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啥推荐读物
专栏名称: ida
现当代文学硕士+管理科学硕士。编辑、记者、书评人。住在爱尔兰。程序员鼓励师。微信公号:翡翠岛浮生记(ida_ireland)
今天看啥  ›  专栏  ›  ida

我们安徽人过冬靠的是一身正气

ida  · 豆瓣  ·  · 2018-01-18 13:36
冬天到皖北,你一定会看到许多人,日常穿着棉家居服生活。

即便在城市里,也有许多人穿着色彩鲜艳,花式繁琐的棉睡衣,在商场里排队,在大街上徜徉,或者骑着小轻骑,呼啸而过。有的社会哥对自己有要求,脖子上挂着金链子,脚下踩着黑色翻毛皮鞋,把黎黑的手插在裤兜里,大马金刀地撅着棉服在街边看风景。一般人就随便捣捣糨糊,买一双15块钱的棉家居鞋,和棉服配成一套。我们邻居老两口就日常穿着棉服过日子,老头儿戴着一顶织工细致的灰色毛线贝雷帽,老太太戴着同款帽子,是紫红色的。

除了极少数的机关工作人员,和年轻的姑娘小伙子,大部分皖北人,特别是中老年人士,都这样泰然自若地放飞自我。走在皖北的街上。整个城镇街头都是穿着五颜六色家居服慢慢行走着的人,你可能会觉得离奇荒诞,像走在某人巨大无比的客厅里。而此时如果你坐在真正的客厅里面,说不定真的就会看到大开的门里面慢慢挪进来一个邻居,缩着肩膀在沙发上闲聊一会,再慢慢起身离开。

不过,对于穿棉家居服的乡亲们,我是非常理解的。对于安徽来说,不管生活在淮北还是江南,冬天都是“取暖基本靠抖”。我这种人,上大学之前,根本不知道别的地方还有“冬天供暖”这一回事。我以为全国人民的冬天都是抖过来的。我们对外界的许多信息来自于《新闻联播》,《新闻联播》里经常告诉我们,哈尔滨又有冰灯文化节啦,松花江又有雾凇啦,虽然从来没有去过黑吉辽,我感觉它们和我们的邻省一样令人熟悉。但是《新闻联播》从来不说北方有集中供暖这回事,真是居心叵测。

我们高中班的女生考上了南开大学,一个学期下来,竟然学会了天津话,真是令人惊讶。几个寒假过去,女同学的天津话说得越来越地道了,简直听不出是安徽人。说着天津话的女同学语调轻轻的,软软的,卷卷的,把北方冬天有暖气这回事告诉我们,弄得我们非常惊讶。北方人怎么这么娇贵,冬天还要暖气?我们冬天不需要暖气,即便我家零下十度,我们不怕啊,我们靠着一身正气取暖。为了证明我们活得正大光明,我爸还特别喜欢在白天把大门敞开,客厅门敞开,这样我们家的空气和院子里的空气就无缝对流,温度也无缝对接。我们因此在室内也穿着军大衣,踩着老棉鞋。不过我对此感到非常泰然。

我那时候对外面的生活缺乏了解。我喜欢订阅《少男少女》,有一回看到上面介绍时装,说广州11月份如何用毛衣和毛线裙子拗造型,模特小妹很好看,80年代日本明星风格,我看了非常惊讶,琢磨半天,“穿毛衣到街上去——冻不死?”《少男少女》是非常时髦的杂志,封底有时候会有毛宁和杨钰莹。我记得为了表示自己卓尔不群,有一段时间,他们装模做样地把杂志做出两个封面,“少男从这一面开始看”,“少女从这一面开始看”。两个部分的文字还是180度倒着印的!《少男少女》里面介绍过各种少年精英——这些人估计现在都是中老年精英了。他们还举办过什么“美在花城”之类的美少女选拔,选出来过好多现在看起来也非常时尚的美少女。

我印象最深刻的,“少男”和“少女”的部分总有羞羞的青春期知识问答:“遗精怎么办”,“月经怎么办”,“喜欢手淫怎么办”。这个专栏我看得津津有味。现在回想起来,那全都是马甲和套路:虽然每期作者名字都不一样,内容总是:有一个同学遗精/月经/手淫了,我周围的某长辈——通常是妈妈——是某医生。某医生长篇大论地讲解青春期常识,然后勉励我们不要为此感到惊慌失措,要鼓起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孩子别怕!美好的生活在前面等着你!我现在自己也经常披着马甲和编辑唱双簧戏,假装自己是好多作者,不过当年的我非常严肃,认为所有登载在杂志上的事情都是的的确确真实的。我觉得《少男少女》实在是太神了,为什么每次都能从医生家里找到爱好文艺的孩子来撰稿呢?

扯远了……

皖北人对棉家居服的热爱,在我看来,是一种和生活和解的姿态。南方人不一样。皖南的人,他们虽然户籍是安徽人,但是内心永远“身在曹营心在汉”,总喜欢和包邮区,特别是大江苏沾点什么关系。所以南方人对自己的要求也高一丢丢。皖南有一种火桶,外面是方的,里面是圆的,外面是木头,里面是铁和火。冬天的时候,把小孩子包裹严实了,放到里面去,可以缓慢地开始制作烟熏火腿——哦不,这是我的恶意中伤。事实上,这是阴冷潮湿的长江中下游人民的伟大发明。他们在大木桶里面放上炭火,为自己营造了一个1/4立方米的温暖小宇宙。他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皖北人民画了一道界限。

外地人民对火桶有着非常深的误解。一个三九天室内温度30度的光膀子东北朋友问:这火桶里放的什么,热水吗?有没有搞错,长江中下游地区,放一桶热水取暖,不是分分钟变成冰棍?哎,各地人民之间的误解太深了。就好像我们小时候对东北的想象:出门撒尿,10秒钟撒不完,就会被冻到地上——东北的室外,会不会这一个,那一个,站满了因为撒野尿被冻到地上的人?

我小的时候和爷爷奶奶在桐城生活,也颇在火桶里面呆过一段时间,非常温暖。站的时间长了,还能闻到自己棉鞋慢慢烤焦的气息。你担心着火吗?怎么会,我们小孩子是活的,可以站在火桶里面把小短腿倒腾倒腾。我记得我奶奶总是在火桶里放上几片蜂糕,和我一起烧烤(好像有哪里不对)。长大之后,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在琢磨,站在火桶里面吃蜂糕,到底是我的真实记忆,还是三四岁的我,扒着火桶边上,望着高高悬挂在墙壁上的蜂糕而产生的想象。

火桶👇


坐在神器里面鄙视纯粹靠抖的人们!👇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