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讨论了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怕麻烦’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可能阻碍个人的成长、体验和与世界互动的能力。文章从行为抑制系统和行为激活系统的角度分析了这一现象,并提出了解决方法和建议,如建立耐受、认知重评和建立支持系统等。文章还讨论了这种状态对个人内在动机、感知世界和人生意义感的影响。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怕麻烦”的心理状态是一种趋避冲突,即面对同一目标既想接近又想回避的两种相互矛盾的动机引起的心理冲突。
这种状态可能阻碍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让人陷入停滞和失去活力。这种行为模式与人的先天气质以及成长环境密切相关。
关键观点2: 当抑制系统(BIS)强于激活系统(BAS)时,人倾向于采用回避策略,即为了避免潜在危险而放弃目标,积极行动会减少。习惯于因为麻烦而放弃的人,通常是BIS强度大于BAS,对潜在的风险、不确定和无奖励都更加敏感和警惕,因此更倾向于在趋避冲突中采用回避策略。
这种倾向不仅和先天气质有关,也和后天的成长环境密切相关。
关键观点3: 长期怕麻烦的状态会逐渐腐蚀人的‘人’的存在感,剥削内在动机和效能感。当个体总是回避追求目标时,内在动机会被削弱。内驱力强的人总是生机勃勃,因为内在动机的满足能给人带来巨大的幸福和愉悦。内驱力的萎缩也会给人传递一种认知:自己的想法和需求不重要,自己不值得拥有想要的体验。
这种认知会削弱人的内驱力和自我效能感,让人逐渐失去对世界的感知和体验。
关键观点4: 为了养成不怕麻烦的体质,可以采取建立耐受、认知重评和建立支持系统等方法。建立耐受意味着通过面对和解决麻烦来增强自信;认知重评则是通过积极的心态来重新解读麻烦为潜在的机会;建立支持系统则是寻求外部的帮助和支持来打破生活的稳态。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摘要由平台算法生成,仅为信息导航参考,不代表原文立场或观点。
原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为原作者并希望删除该摘要或链接,请通过
【版权申诉通道】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