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主要介绍了关于院士专家参加活动的行为规范以及应注意的问题,包括制度规定、科研活动规范、社会活动规范等。文章指出,院士专家应遵守国家相关规定,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但在现实中存在一些院士外出参加活动过多过频,对科研风气产生了不良影响的现象。文章强调,院士专家应自觉减少无实际意义的参会,把更多时间精力用在科学研究上,同时单位和有关部门也应加强监管和追责问责。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院士专家应遵守的行为规范
包括遵守宪法和法律法规、提高政治站位、增强责任意识、尊崇道德操守、做科研的表率等。此外,还要遵守《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行为规范》等规定。
关键观点2: 院士专家参加活动的现实问题
现实中存在一些院士外出参加活动过多过频,四处站台亮相,对科研风气产生了不良影响。有的院士对科研活动不够专注,参加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会议和活动等。
关键观点3: 加强监管和追责问责
单位和有关部门应加强对院士专家的监管,对违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同时,还要加强对论坛会议举办单位的监督,对不重实际只重排场问题严肃追责问责,推动论坛会议“重拾初心”、回归本源。
文章预览
来源:科技日报 现在,各级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举办的各类论坛、峰会、学术会议上,活跃着一些院士专家的身影。院士专家带着研究成果和创新观点参会,不仅有利于与会者获取前沿动态,还能激发创新思维,让人开阔眼界、收获真知。然而, 现实中也有一些院士专家外出参加活动过多过频,四处站台亮相,对科研风气产生了不良影响。 比如,有的院士专家不分场合、不加甄别,频频受邀参加各类论坛会议,“不是在开会就是在赶会”,成了名副其实的“学术赶场人”。有的参会院士专家只登台不致辞,打个卡、露个脸就离场;有的则对致辞、报告准备不足,对所讲内容不上心,应付一下了事,甚至“一个PPT走遍天下”,既没有前沿成果的展示,也没有最新学术思想的分享,“学术增值”乏善可陈。 作图:沈疏桐 院士专家参加一些正常的
………………………………