。

《无尽之夏》小说里的几个小孩更小,初中毕业,十五六岁,他们去寻找失踪的老师。因为是小孩,成年人不想理他们,得不到警察的帮助,大人的世界里不觉得那个老师真的遇到什么不测,只有男主角和他的同学相信肯定出事了,所以他们五个人去找。

我看到最后有一点感慨,大家都忽略了失踪的老师也是一个年轻人,她也是一个少女,二十出头。她也有她的理由,至少她有想离开她的生活的理由,这个是更小的小朋友无法体会到,其实她有一种年轻人之间的焦虑。写到了上海附近的岛上的碰撞,这是让我觉得非常特别的地方,我很少在描写上海的小说里看到有人写崇明岛,这是我非常想和蔡骏探讨的一个话题。

蔡骏:说实话,那个环境对我来说也很陌生,那个岛对我来说它也是一个他者,它并不是故乡的概念。为什么选择这个岛?因为它代表另外一个中国,正好跟一个都市的中国对照,而且两者极其接近,几乎是紧挨着,只是隔了无限的水面。它的地理位置有一定的特殊性,它是中国第三大岛,台湾、海南之后就是它。它是长江的入海口,长江内陆多少个省份,最终汇集到这个地方,它等于是中国一半以上人口的江河最终的出口。另外,它是中国整个南北海岸线的中间点,所以它隐含很多地理上重要的海域,又隐含着跟都市相对应的另外一个独特的环境,而且这个地理位置说远不远、说近不近,又恰好适合这些孩子们骑自行车进行一次对他们来说非常艰难的冒险,最终抵达一个距离不远但又看起来是非常蛮荒的、遥远的所在。它里面确实包含很多特殊的象征意义、地理的意义和社会的意义。

另外,有一个很重要的时代含义,这个岛其实是无中生有的,我在小说里专门写这个岛怎么来的,它是长江泥沙堆积,经历一千多年的历史,象征着中国的历史不断的长大。一千年对于宇宙来说只是沧海一束,我们今天的时代相对于整个历史长河来说也是沧海一束,而这个岛不断长大过程中又有人类人为的痕迹在不断的围海造田,不断的向大海前进,不断的对自然征服,这种征服相当于小说当中主人公们,那些孩子们去征服自然、征服自我、征服那个邪恶的所在。它有人定胜天的概念,这个概念跟我们今天讨论的时代性,每个个体面临的时代性,我觉得有很现实的含义在里面。

深扎:时代细节与历史现场

徐则臣:这个小说里,我觉得他做了很多铺垫,就像他自己说的,他选了中间一个点,97年。97年是四十年中的中间位置,而且97年7月1日对于中国人、对于华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日子,香港回归的前夜,这一天的确很有代表性,如果把这一天放在四十年里边,切开这两半,它的确是有某种像镜子一样放在这个地方,前和后之间我们可能寻找到某种非常有意思的一个对照。

相对于蔡骏过去的小说,《无尽之夏》有了一些新的特质,这个特质在于这个小说有一个前缀和后缀。而前缀和后缀恰恰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是区别于类型小说的一个特质,我们可以想一想,我们看到那么多经典的东西,经典的东西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拒绝悬疑的。

蔡骏就是因为他的悬疑小说被我们归入类型小说作家,他刚才说这部小说是一个转型之作,我认同这个观点,蔡骏发的这些小说是非常好的纯文学。

蔡骏这部小说做得很好的地方就是,从一开始他就降低了故事的复杂性,降低了故事本身的力量,你才有可能让作者的想法一点点参与进去,把他所要的那种,比如四十年来改革开放我们经历的那些东西,他对改革开放四十年,对上海、对崇明岛的发展他的看法都注入进去,这是非常好的想法。

还有,小说里面有很多说明性的文字,这种说明性的文字特别像我们过去看到的那些地域的风情小说,把崇明岛怎么来的,跟情节关系、故事关系不是特别大的东西,包括引入各种歌词,97年时候一些细节,这样一些东西以故事性见长或者片面追求故事情节小说里面是很少的。其实这个小说就是深扎。所谓的深扎就是,它的故事、它的情节深深扎在那样一个时代,97年。大家回头想想97年你还记得什么?

我看这个小说,特别在意一个作家还原历史现场的能力。所谓还原历史现场的能力,我特别看中的就是蔡骏花了很多的力气做的案头工作,我按照他提供的一个一个小的细节,包括品牌、包括饮食,包括我们的广播电视,包括当时玩具、游戏、手机、call机等等这些东西,还原以后发现他的97年也是我的97年,这就说明这个97年是有效的,他通过一系列的元素,这是作家做的硬功夫,有力的还原了97年这个历史现场,这也是一个负责任的好作家。

蔡骏:我最早开始写小说,我记得自己第一次在榕树下网站,那是2000年,发的第一个小说就是模仿王小波的唐人小说写的,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有一篇叫《立新街甲一号与昆仑奴》,我当时受到他的影响很大,写了一大批这样的小说。所以我觉得这个种子一直都在,只是它以不同的形式在发芽,在不同的土壤里面发芽,在开出不一样的花朵来。

当然这个过程中很艰难,有很多挑战,这可能比一张白纸从无到有去做尝试更难的事情,因为当你已经有的一种习惯,当你与原来既定的土壤、思维方式、既定的套路之后要去变化它,这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你要克服很多东西。就像《无尽之夏》里面,这几个主人公,这几个孩子他们最重要战胜的不是自然,不是凶手,战胜的是自己,自己内心的一些问题,一些恐惧,自己内心种种的,因为社会的、教育的,先天的种种原因造成的问题。写作也是这样,写作就是不断的战胜自我的恐惧,不断的战胜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一些任务,这些任务对我来说可能尤其的艰难,这个过程当中不仅是需要先天的东西,更多是需要后天有意识的训练、阅读、思考。可能《无尽之夏》是这个过程当中的一个,但希望这是一个夏天的开始。

笛安:我印象非常深,当蔡骏被大家自然而然的认为是悬疑作家的时候,他的一部悬疑作品我非常喜欢,就是《生死河》。我当时看这本书的时候特别感慨,就是因为每个人觉得这是一本悬疑小说,可能不会有很多人去关心这里面真正在说什么,其实他讲的是人的内心对时间永恒的无助,这是它非常感动我的地方。

所以我对蔡骏作品的印象,类型,我们能归纳的是这个东西的题材,当然类型文学跟纯文学确实有区别,但是蔡骏的《生死河》就是优秀的小说,不需要在前面加它是悬疑小说还是恐怖小说还是什么样的小说。当然,我们今天讨论《无尽之夏》,我们会把它当成一个,我使用大家都用的词,一个纯文学意义上的样本,作为文学的文本去讨论《无尽之夏》,因为它也确实有蔡骏这些年新的探索。但我个人觉得,作为普通读者的话,如果你想看的是这几个人如何一步一步抽丝剥茧找这个老师失踪的真相,这个书确实不是讲这件事的,我觉得它更像是一个公路片,这几个年轻人到陌生荒凉的地方,遇到奇奇怪怪的人,每一站都有收获,突然整个旅程结束的时候这几个人都已经获得很多,而寻找的过程中折射很多我们这个国家的当代史的变化。

我特别喜欢他这个小说里面写的码头,大的集装箱,非常巨大的巨轮,包括崇明岛上有废弃的船厂,像一是堆废铁一样的轮船。他还仔细写了港口上集装箱的盒子上有马士基的LOGO,马士基是很大的航运公司,在小说结尾终于让这个男主角说了一句“其实我觉得这才是上海的根基”,这是我特别喜欢的地方,我一下看到作者本人对这个城市的深情在里面。如果你真的热爱一个城市,无论大小,你会知道它在什么地方很荒凉,什么地方是生动的,一个人对一个地方真正热爱表达在这些方面,而不是像游客那样告诉他它有什么著名的景点。

问题意识:复杂的信息量与孜孜以求的创新

蔡骏:谢谢笛安感性结合理性的分析这个文本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个元素,其实我写的时候当时是有意识的分成几点去表达,第一点就是这个水的概念,以前中国的小说里面,不管是类型的还是纯文学的,涉及到水、海这些概念相对来说会少一些。

另外一点就是全球化,集装箱。那些东西代表一种全球化对我的影响,包括小说里面写到1997年当时哪些人的想法,当时有一首歌叫《我的1997年》,艾静的那首歌。当时的人对外界充满了向往,当时觉得外面一切都是好的,外面的世界很辽阔,没有人会想到今天的中国会是什么样子。

还有另外一点非常重要的,后面写拆船,我考证过,当时确实有一个拆船厂,但是后来这些拆船厂都没有了。钢铁这个东西本身代表着另外一种工业文明,非常阳刚的一种工业化时代的东西,它跟全球化结合在一起,中国近四十年来工业化进程跟全球化进程,两个进程牢牢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留下烙印,这个烙印对我来说,我是一个亲历者,我也是一个观察者,这对我来说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也因此这个印象放在小说当中,作为非常重要的一个道具。

徐则臣:蔡骏刚才说的至少有两个问题是我一直感兴趣的,第一是他一直反反复复说的信息量。纯文学小说一个非常重大的特点就是信息量,这个信息量除了故事本身的复杂程度,蔡骏这一点从来都是免检产品,肯定故事非常复杂,故事复杂性的信息量没有问题。第二是一些社会的信息量。所谓社会的信息量,比如崇明岛怎么来的,东海海口跟长江入海口两个相遇的时候是什么样子,造船厂是什么样子,拆船厂是什么样子,码头上停靠的船上面标识,这些东西小说里没有可不可以?同样可以,但是有了这些东西,小说变得特别厚重,就有了返回历史现场的能力和路径。

还有他的思想的信息量,刚才蔡骏提到想表达什么、想写出什么、想探究什么,我觉得这样一些东西就是问题意识,对于一个作家来说问题意识非常重要。通过这样的问题意识,你知道这是有家国情怀的人,他在关注一些大问题,不是那种只关注周围小宇宙的,他要把主人公放在浩大的、辽阔的背景里面,放在一个风云际会的时代,看看人物在他的时代里、在他的生活里如何自处,只有一个作家有一定的境界,有一定的视野和问题意识以后,你才可能设计出这样的人物,才可能讲出这样的故事。

蔡骏:说到这个问题,我一直想打破这个所谓的界限、这个壁垒,虽然以前可能这个壁垒比较森严。当然我也知道,这个本质上可以归类或者不可以归类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但是这些说法对于创作者本人而言都并不重要,对于创作者本人而言他必须得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一条道路,或者说在当时当下最适合的道路,或者最符合自己表达欲望的一种道路,这种表达欲望才能够成就这些非常优秀的作家,不管是任何一种门类。

互动:自由出逃与写作技巧

提问:昨天跟蔡老师聊天的时候讲到这本书是自由的出逃的感觉,我想到一个问题,因为你一直在上海生长,当你第一次走出上海,或者说第一次走出国门时,那时候是什么样的感觉?还记得第一次走出去的场景吗?

蔡骏:感觉当然跟小说里写到的这些人物的逃离或者自由的感觉不一样,如果小说里这些人物自身感觉是1.0,可能我的就是2.0。我第一次出远门是2000年到北京来领一个文学奖,应该是9月份的时候,这个奖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发的,这个获奖小说登在那一年年末的《当代》上面,编辑是孔令燕。当时的感觉是世界变得辽阔,这并不是指我看到什么辽阔,而是未来变得辽阔。当然也只是可能。在《无尽之夏》里这样一种逃离也好,自由也好,这是在那个年代背景之下可能的一种层面,今天中国人再去远方或者出国走到世界任何角落完全是另外一种心态,而这种心态的变化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变化和进步。

提问:蔡老师我想问你,对于你来说文学是什么?你的故事那么精彩,你觉得写好一个故事有什么技巧?

蔡骏:文学的意义对每个人因人而异,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文学能够帮助人去对抗生活当中的恐惧。这一点是对每个人来说都共同的点,因为我们在生活当中会遇到无限的各种各样的困惑也好,烦恼也好,来自日常的或者来自你的事业方面,如果你年纪还小可能来自读书、教育,甚至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情,来自一些很小的人际关系,都会导致各种恐惧和烦恼。但是文学能够帮助你去克服所有这一切,因为有了那么多伟大的文学大师,不管是类型文学的还是纯文学的,那些大师为你们塑造了那么多勇敢的人物,塑造了那么多精彩的故事,能够让你去摆脱所有的困境。

再说到我们自己想的那些故事,其实这些故事既是我们站在以往所有的大师的肩膀之上,同时也是站在我们自己的日常生活以及我们的记忆之上,也是站在我们所处的时代和社会之上来产生的,从来都不会凭空出来这些故事,一定用你自己的内心,用你每一个细胞去打开、去接受我前面所说到所有这一切的阅读也好,人生体验也好,经验也好,你对这个现实世界的观察也好,最终的一个综合的结果。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