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啥推荐读物
专栏名称: Grace_Gu
Grace,95后御姐,日更千字以上,毒舌,犀利,有时温情逗逼,专注女权和热点,相信不会写文章的财务管理狗🐶不是好美女。
今天看啥  ›  专栏  ›  Grace_Gu

为什么我想说,《迷雾》的女主不励志?

Grace_Gu  · 简书  ·  · 2018-03-12 16:33

(一)

近来,韩剧《迷雾》创下了韩国同期收视率第一,获得了9.3的豆瓣高分。

迄今为止,我已经看到了不少关于该剧的影评,人们纷纷为高慧兰的专业和狠劲叫好。

剧中的一条暗线也同样引人注目——七年前,高慧兰为竞选主播打掉了孩子,在她和丈夫之间埋下了隐患,以致两人的关系名存实亡;七年来,公婆始终对她没有孩子心怀不满,婆婆甚至在排卵期上门催孕。

高慧兰老年痴呆的妈妈,总是逼她避孕,不许她生孩子;要她一门心思向上爬。

当然,无论要不要孩子,都是高慧兰个人的选择;而她的选择背后,却藏着细思密恐的逻辑——如果还想当主播,想在职场站稳脚跟,她就永远不该有孩子,反之亦然。

她的想法有没有道理?当然有。2016年11月,职业社交网站领英曾发表过《2016年中国女性,职业与幸福白皮书》,其中95%的女性认为,生育会不同程度影响职业发展。

韩国的女性地位比中国还恶劣。全球女性地位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大陆和港台女性在公司董事会中仅占10%,在韩国,这个数字还不到3%。

韩国女性地位排名始终低于日本,虽然日本已经坐拥发达国家最严重的性别歧视。

打开知乎,在有关韩国女性的问题下,有人回答说,TA的韩国女友,担心丈夫婚后不让自己工作,让TA一时三观炸裂;还有人说,韩国同学告诉TA,不少韩国中小学,都默认女生不能当班长,简直让TA大开眼界。

然而,你要说高慧兰的选择就是不变的真理,也不尽然。

至少,我还能举出太多反例——

麦肯锡前合伙人,盖茨基金会驻北京首席代表,创办了一土学校的李一诺,在晋升合伙人的路上有了三个孩子。

高盛最年轻的董事总经理,如今滴滴出行的总裁柳青,也曾在10年升任投行最高层的同时育有三个孩子。柳青坦言,她的情况在高盛女高管中并不少见。

携程CEO孙洁,百度资本CEO李昕暂,在回国投身互联网大潮前,都已是两个孩子母亲。

一位知乎网友说,TA在谷歌工作的朋友,生子前后一直努力工作,产假结束不久就获得了升职。

......

这些女性经历各异,却拥有一个共同点——她们身处相对公平的职场环境,她们的成功背后,是大企业深入骨髓的政治正确,替她们保驾护航。

而这种条件,恰恰是高慧兰难以奢求的梦境。即使她不生孩子,男士优先的职场规则,针对女性的年龄歧视,同为女人的各种偏见,都足以让人焦头烂额。她又该怎样生出三头六臂,去上演事业家庭兼得的神话?

(二)

可巧的是,昨天晚上,我在微信上看到这样一句话——我会升职,也会生孩子。

今天上午,我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女性该如何避免陷入兼顾事业和家庭的困局?

我不禁想起另一个女人。她曾是国际知名律所贝克 麦坚时第一位女主席,在欧洲商界女性中位居前列;她也是法国首位女财长,曾被评为欧元区最佳财长;如今,她掌管着全世界的支票和金钱,常年登上《财富》权势女性榜单。

她就是IMF总裁克里斯蒂娜 拉加德。

几年前,在CNN的一次采访中,记者问到拉加德,她在职业生涯中遭遇过什么挑战,她一脸平静地回答说,她曾在律所对年轻女性要求最严格的时候怀上了孩子。

后来的故事充满主角光环——她在事业上升期有了两个儿子,也最终在知名律所身居高位。

可这位当今金融界最有权势的女人,当年又经历过怎样的纠结和努力,谁也不得而知。

我只知道,当我坐在电脑前,听她讲述这段往事时,几乎下意识地好奇,她干嘛不去堕胎,何必自寻麻烦。

我深深敬佩每一个顶住压力,突破局限,在工作上做出成绩,也没有放弃结婚生子的女人。她们向世人证明,母亲的价值不止于厨房;她们身体例行,让事业和家庭不再成为矛盾。

可我同样理解高慧兰。在风险和挑战,未知和恐惧前,人们总想做出更容易的选择,走上更安全的道路。

毕竟,所谓事业家庭兼顾,或许也是个伪命题。那些生了几个孩子的女强人,不过是在事业和家庭之间优先考虑了前者。可对不少女性而言,选择事业,都意味着承受压力乃至谴责。

为了成为贝克 麦坚时的最高掌权者,拉加德曾把两个十岁出头的儿子留在巴黎,去美国工作了六年。可在机会面前,又有几个女人能像她一样,不顾世俗偏见,全力追求事业?

在《迷雾》中,只因不达目的不罢休,高慧兰就成了后辈口中不可理喻的存在;后辈身为女性,却认为女人不该有野心,不该为自己争得利益。如果高慧兰有了孩子,还在主播岗位上尽心尽责,为局长职位拼尽全力,同事又该如何看待她?她所面临的,是否会是更刻薄的指责,更异样的目光?

高慧兰的公婆一味催她怀孕,可他们从没想过,自己的催促,自己的愿望,又对高慧兰意味着什么。他们渴望儿媳传宗接代,希望女主回归家庭,却不见二十一世纪已经过去十几年,女人的价值早就不仅体现在生儿育女。如果他们愿意照顾孩子,也同样支持高慧兰的梦想,能让她不必担心自己家庭负累,一心一意提升事业,高慧兰又是否愿意要孩子?然而,这种假设并不成立。思想顽固的老人 ,无论是高慧兰的母亲还是婆婆,都早已将抚养孩子默认为女人的天职。如果高慧兰想做繁忙的职场妈妈,她们或许是第一个揭竿而起的人。

诚然,不是每个女人都想要孩子,也不是每个可以兼顾事业的女人都必须生孩子。可当不要孩子成了权衡利弊之下的无奈,高慧兰的决定,又有何自由可言?或许在她眼里,孩子只是负累,工作才是一切。可那些既想有孩子,又想当主播的女人呢?她们是否会被"高慧兰不生孩子才有今天,你别白日做梦"的声音吓倒,从此不再心存梦想?她们的事业,她们的生活,谁来关心?如果高慧兰的女下属认为,高慧兰曾为工作付出了极大的代价,谁又想成为另一个她?

(三)

几年前,两个美国女人曾就女性,事业和家庭的话题掀起轩然大波。她们一个出版了《向前一步》,另一个写下了《为什么我们不能拥有一切》。有人说,她们挑起了一场争端;可事实上,她们都在为职场女性积极谏言,呼吁建立更平等的职场和家庭。

她们是谢丽尔 桑德伯格和玛丽—安妮 斯劳特。谢丽尔是Facebook首席运营官,身价超过十亿,育有一双儿女。意外去世前,她的丈夫始终和她恩爱有加,平等分担家庭责任。

玛丽—安妮  斯劳特曾是普林斯顿大学公共事务学院院长,美国人文科学学院院士,如今新美国基金会的总裁。结婚以来,她的收入始终高于身为大学教授的丈夫,丈夫也对她的工作全力支持,承担着照顾两个儿子的重任。

这两个女人身居金字塔尖,拥有成功的事业和幸福的家庭,职业女性的困境大多与她们无关。她们有一万个傲视众人的理由,却选择为广大职场女性发声。因为她们明白,自己的成功,或许只是特权之下的偶然,真正的自由与平等,需要的不是出色的个体,而是社会的变革。

然而,当美国高校早已为女职工延长生育期的研究年限时,韩剧中的高慧兰却依旧要为主播竞选堕胎,这到底是高慧兰们的胜利,还是车窗上浓得化不开的迷雾,纵然车灯在前,紧踩油门,也赶不上历史前进的速度?

侯虹斌在她的文章里说到,她钦佩高慧兰的独立和气场,可她不想成为高慧兰。

我想,她也说出了广大女性的心声。

高慧兰的意志和野心,不过是凭一己之力对抗世界的孤勇;她或许能在不平等的职场杀出重围,却无力改写规则。

她的选择背后,是整个社会的迷雾,是人们对职场女性的歧视,对成功女性的偏见,对母职家庭的误判。

有人说,《迷雾》是本职场女性教科书。可如果唯有效仿高慧兰,才能让玻璃天花板不复存在,我宁愿撕掉教科书。

身为女人,我不愿成为雾都孤儿,只想拥抱灿烂的阳光。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